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土文化资源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积淀,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当前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高校可通过有效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提高思政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等路径促进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校;本土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0-0045-04
基金项目:该成果受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费资助,系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衡水学院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基于文化传承的地方高校《董仲舒教育思想》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DA2307)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研究团队:李永霞、张建光、郑艳芳、闫立寒、郑雅姿
近年来,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模式创新和内容更新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本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富有地域特色和历史积淀的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功能。因此,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已成为当前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地域性
每个地方的文化资源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如地方建筑、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如地方语言、习俗、信仰等[1]。以中国地方戏曲为例,京剧、越剧、黄梅戏等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地域性不仅体现在文化形式上,还体现在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上。例如,南方地区的文化资源通常体现出细腻、柔和的特质,而北方地区的文化资源则往往表现出粗犷、豪放的风格。高校深入挖掘和研究本土文化资源的地域性,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生动、具体的案例和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历史性
本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每一种本土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2]。历史性不仅指文化资源的悠久历史,还包括其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变迁和发展。例如,中国的古建筑长城、故宫等,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也是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节日、民间传说等,也是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高校从历史性视角进行分析,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资源的动态发展过程,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3.社会性
地方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等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既是文化表演,也是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增强人们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本土文化资源的社会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纽带,高校深入研究本土文化资源,可以理解文化资源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认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3]。
4.教育性
本土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并将其内涵和价值观念融入思政教育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学习地方戏曲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本土文化资源蕴含的优秀品格如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孝敬父母等,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传递给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此外,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性还体现在其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例如,通过学习本土文化资源,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5.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
本土文化资源在增强文化认同和价值共鸣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情感上,还体现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例如,通过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共鸣,体现在其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上。例如,通过对本土文化资源中优秀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提升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保障。
1.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各地的本土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工艺品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地方戏曲等,这些资源较为分散和多样,给系统化整合带来了很大难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4]。并且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保存完好,有些地区则因历史原因或自然灾害导致文化资源破损或缺失,使得资源整合工作复杂而繁重。此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虽然为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但是数字化工作本身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专业支持。因此,如何高效、科学地整合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较高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多为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毕业,部分教师在本土文化资源的认知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而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本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将本土文化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刻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但是总体来看,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有所欠缺,制约了本土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
现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一些学生对外来文化中的流行、热潮元素接受能力较强,而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相对较弱。一方面,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存在一定距离,使得学生对其认同感和兴趣不足;另一方面,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和认同,是实践教学中着力改进的重点。
1.有效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有效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要通过整合地域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平台,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深入调研与科学规划。高校应组织专门的调研团队,对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各类资源的分布、保存现状、文化内涵等信息。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地方文史研究机构、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等多方力量,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规划,明确重点整合和利用的文化资源种类、区域及具体措施,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5]。在物质文化资源方面,高校可通过与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合作,建设本土文化博物馆、文化展示中心等,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遗产,供学生参观学习。在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高校可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讲学,开展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本土文化技艺。除此之外,高校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土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化平台,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2)建立校地合作机制。构建实践教学基地,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形成多方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文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本土文化资源整合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方案,以加强校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专业优势。例如,地方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高校可以发挥科研和教育优势,共同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此外,高校还应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共建文化研究中心等,提升本土文化资源的研究水平和利用价值。
(3)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高校要结合调研和规划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资源集中区,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使其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既要保护文化资源的原貌和真实性,也要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在实践教学基地运营过程中,要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行。
2.提高思政教师教学能力,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为了提高思政教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高校应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应定期邀请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等来校讲座和研讨,让教师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通过参与各类学术会议、文化考察、科研项目等,能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因此,高校要鼓励教师打破学科界限,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增强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如短视频、公众号、数字博物馆等,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2)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与激励机制。为持续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能力评估与激励机制。一方面,应制定完善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标准,从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优秀教师、设立教学奖项、提供进修机会等方式,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此外,高校还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支持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尝试,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3)强化教师团队建设与合作。高校应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应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应推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协作,通过团队备课、联合授课、教学观摩等方式,提升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此外,高校应支持教师团队参与校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高校的思政教师团队进行互动和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3.优化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将本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要求高校在思政课程体系中系统规划本土文化资源内容,明确各课程模块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具体应用方式。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通过本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案例,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利用本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了解、认同本土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
(2)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高校应结合本土文化资源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例如,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文化场景中进行体验和思考,还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本土文化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此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例如,在课堂上设置讨论环节,围绕本土文化资源的相关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本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系。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校内外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本土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等来校开设讲座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高校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评价机制应包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学生反馈等,全面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学反思等方式,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还可以通过教学效果测试、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综上所述,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更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深刻回应。高校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郑小伟,黄学锋.“三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指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6):30-34.
[2]余永跃,李忆辛.以大数据促进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6):39-42.
[3]赵蓓茁,孟晓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2):69-72.
[4]徐彦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究[J].江苏高教,2023(10):114-118.
[5]饶明奇.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2021(09):9-11.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Li Yongxia, Zhang Jianguang, Zheng Yazi
(Dong Zhongshu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contain ric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also reflect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egrating them organicall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nfidence, enabling them to internalize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consciously.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dilemma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c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optimi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other path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localcultur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s;practicalteaching;cultural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