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互”理念的乡村可持续景观设计研究

2024-10-29 00:00:00郁喆轩汪瑞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以江苏省常州市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为例,提出基于互生、互维、互建、互享的“四互”理念来全面介入乡村可持续营建的具体路径,分别从共生共融、共同维护、共建共创、共享共赢四个角度,建构乡村可持续景观设计思路。以常州殷村为具体案例,从殷村的景观经济、河岸水系、文化脉络、职教产业四个方面切入,共筑内有乡村文化核心、外有大美生态的可持续的现代化新殷村,并探索城市与乡村可持续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四互”理念;“四互”构建;多维融合;可持续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百年江苏乡村建设文化景观图像变迁研究”(2021SJZDA106)研究成果。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一)乡村可持续景观

可持续发展是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热门理念,“强调的是乡村建设中交互景观的长期效果”[1],要将顺应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准则,将“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景观设计的核心”[2],使得设计的景观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满足本地村民和外来游客的各种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生态、生产和文化环境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乡村可持续景观设计旨在通过整合不同的资源和利益关系,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和城市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和互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2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对于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3]

可持续景观设计是现代乡村景观设计发展中一个复杂的多维融合过程,其融合性特征体现为将乡村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融合。美国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的先锋沃伦·伯德认为,在景观设计中,“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最前沿,推崇从生态敏感性方面进行探索”[4]。乡村可持续景观设计应该追求自然景观生长和人文历史环境空间塑造的和谐统一,注重场地景观生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产业经济和乡村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将乡村可持续景观设计分为对乡村自然景观的种植与修复、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乡村公共景观规划与构建三大方向。第一,乡村自然景观的可持续种植和修复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和设计实现乡村自然景观的重新排列与组团,将不和谐的自然景观人为地进行美化处理,提升自然景观的质量和价值。第二,乡村文化景观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是通过规划和设计,挖掘和弘扬当地的乡村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打造乡村品牌,发展乡村文旅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活动,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第三,乡村公共景观规划和构建是对乡村社区中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长期提高乡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

在乡村景观设计建构完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自然景观整体将会得到良好的保护和提升,在不断修复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社会景观的基础上,实现对乡村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文化环境的双效推进。

(二)“四互”理念

乡村振兴中的“四互”理念包括景观生态种植相适应、乡村产业多维循环、乡村文化与乡村品牌的相互构建、乡村居民与乡村整体共同享有乡村改造后的发展成果,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在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建构中,“四互”理念强调对环境的整体性理解,是对场地整体动态力量的平衡。在乡村整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要素(如乡村自然地形、水系网络、自然植被等)和非生态环境要素(如乡村社会经济条件、传统工艺文化传承、原始乡村居民需求等)之间的整体性关系,立足于全局角度设计乡村景观,找准设计需求,从乡村建设中的局部细节入手,对场地内部功能区、各乡村场地部分之间的关系展开系统性分析。

乡村景观生态的可持续,也是乡村生产经济、生活文化、生态发展、整体生命力发展的可持续。基于乡村“四互”理念的相互协同,对于实现乡村生产经济、生态循环、生活文化、生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四互”理念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成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

二、乡村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四互”建构

“四互”理念指导下,乡村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四互”建构系统设计复杂(图1),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叙述:

(一)互生:生产自给与生活方式相互适应

互生模式将地域优势、生产、生活方式重新整合,是一种新式的乡村交互生存模式。现有乡村的改造模式是完全照搬城市的样板,这种生产与生活改造模式是造成乡村“千村一面”的根源。生产自给是指在农村地区,农民们通过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捕捞等方式,生产所需的食物、衣物、住房和能源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同时也能通过交换、销售等方式,获得其他必要的物资和服务,从而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5]。这样的形式不仅使不同地区乡村的饮食文化等特色得以保留,还有助于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提高乡村地区的自主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互维:经济物料与乡村产业多维循环

乡村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乡村产业。乡村产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乡村原有的工业工厂对外来品进行加工,另一类是对乡村现有农副产品的加工。然而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由于产业链水平低下、产品深加工体系不完善、开发新产品资金缺乏、品牌形象缺少营销等劣势,在越来越现代化的整体产品线上与城市工厂相比缺少竞争力,乡镇加工工厂的效益逐年降低。因此,利用乡村特色和当地的原料开发现有农产品和经济产品是未来乡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支点。

(三)互建:文化内核与乡村品牌深化打造

文化内核与乡村品牌是相互嵌套、相互利用的关系。通过集合各个乡村特有的文化内核,如非遗工艺技艺、红色文化历史、乡野农耕器具等,深挖具体文化节点,打造乡村品牌。同时,也可宣传乡村精神,如“农村精神文明、农耕文化、乡土文明”[6],通过品牌的打造构建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形象,进而提升品牌价值。

乡村文化景观的内容核心与乡村文旅品牌的深化打造是互为建构的过程。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民俗特征对乡村文旅品牌的构建有着内容补充作用。深化打造乡村品牌,不仅能挖掘并保护乡村当地的传统文化内核,还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大大增强乡村居民在各个建构环节中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并由此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如组织文化节庆活动、设计文化旅游路线、建设文化展览场地等。

