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军对战俘虐待残害,完全无视国际法和战争法,犯下累累罪行,强迫战俘修建泰缅“死亡铁路”可谓是其中最血腥的一笔。
强征35万名劳工
1942年6月,日军占领泰国和缅甸后不久,迅速启动泰缅铁路的建设工程。泰国、缅甸的交通非常落后,加之热带雨林密布,山脉连绵,使得军事行动对铁路和公路的依赖度极高。而且,日军掠夺东南亚的石油、橡胶和铁矿石等重要战略物资,也需要通过铁路进行运输。
英国殖民时期,殖民当局曾考虑修建泰缅铁路,还进行了线路勘测,但发现沿线工程条件太过艰难险恶,415公里长的线路上,有大约360公里的路段要穿越人迹罕至的山区热带雨林。所以,英国人最终放弃了筑路计划。
日军以当年英国勘测的路线为基础匆忙开工,原本预计需6年完成的工程,却要求在18个月内完成。日军为此动员了超过40万人的施工队伍,包括1.2万名日军第5铁道联队成员、6.2万名盟军战俘,这些战俘大多在新加坡和缅甸的战役中被俘。此外,还有超过35万名东南亚劳工参与,他们都是在刺刀的威胁下被强征来的。
工地尸横遍野
战俘和劳工用最原始的工具从事开凿、劈山等重体力劳动。他们通常天亮之前就开工,晚上10点以后才能收工。在工作时,稍一停下来喘息,就会遭到日本看守的殴打。美军战俘马丁·钱伯斯回忆,日军曾经强迫他连续工作了133天,有时还是夜以继日的连轴转劳动。
在这样的劳动强度下,日军提供的食物却连最基本的热量标准都达不到,战俘和劳工严重营养不良,完全靠着透支生命在苦苦支撑,战俘和劳工平均体重都下降了三分之一。再加上UaEQsqDrFvK4wKjq6wosXafmLtFJ6Q6F6Ycg2zgonSQ=气候炎热、瘴气肆虐,清洁的饮用水无法保证,因此疾病横行,战俘和劳工的死亡率极高,工地上、路边乃至营地里,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尸体。英军战俘回忆说,他眼看着同伴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地上,整个工地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用战俘当人质
盟军很快就发现日军在修建铁路,派出飞机来轰炸。日军在这一地区空中力量很薄弱,难以抗击盟军的空袭,便要求战俘通知盟军:你们轰炸的工地上是你们自己国家的士兵。战俘成了人质,盟军在确认了这一情况后,不得不停止了轰炸。
在泰缅铁路上,最著名的莫过于桂河大桥。日军调集了约7000名英军战俘来修建这座全长仅300米的大桥。在大桥不远处的战俘墓地里,安葬着约1750名英军战俘。1957年,英国导演大卫·里恩,根据这段历史拍摄了影片《桂河大桥》。
1943年10月17日,泰缅铁路贯通,10月25日正式通车,工期只用了16个月,代价是战俘和劳工的累累白骨:6.2万名盟军战俘中死亡1.2万人,35万名劳工中死亡超过13万人。
在40多万名参与施工人员中,死亡总数近15万人。全长415公里的铁路,平均每公里就要死亡360人,不到3米就要付出一条生命的代价,“死亡铁路”名副其实。
泰缅铁路通车后,成为日军在东南亚重要的补给线,日军平均每天的运输量近3000吨。
(据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周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