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更新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持续地进行着改善、更新与演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过去四十年中,城市更新以粗放型增量发展为主,现逐渐转向多元融合与可持续化发展。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关键部分,其更新方式尤为重要。聚焦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大街的研究,分析现存问题,并探讨如何结合拼贴城市理论,通过网络肌理织补、和谐建筑风貌构建、多元化场景营造、环境织补等策略,实现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有机融合。其目的是传承并弘扬保定市西大街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为同类街区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共同促进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发扬。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拼贴城市;更新设计
随着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城市文脉断裂化的现象引发反思。在这一背景下,拼贴城市理论应运而生,通过构建时空共生框架,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衔接,形成渐进式修补模式。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变迁的体现,表现为各时期风貌的“拼贴”。保定市西大街作为中国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明、清及之后一段时间风貌特色的综合性商业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保定的发展与兴衰,但在几次的更新历程中,也同样面临着更新模式单一化、公共空间节点断裂、历史文脉割裂、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1]。因此,引入拼贴城市理论对西大街进行更新设计,通过动态传承、多元融合的方法,重新组织街区形态、功能和活动,激发街区活力,重塑街区历史风貌。
一、拼贴城市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的
相关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拼贴城市理论
1.概念
拼贴城市理论出自柯林·罗的著作《拼贴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将尊重历史与时代发展并重,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寻求共存或结合,以实现城市多元和谐发展。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引入了“拼贴”概念,旨在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维持历史之“旧”,传承时代之“新”,主张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巧妙组合不同元素进行拼贴,使城市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能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2.发展历程
国外拼贴城市理论已成熟应用于设计实践,涉及城市规划、古城保护及历史文化街区等领域。该理论通过多元融合与拼贴织补等策略,成功激活城市节点,推动更新与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城市更新起步晚,但随着城市化加速,该理论也逐渐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其中,以福建省苍霞“海月江潮”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项目为代表性案例。该项目运用织补肌理、多样拼贴等手段,对建筑外立面、公共空间、业态等进行了多元拼贴,在提取原fc3a39fbf113308090fa52e9a7de8449有空间形态的基础上,拓展出新的“毛细血管”——街巷,形成了独特的街区网络。通过这一系列的织补与拼贴,不仅传承了街巷的历史脉络,更在大小尺度的公共开放空间上实现了点状激活,实现了时代感强烈的重组整合,使历史街区的活力得以焕发。
经过对该理论的深刻剖析和全面理解,发现拼贴城市理论在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该理论着重强调了对历史、现在和未来要保持开放与包容态度,提倡在尊重城市历史和现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功能需求,积极吸纳新的元素和风格。通过运用“有机拼贴”的方法,实现新旧元素的和谐共存,进而形成新的、协调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
(二)历史文化街区
1.概念
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历史文化街区被定义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2]。本文所指历史文化街区是保定市西大街,此街区在城市范围内具备相当规模的历史建筑群,并呈现出相对完整的街区风貌。其街区环境及空间秩序能够充分展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特征,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
2.发展历程
国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设计研究早于我国,保护范围从历史建筑扩大到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之下,我国起步较晚,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其改造模式也从前期的“粗放式”为主逐渐转入以“渐进式、微更新”为主。后续,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越发重视,涌现出众多街区改造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我国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的成果,还为其他街区的更新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二、拼贴城市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的关联性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多元且复杂的系统,不仅涵盖了街巷、建筑、景观等物质要素,还涵盖了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非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丰富内涵。而历史文化街区因其不同时期的多元冲突和城市积淀,也呈现出典型的城市拼贴形态,这为拼贴城市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优势。
拼贴城市理论,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筑形式的拼贴、街区肌理的织补、公共空间与景观的巧妙布局,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展现城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在处理新旧建筑的空间关系时,拼贴城市理论并不仅仅追求现代化的城市风貌或者是对古老建筑的单纯模仿与保护,而是通过一种富有时代感的方式,将城市的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使城市的历史结构在当下与未来的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设计,拼贴城市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它强调在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三、保定市西大街概况
(一)区位分析
保定市西大街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整体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846米,均宽7.5米。该街道自宋代淳化年间便初具雏形,历经元代的完善,至清代达到兴盛。这条街道分为东、中、西三段,其西端与恒祥南大街相接,东端则与莲池南大街相连。
