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4-10-29 00:00:00唐娅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乡村生态景观的建设和保护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从生态廊道、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内容,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全域统筹、多方参与等原则,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组织领导、投融资模式、人才队伍建设、法律法规完善和宣传引导等层面,提出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旨在为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眉山市科学技术局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野生花卉用于眉山城市生态修复的应用研究”(2023KJZD090)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此背景下,科学规划设计乡村生态景观,对于维护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条件、繁荣乡村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仍面临理念认知有偏差、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在乡村野生花卉生态景观方面,许多地区都缺乏系统性的调查和保护,使得野生花卉资源面临诸多威胁。因此,亟须加强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乡村野生花卉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指导。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

原则与方法

(一)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农民主体、文化传承、多规协同等原则。生态优先原则要求以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前提,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原则强调立足于乡村原生特点,彰显地域特色,凸显乡土风貌;农民主体原则要求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文化传承原则注重传承发展优秀的生态文化,延续乡村文脉;多规协同原则强调生态景观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分析方面,利用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生态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诊断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识别保护修复关键区域,为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在定性分析方面,深入开展田野调查,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广泛听取多元利益主体的意见,梳理保护利用需求,评判村民生态感知和偏好,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乡村野生花卉生态景观而言,应加强对野生花卉资源的调查评估,运用物种分布模型、景观连接度指数等方法,分析野生花卉空间分布格局、景观破碎化程度,提供生态本底数据支撑。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

关键内容

(一)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高度重视野生花卉生态廊道的构建,将其作为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关键生态过程的重要抓手。首先,基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被生态位、生物多样性评价等方法,科学评估乡村野生花卉资源分布、生境质量等,识别关键野生花卉群落斑块和潜在生态廊道区域。其次,合理布局以乡村野生花卉为主体的生态廊道网络,重点连通天然林、次生林、灌丛、草地等野生花卉分布的自然生境斑块,提升野生花卉生境异质性和物种多样性[1]。再次,注重发挥乡村河岸带、农田林网等线性和面状景观要素的野生花卉生态廊道功能,构建复合型生态廊道。最后,创新野生花卉生态廊道营建模式,探索建设集野生花卉保育、生态游赏、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为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野生花卉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立足于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充分考虑农田、农田边缘、农田林网等不同生境类型的野生花卉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农业景观营建。首先,在农田及其边缘合理配置多树种、多层次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适宜野生花卉生长的复合型农田林网景观。同时,在农田、果园等区域,营建“天敌银行”,利用野生花卉资源调控农业害虫种群,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其次,积极发展森林下种植、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复合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野生花卉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升农田景观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后,加强传统农耕文化景观中的野生花卉资源调查,挖掘野生花卉的文化价值,推进古村落、古建筑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为生态农业景观营建提供文化内涵。

(三)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野生花卉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在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挖掘野生花卉资源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合理布局野生花卉主题生态旅游景观。首先,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重点,科学评估野生花卉的资源禀赋,合理确定生态旅游景观开发强度和空间布局,严格保护珍稀濒危野生花卉资源及其生境。其次,创新野生花卉主题生态旅游产品,发展野花观赏、花海漫步、花卉摄影、花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丰富生态旅游业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发掘野生花卉的文化内涵,挖掘野生花卉在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地方习俗等方面的人文价值,将野生花卉文化元素融入生态旅游景观中,丰富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生态旅游与野生花卉文化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野生花卉科普宣教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野生花卉知识讲解、科普体验等活动,提升生态旅游的科教功能[2]。

(四)生态人居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人居环境与野生花卉景观和谐共生,共同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在生态人居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乡土野生花卉资源,科学布局各类绿地景观,营造自然优美、富有野趣的生态化人居环境。首先,在村庄周边合理配置防护绿地、景观游憩绿地等,构建乡土野生花卉植物群落,打造自然的生态景观。其次,在村庄道路、房前屋后等微空间内,营建野花小境,点缀村庄景观,为居民增添生活情趣。尤其是要积极开展房前屋后、庭院等空间的野花驯化利用,引导村民进行野花种植养护,使野花进村入户。再次,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的生态化修复,并融合当地花卉文化,营造特色鲜明的野花村落景观。最后,加强野花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参与野花人居景观营建的意识和技能水平,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五)生态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野生花卉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野生花卉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系统梳理野生花卉文化景观类型、格局、特色等,以构建乡村野生花卉文化景观资源谱系。第一,重点关注传统村落、古建筑、传统民居等蕴含的野生花卉文化基因,加强对野生花卉文化遗存的系统性保护。第二,推动野生花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积极开展野生花卉民俗、花卉诗词、花卉传说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创新性地将其转化为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营造元素。第三,因地制宜开发野生花卉主题文创产品,发展野生花卉观光体验、文化创意等产业,创新“文化+生态+旅游”的乡村野生花卉文化景观复合业态。第四,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乡村野生花卉文化景观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提升野生花卉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第五,统筹野生花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野生花卉文化景观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三、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元,亟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在县域层面,应成立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林业水利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设计工作。在乡镇、村庄层面,应成立相应的规划设计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3]。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强化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研究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规划设计审查、实施监管、绩效考核等制度,确保规划设计质量和实施成效;加强与村民的互动交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建设资金渠道

乡村生态景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靠相关部门的拨款是难以满足需求的,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建设资金渠道。例如: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将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和集体资源,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生态景观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的信贷产品,为重点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支持;探索相关部门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生态景观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动员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务等方式入股参与,鼓励村民通过众筹等方式,共同出资建设乡村生态景观。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高素质的规划设计人才队伍是提升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水平的关键。应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集规划、设计、生态、文化、旅游等多学科专业人才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队伍。例如:通过柔性引才、人才派遣、委托规划等方式,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规划设计机构等专业力量参与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活动,不断提升本土规划设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高校、职业院校设置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关课程和专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四)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规划设计行为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管理等诸多法律法规,亟须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规划设计行为。相关人员应全面梳理现有法律法规,查找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抓紧修订完善[4];制定出台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条例,明确规划设计主体资格、技术标准、审批程序、公众参与等内容;加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用地、水资源、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制度;强化生态环境准入、排放标准、监测监管等制度建设,为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违规建设等行为,维护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注重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例如: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实施策略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面对面地听取村民的意见或建议,了解村民所思所盼;运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通过村民文化节、生态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村民对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认识和参与热情;健全村民参与机制,规范村民议事程序,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5];及时公开规划设计方案,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形成最大公约数;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参与生态景观项目建设与管护,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公众反馈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形成规划设计部门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应立足乡村实际,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生态优先、文化传承,推动形成乡村生态产业体系,彰显独特的生态文化魅力。此外,还需要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法律法规、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质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9):59-61.

[2]魏海霞,魏鹏,田青.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居舍,2023(16):129-132.

[3]康静,张雪寒.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化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5):115-117.

[4]高萍萍.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研究[J].环境工程,2023(4):262-263.

[5]刘春燕,张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文化产业,2022(29):136-138.

作者简介:

唐娅梅,硕士,四川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景观植物配置、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