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2024-10-29 00:00:00文应威陈芳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城市与周围的县城和乡村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因此城市旅游、城乡融合以及乡村振兴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如城市旅游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针对K市的城市旅游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以从“加强品牌意识,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打造‘农家乐’‘体验游’等生活旅游项目”“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城市乡村上下游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在乡村振兴重要战略背景下,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2018年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到2024年的“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一系列文件表明城乡融合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这也是为了推动共同富裕,让农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长期财产性收益。

K市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属于经济较不发达地区,虽然自2020年就已经实现全区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1]。由于人们都往大城市集中,城市愈加发达、乡村愈加落后的局面加剧,这不仅会进一步加深该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得贫富差距拉大,而且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维稳工作的开展。因此,促进该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旅游、城乡融合以及乡村振兴的

内在逻辑关系

(一)城市旅游概述

关于城市旅游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原因有二:一是研究时间较短。最早提出“城市旅游”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Stansfield[2],他在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书中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二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看法不一。如:学者彭华从产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旅游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对旅游产业来说,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所有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3];学者吴承照从活动性质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广义的城市旅游还包括商务会展活动[4];学者王旭科从区域划分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旅游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既包括城市建成区的旅游活动,也包括城市郊区的旅游活动[5]。

城市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根本原因在于满足了游客的情感需求。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中的旅游景点为基本依托,向周边地区扩散,通过满足游客情感需求来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活动。

(二)城市旅游促进城乡融合

城市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周围的县城和乡村共同形成一个有机体,三者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而非对立存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因此,合理、科学地处理城乡关系尤为重要。在一些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可以通过发展城市旅游,将城市无法消化的游客资源往周边乡村地区调配,同时,乡村也可以为城市提供相应的配套与后勤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乡村各产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融合。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有利于缓解资源过剩危机,巩固供给侧改革成果。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往往面临一个问题,即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大量的游客资源,而旅游行为往往又集中于某些特定的时间点,如各种节假日,这就导致一时间城市人满为患,游客资源过剩造成浪费,且无法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进而影响游客下一次的游玩选择。如果能够从宏观层面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城市影响吸纳游客资源,使城市作为游客游玩的第一站,把乡村打造成城市旅游的第二站,不仅能够缓解城市短时间内的游客资源吞吐压力,还能优化各产业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附近的乡村在为城市提供各种资源保障的同时,可以利用本身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通过发掘本地特色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

从乡村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有利于调整乡村经济结构,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农村的理解只是为城市提供农产品,而农民也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的是种地这种非常单一的经济模式。其实不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就指出,乡村本来就是“百业兴旺”,农民并不是非得种地不可。他提出要发展乡村的“新六产”,即将一产的一份收入经过二产加工增值成为两份收入,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形成三倍收益,综合起来就是六份收入,产生乘数效应,从而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使乡村获得外部产业收益。

(三)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发展城市旅游,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这些只是方法路径,而通过实施乡村振兴,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规划,就必须促进城乡融合。乡村相较于城市,虽然相对缺少现代化的服务、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但也有城市无法取代的优势所在,例如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特殊的民俗文化。乡村的山山水水、蝉鸣蛙叫以及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05年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乡村蕴含着的新生产力要素,即美景风光与民俗文化,一旦把这些处于乡村的资源推进市场化交易,那就会大量吸纳货币,也就是说在这些村域内的资源型生态资产没有被进行资本化改革之前,货币是进不来的,可一旦推进了农地、林地、草地的市场化,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吸纳超量货币的领域。

二、K市的城市旅游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K市的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K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中巴战略大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K市作为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圈的重要地位,决定了K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结合点、核心区和增长极,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廊桥,是我国面向中亚的重要桥头堡。

K市是一座经济上非常依赖旅游业的城市,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文化优势使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根据K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K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9.31亿元,其中,1—11月的旅游收入高达131.04亿元,接待国内游客更是接近1 812.62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占该地区生产总值近一半。2015年,该地区的一份发展规划就明确指出,到2025年,南疆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健全,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建成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