(二)历史沿革分析
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保定老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自保定城初建时已有,发展至今,成为军政文商要地。其历史沿革分为明清传统、直隶商圈及传承建设三大阶段。
明清传统时期,西大街为城内中心,街区内有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教育文化建筑和商业建筑等。清代保定府为直隶省会,西大街设总督署及其附属官衙,但发展未成熟。进入直隶商圈时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卢汉铁路通车后,西大街成为直隶第一商业街,走向繁茂。后传承建设至今阶段,西大街仍为政治商业中心,但随城市发展,粗放式的更新模式使得西大街逐渐衰败。近年来,保定政府启动古城保护更新项目,修复改善街区交通和文物建筑,但部分改造缺乏历史原真性和地域文化特色,导致失去原有韵味和认同感。
保定西大街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尽管在历史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未来的保护和发展中予以关注和解决。
(三)问题分析
1.历史文脉存在断裂化
以街巷视角看西大街两侧立面,发现其建设年代久远,文物保护建筑和传统建筑老化破损,部分居住建筑风貌破败。后期虽修复了文物保护建筑,改善了街区形态,但在发掘街区地域文化特色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且同质化严重,商业管控不足,历史文脉底蕴存在断裂化现象。
2.公共空间缺乏多样性
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保定市西大街原本的居民休闲空间逐渐被商铺和建筑侵占,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商业化进程不仅压缩了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还导致了一系列公共活动的消失,如休闲娱乐、聚会交流等[3]。
3.景观绿化存在不足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因商铺数量的迅猛增长和部分院落空间的被占用,保定市西大街绿化状况日趋严峻,许多原本用于绿化的空地和花坛被商铺侵占,导致街区内的绿化面积大幅缩减。
四、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更新设计策略
(一)网络肌理织补
首先,在尊重并保护街区的空间格局与内部的空间肌理的基础上,控制街道的尺度和风貌,改善交通流线;梳理街区内部街巷空间关系,适当增加绿化空间和开放性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了解历史文化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增强街区与人群的互动性。
西大街是一条主干街道,其宽度在5.8米至13米之间,整体街道呈直线型,主要作为开敞性的商用交通路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它是街区的核心交通空间,承载着街区内主要的商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任务。此外,西大街两侧延伸出的唐家胡同、帅府胡同、双井胡同等一系列胡同街巷,可作为街区的支路,有效连接街区的各个部分,与主干街道形成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它们主要承载着街区内部居民的日常交往与交通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深入梳理内部街巷的结构,巧妙利用并提取原有的空间形态和尺度,以营造既具历史感又具现代气息的街区环境。
(二)和谐建筑风貌构建
首先,对街区中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公共建筑、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建筑以及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进行修缮,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价值。
其次,提取街区代表性元素、色彩和材质,利用这些建筑符号与材料色彩,对现有建筑进行巧妙拼贴设计,实现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同时,根据每栋建筑的风貌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设计方式,营造出既保留历史记忆又焕发新生机的街区风貌,旨在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街区焕发新的活力。
(三)多元化场景营造
在街区更新过程中,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场景体验。通过对街巷空间的规划和布局,在保持场地原始风貌的同时,设计大小不同的公共开放空间,对点状空间进行激活。例如在关键节点处增添直隶记忆区,以增强街区的历史氛围感,激发节点空间活力。
在具体实施中,将部分老旧建筑进行拆除,同时巧妙地融入公共建筑的空间肌理元素,以此来优化西大街的休闲娱乐功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街区人群。入口节点处设历史记忆展示墙,让人们直观了解西大街的文化。以此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功能多样的共享空间,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四)环境织补
目前,西大街存在街道绿化配置不足、植被稀疏、种类单一、绿化层次不足、缺乏和谐统一感等问题。为改善此状况,依据拼贴城市理论全面优化西大街景观绿化系统。
在空间条件合适的地方,结合商业建筑和宽敞空间节点,增设绿化树池和休闲设施,提升街道品质,营造温馨宜人的氛围。对于空间有限区域,利用墙面种植爬藤植物,增加绿化覆盖。同时,为彰显保定街巷风情,选择国槐、月季、黄刺玫等地方特色树木花卉种植,丰富绿化层次,展现地方特色。
五、结语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坚守新旧元素“拼贴”共生的理念,确保改造的连续性与渐进性,从而激发城市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力。本文基于拼贴城市的理论视角,深入剖析保定市西大街的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更新设计建议。在街区肌理上,织补网络肌理,提升道路可达性,实现街区内部交通微循环。在建筑外立面方面,既要注重文物保护建筑的还原与修缮,又要提取街区代表性元素,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设计,以实现新旧建筑之间的和谐共生。在公共空间营造上,结合街区特点,设置不同尺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布局,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感,激发节点空间的活力。此外,在绿化与公共设施方面,根据当地气候与空间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绿植花卉,并与休憩设施相结合,以提升空间品质,丰富绿化层次。
通过实施上述更新设计策略,期望实现历史与现代在形态上的完美融合,推动保定市西大街的多元混合与动态更新。这不仅能够为保定市西大街的更新提供有效的模式参考,也能为其他类似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借鉴与启示,共同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军,马斯伟.基于“拼贴城市”理念的旧城更新策略:以安徽省涡阳县旧城区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2):57-62.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EB/OL].[2024-05-22].https://www.gov.cn/zwgk/2008-04/29/content_957280.htm.
[3]褚海峰,王会美,房殿奇.“语境编织”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大圩老街为例[J].工业设计,2023(5):127-129.
作者简介:
杜珺,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内空间设计、装饰设计。
郝桉琪,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