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学生身心正发生巨大变化,正在逐步建立对世界与社会的认知。中职学校应使思政课形成统一体系,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确保学生能够高效接受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协同视域下的中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采取以下策略:建立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制度,构建组织管理一体化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优化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协同视域;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0-0081-04
基金项目:协同创新视域下中职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Fjxczx22-305)
中职教育的使命不仅包括传授知识,还包括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和推进的,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协同视域下的中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探索。
1.是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
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应以接受知识取得高分为主。但是,高分低能的人才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因此,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能提升学科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顺利就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层次性、递进性,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和学习需求会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有效凸显。
2.是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必然选择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出之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被推向高潮。为党培育人才,为国家培育人才,为社会培育人才已成为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使命和担当。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必然选择,贯穿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各个阶段,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1.一体化建设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通常情况下,中职思政课建设由管理部门负责,但由于管理部门会分设各种其他部门,受工作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政课管理机制统筹会出现问题。例如,教材开发只停留在某一时段,且出现内容重复、目标不清晰等弊端。在体系设计中,没有凸显教材的优势[1]。另外,中职思政课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成绩提升,并没有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部分教师在思政教育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教育能力方面还存在短板。部分教师在进行课程融合时,往往缺乏相应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整合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影响教育质量[2]。同时,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工具和平台,亦未能充分适应一体化教学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无法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3.思政课程目标模糊
中职学生需要面对就业与升学两种选择,思政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需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中职学校的思政课程目标模糊,使得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学生思政学习参与度较低
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这主要源于他们对思政课固有的印象。一是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持有偏见,认为与个人发展和专业学习关联不大,从而参与度不高[3]。二是随着专业教育的深入,部分学生往往更倾向于专业课程学习,对思政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三是思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连接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
1.整体性
中职学校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脉相承,相互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职学校校本思政教材应紧密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点滴教育为抓手,使理论学习、情感交融、价值导向融会贯通,以增强思政课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2.协作性
思政课需要与各类基础、专业课程相互协同配合、相互补充。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用好身边红色文化,将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入课堂,使学科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8]。
3.层次性
在课程目标方面,要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在课程体系方面,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课堂,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注重层次性,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制度,构建组织管理一体化机制
首先,国家立法部门应根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要求,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同时,要对国家机关、学校、家庭、社会在思政课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以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其次,构建组织管理一体化机制。一是建立思政课一体化领导机制。成立思政教育领导小组,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重要议题。每年要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重点工作、师资建设、课堂融入等进行研究和部署。要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在教学、督导方面的工作职责,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调研,加强对学校思政建设的指导。二是建立思政课一体化保障制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德育管理机构,明确部门主要职责,并进行岗位分配和人员职责划分。中职学校要与思政课教师加强沟通,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责任,以保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三是健全和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督导机制。不定时抽检与定时抽查相结合,及时反馈思政进课堂效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一体化大思政格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
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才能承担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擦亮政治底色,以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政治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中职学校要采取多元化措施,深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定期安排教师培训,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学校开展讲座,分享教学经验。定期组织教师交流与学习,丰富教师教学经验,提升教师业务能力。通过定期培训和研讨,教师能掌握跨学科教学方法,增强整合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组织开展思政课教研活动,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探索思政教育改革模式与途径。其次,中职学校要组织思政教师开展交流、研讨,促进彼此的了解,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形式上,要突出专家领讲、骨干教师示范讲、教研小组说课、新教师试讲,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鼓励跨教研组集体备课,以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备课质量。最后,中职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师资支持。此外,地方政府应为中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思政教育课题研讨活动,提升他们的教研能力,让他们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教育部门可通过项目委托的形式,让中职思政课教师有更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会。
3.优化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中职学校应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并以此为基础优化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突出思政课的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和持续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合格人才。首先,中职学校要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进行科学设计,既要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又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达成拥护党、热爱党的共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4]。其次,中职学校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尊重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科学规划教学步骤。要让教师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衔接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应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和思政课教师,形成专业队伍,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筛选内容,拓展资源,使教材的思政优势发挥到最大。这既能避免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出现断层问题,又能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质量。中职教育每一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特征,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学科教学特点,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并不断进行优化。
4.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整合教育资源
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跨学科中职思政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首先,中职学校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要统筹各门学科,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还需要各门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将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全方位建设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5]。为此,中职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中。应积极组织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让其他学科教师充分了解思政教学目标,并据此找到与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思政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例如,生物教师可将生命相关的内容与思政教学对人类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等内容相融合,历史教师可将国家发展的历史与思政教学的家国情怀教育相融合,语文教师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这能有效推进全面教学格局的构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次,中职学校要通过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建立知识联系,有效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校要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这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跨学科的中职思政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辟新的路径,实现教育目标的高效达成,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中职学校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关键。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应认真思考如何发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角度出发,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为突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成为关键路径之一,这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和实践手段[6]。首先,教学内容上,应深化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实践等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方式,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等新媒体工具,丰富教学手段,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中职学校应建立校级优质思政课网络资源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台,通过项目支持方式,推动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常态化、机制化,逐步建成教学案例库、教学重难点问题库、教学素材库、在线教学示范课程库等。其次,完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助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突破实践困境。为此,必须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这要求从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转变为包含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个人反思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确保评价体系科学、全面、客观[7]。同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针对学生,不仅要运用学分、奖学金等物质激励,更要注重精神激励,如表彰优秀案例、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交流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针对教师,应通过评优评奖、职称晋升、科研项目支持等方式,激发他们在思政教学中的创新热情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还应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馈和调整,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及时响应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现思政课程与时代同步,以此不断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中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诸多实践困境,包括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不足、学生参与度较低,以及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缺失。为有效突破这些实践困境,中职学校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以更好地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佳.系统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策略[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06):76-84.
[2]张振芝,丁文对.深化思政课维度下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2022(02):41-45.
[3]王良青.“双高”视域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2,23(04):24-30.
[4]莫敏.基于实践基地的中职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路径探究[J].广西教育,2024(17):41-45.
[5]任昊,鲁艳霞,张晋.一体化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2(05):31-32+33.
[6]万顺.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北京市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J].北京教育,2022(03):20-23.
[7]阮志杰.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的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2024(06):80-87.
Exploration of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a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
Wu Yihong
(Fuzhou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r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physical and mental changes, gradually establish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societ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establish a unified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rry out integrated teaching practi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rece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iciently, cultivate excellent moral qualities in students,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ir growth and success.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a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 adopts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a top-level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mechanism for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to provide guarante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ptimiz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implement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concept; build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and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timize teaching modes and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