(四)互享:营造乡村与城市人群整体参与特征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乡村这种低欲望的社会环境,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在节假日选择前往乡村旅游。交互共享不仅可以让乡村获得城市居民前来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能让乡村基于自身独有的乡野清丽的环境特点提供给城市人群心灵和五感上的放松之感。此外,还要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来鼓励和支持当地及周边村民参建,尤其是在工艺品的制作和加工上多多传承当地的特殊技法,培训和锻炼一批本土乡建人才,联合相关部门、村民和第三方力量共同搭建乡村可持续景观的新面貌。

三、“四互”理念下殷村乡村景观可持续实践路径

(一)衔接景观经济,发展“四互”乡村

乡村产业最终要形成以乡村景观经济为引领,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为核心,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乡村创意服务业态为支撑,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业为战略的“四互”乡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常州殷村在具体的实践中,早早就定下了将职业技能教育融入乡村研学美育中,将美育与乡村自然资源相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如诺亚方舟“新孟河”螃蟹创新基地、王婆农业优质果品基地、鲤跃水产养殖基地等,增强农业产业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大力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使更多的人参与生态农业种植采摘、非遗大国工匠园的体验学习、生态植物岛的观光游览等,将更多的乡村景观资源转化为可持续产生效益的新时代乡村经济资源,带动全域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促进乡村资源共享、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和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修复河岸生态,维系水源网络

殷村村落水岸生态的整体设计以新孟河水脉为核心,打造可持续的景观河岸,重塑新孟河两岸生态景观。首先,对部分硬质渠化驳岸进行生态化处理,通过河道修复、河岸护坡建设、阶梯植被种植等方式,促进河道与河岸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使得主水脉畅通。其次,在滨水两岸人为地划分并打造一个供乡村居民赏水、观景的滨水小剧场,同时在靠近殷村村民自建楼房的一侧水岸搭建一条可供游客步行观景的水岸廊道。这样既可以对主河道的水体进行疏导,自然调节水流,又可以天然地形成殷村独特的水岸互动观景场地。不管是小剧场的人文互动,还是水岸廊道的休闲观景,都很好地将一动一静结合在一起,从而很好地打开了滨河界面。在硬化河道的基础上加入生态水网的可持续自然调节方式,实现生态水系与人文互动之间的相互构建。

(三)优化乡村资源,拓展乡村文脉

乡村文化是乡村文旅、乡村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殷村内部的文化节点细碎繁多,改造中通过将研学课堂进行拓展,把可利用、可展示、可创造的雕刻、编织、手绘课程整合起来,结合现有的文化脉络,共同构建新的乡村非遗文化研学体系和课程,同时将当地特有的恽思赞的故居恽氏庭院、江南硬山造样式振祥路15号清朝民宅、明清常武地区运河畔的承园石碑、常州历代城池的五代墙砖等文化特色相互串联,设计出集乡村手工艺体验、乡村传统节日文化日、乡土文学艺术节、非遗文化表演于一体的乡村研学轴线。学生在此可以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学习传统文学艺术,在体验乡村传统风俗的同时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感受非遗表演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四)寻踪非遗百业,共建产业基地

殷村的小镇客厅、职教学堂是目前吸引城市人群的主要因素。设计依托殷村现有的职教小镇打造中国殷村——大国工匠园,实现乡村艺人与手艺传承之间、乡村产业与创收之间、乡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多重互享和互赢。在殷村新孟河河岸划分出百业百态体验园、传统美食品鉴园、未来乡村职教园、地域文化探秘园四大主题园区,将手工艺售卖、手工美食品尝、现场研学教学、非遗文化展览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乡村产业基地,把常州的刺绣、茶道、錾字、画像、吟诵、锡剧、竹刻等整合起来,逐渐形成品牌和产业,使之成为江南地区文化的一种标识。

四、结语

可持续乡村景观设计是乡村发展树立自身特点,长期实现乡村文化、生态、经济、产业价值的发展路径,对国家乡村振兴和发展“千村千面”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常州殷村景观改造设计项目基于“四互”理念开展了乡村可持续设计方式的探索,在景观经济衔接、水源网络维系、拓展乡村文脉、共建产业基地四个方面实现了乡村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新路径。互生、互建、互维、互享的“四互”理念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成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肖花.可持续理念下的交互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J].纺织报告,2023(11):69-71.

[2]周超,汪瑞霞,湛磊,等.“低维护”视角下的乡村公共景观设计实践探索:以衣庄村服务中心公园为例[J].装饰,2022(7):127-12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1).

[4]BYRD W,WOLTZ T,MEYER E.Nelson Byrd Woltz:Garden,Park,Community,Farm[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13:96-99.

[5]郑昱.基于韧性景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5):213-215.

[6]卢玉峰.基于智慧乡村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4(2):75-77.

作者简介:

郁喆轩,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乡村振兴创意设计。

汪瑞霞,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