作为我国千年历史文化名城,K市地域文化色彩浓厚,人文景观丰富,具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特征在西部地区的重要体现。目前,K市不仅拥有国家5A级景区一处(K市古城)、国家4A级景区一处(香妃园),还有各具特色的民居以及吐曼河景观带等旅游资源,非常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K市城市旅游发展困境

虽然K市旅游资源丰富,当地也IJBG+kNi9lahAZ1NZq6ds0znlpGJm6pRRC83AyHAY+o=在大力对外进行宣发,但由于缺少对于民俗旅游的合理规划,民俗文化难以得到很好的深度发掘,游客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旅游商品款式老旧,缺乏设计性,难以适应当下的审美发展。o3XciCUivN7pH5iMEGDfcuNznVfic1/j6neUuP5xy+Y=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在K市的一些主要景区里贩卖的旅游商品种类较多,有英吉沙小刀、莎车买买提折刀、土陶、红铜器具、乐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也有地毯、挂毯、艾德莱丝绸、花帽、木模彩色印花布等地域色彩浓厚的纺织品,但是以上这些商品从款式上来看缺乏现代设计元素的应用,样式较为传统,功能也比较陈旧,且大多在常见的购物网站上能够买到,这很难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二是销售形式缺乏互动性。以K市古城为例,该景区中虽然有很多具有地域色彩的商品,但商家大多只是将制作完成的成品进行展示,缺乏与游客互动的环节,而游客恰恰对于商品如何制作是非常感兴趣的。例如,该景区中有一家名为“古丽的家”的茶馆,该茶馆的主要营收方式是通过表演民族舞蹈来吸引游客买票,生意非常好。据该店老板介绍,她就是在K市古城中长大的,原本从事的是导游,在工作过程中有很多游客好奇本地人的家是什么样的,于是她就把自己的家进行了装修改造,成了如今的茶馆。人们可以在里面边喝茶吃点心,边欣赏民族舞蹈表演,这里每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

三是缺乏与周边乡村的联动。在旅游旺季,以K市古城为中心的旅游景区,附近的酒店人满为患,无法容纳巨量的游客,很多商家会趁此机会大幅提升住宿价格,导致很多游客要么无房可住,要么被天价房费劝退,极大地挫伤了游客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与宣传,周边的乡村很少有游客前往,很多旅游资源被闲置,城市中的游客资源被浪费,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乡村居民的收入也无法得到保障。这会导致该地区的农村与城市发展出现一定的脱节,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受到比较大的阻碍,城市旅游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对于乡村振兴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K市城市旅游发展困境的突破措施

通过城市旅游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作为当前引导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能够综合发展城乡的特征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正受到各大城市的欢迎,但由于盲目跟风,没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K市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品牌意识,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目前,K市的各种旅游商品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大多数游客不知道当地有何种知名品牌。相关部门可以发挥牵头作用,对行业进行整合,打造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并对其销售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如某些商品只能线下购买,这样就会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此外,企业也应当将眼光放长远,聘请一些高端设计师或是明星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制造更加符合当下消费市场的商品。特别是能针对年轻游客,因为该群体消费能力强,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度也较高。

二是打造“农家乐”“体验游”等生活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了解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增加文化交流与沟通,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借此机会重建乡村经济体系,促进“六产融合”,使农业回嵌社会,变成生态化和社会化农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满足社会各个群体消费需求的农业新业态,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三是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城市乡村上下游关系。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6]。其核心内涵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或引导,在空间和产业层面合理高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旅游产业来统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的创新模式[7]。发展全域旅游,将城乡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使原本覆盖面较为狭窄的城市旅游扩大化,乡村也能够参与进来一起发展。

四、结语

我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然而,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标。K市位于我国西部,自然与社会环境较为特殊,这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发展该地区的城市旅游,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在乡村建设上聚焦发力,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缩短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卫嫚.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评估研究:以新疆夏马勒巴格村为例[J].江苏商论,2021(9):64-67.

[2]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2):15-20,78.

[3]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1-5.

[4]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5(3):82-87.

[5]王旭科.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6]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7]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12):1-3.

作者简介:

文应威,喀什大学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城乡规划、建筑理论研究。

陈芳琦,喀什大学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