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是关乎国家产业发展和战略安全的重要举措。链长制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具有优化提升作用,但对于具体路径还需要通过实践研究呈现。通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担当链长职能的单案例研究,结合扎根理论,探索性分析中国电科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的行为过程。研究发现:中国电科在打造韧性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沿着“专业化深入—全链化延伸—生态化集成”三步战略,实现从构建资源要素到延伸产业能力再到产业联动协同,从补链、固链延链、畅链强链角度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提升。具体的,链长企业在专业化深入阶段,攻坚核心技术,通过产业建构填补产业链短板;在全链化延伸阶段,链长企业通过技术纵深、产业矩阵延伸实现产业拓展,稳定产业链关系,拉长产业链环节;在生态化集成阶段,链长企业通过进一步开放构建生态圈层,进行生态联合畅通产业链环节,强化产业链能力。进一步地,构建链长企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模型框架,为央企在承担链长职能过程提供参考,赋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建设、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关键词]链长;能力嵌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补链固链强链
一、 引言
“链时代”作为未来产业竞争新方向,如何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成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重要考量。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的首要目标,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依靠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推动。在这之中,产业链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具备全球领先的竞争力;供应链作为更加具体的企业行为,其发展使产业链边界得以拓广。在范围上,供应链以企业为基点向产业、城市延伸,最终形成宏观层面的区域供应链。在双循环格局下,须加速产业链本土化进程。在面对产业链“堵点、短点、断板”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时,“链长制”可以有效结合产业链的中观与宏观层面,集中优势,协同产业上下游,通过“补链、固链、强链、延链”提升供应链韧性,进而防范风险,深化产业布局。链长制作为我国产业实现突破创新的重要途经,其顺利发挥效应是现代产业成功的关键。
产业链基础的高级化与供应链水平的现代化是构建韧性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在构建过程中,链长企业要具有领先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优势,在资源统筹过程中主动承担时代责任、带头引领创新。国资委会议明确指出“紧抓央企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坚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国家总体安全提供保障”1。国有企业特有的行政性使其坚决拥护国家战略部署,承担推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1]。另外,国企往往处于产业核心环节,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资源的富集使国有企业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来协同供应链产业链,推动产业整体价值创新。
纵览现有文献,多数学者对产业链韧性的演进历程、逻辑呈现与实现途径进行了探析[2],为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路径参考。一部分研究聚焦国有企业链长职能的路径分析,肯定了链长职能对产业发展创新的积极意义[3],但缺乏对动机的思考以及与韧性的相关联系的分析。面对众多积极承担链长职能,取得出色成果的国企,本文选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为案例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探索链长企业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方面的行为触发、身份定位以及实现过程,为发挥国有资本在推进产业链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建设、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方面提供对策和建议。
二、 文献回顾与评述
1.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供应链作为商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运转过程[4],在向上下游层面延伸的过程中,其视角从微观活动向国家产业体系延伸,并与价值链、产业链相互关联。产业链作为更加广泛的主体关系,不仅包含同类企业的组织关系,还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联系[5],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三链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6]。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作为一项应对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的削减机制,其建立与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在面对国内外市场和环境等冲击扰动时,维持链条稳定、防止断裂、调整适应恢复到受冲击前的运行状态,甚至化危为机实现链条升级的能力。在面对中断风险时企业通过组织间的灵活调动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来提升链条活性,实现持续供应、应对风险[7],因此供应链韧性实质上是一种供应链系统行为与功能整体适应环境复杂性变动的能力标志[8]。我国虽然制造业基础雄厚,但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过程中“堵点、卡点、断点”问题仍然突出,增值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成为制约整个链条稳定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从不同维度进行全局管理,政府要与市场发挥联动效应,以提升韧性管理水平[9]。另外,供应链韧性构建机制的实现方式具有多重性,其中,最佳模式是将动态能力与组织举措进行交互[7]。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数字化能力嵌入供应链发展过程中,带来明显的后向溢出效应。下游企业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并牵引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样上下游协同共生,能够形成长久稳定的供应链关系[10]。随着双碳经济、绿色转型的加速,供应链韧性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因此,培育好基础竞争优势和治理体系优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国内融通发展尤为重要[11]。
2. 链长制度内涵与实施逻辑
“链长制”是一项具有中国体制特色的突破性管理创新,其作为中国特色产业链治理协作中的重要探索[12],切实提升了产业链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13]。链长企业是指在产业链中居于头部领导地位,具有核心技术、关键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协调、管理和优化整个产业链运作功能的核心企业[14],主要从激励、协调、公共物品供给和主体能动性发挥四个方面发挥产业链治理功能[5]。作为政府经济治理权力的延伸,链长企业无论是授牌还是培育,均具有畅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坚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发展韧性,聚力加快链上企业协同发展,塑造安稳、高效的产业链体系的能力[15]。由于链长须兼顾国家战略意志和经济效益的二元平衡,一般由国有企业担任,其集公共治理逻辑与社会责任于一体,统筹协调所管辖区域范围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活动,确保产业链整体安全。相较于处于市场龙头地位的“链主”企业,链长更加关注“政府有为”和“市场高效”,因此,“国有企业链长制”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分配机制、动员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16]。在实施过程中,链长要把握好职能边界,杜绝急功近利行为,从大格局入手进行全局长期统筹[17]。链长制作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之外实现产业链协同的第三种治理机制,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功能实现方式是新时期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现代化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方式[5]。
综上,现有研究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链长制度的内涵机理、实现方式和发展创新等进行了积极探讨,并在实证角度验证了链长制度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促进作用[16],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客观、显著的结果参考和理论支持。但韧性供应链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整体属性的系统,鲜有文献从企业实例出发,从国企视角探究“国有企业如何发挥链长职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为什么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提升”,这为本文留下了探讨空间。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国有企业发挥链长职能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过程路径,不仅在推动国有企业创新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还可以为现代供应链体系在推进韧性建设、保障国家产业安全方面提供助力。
三、 案例背景与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链长职能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之间的作用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链长制的作用发挥具有复杂性,因此本文通过单案例研究并结合扎根理论,对链长企业的行为选择与过程进行逐步分析,深入剖析链长企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的层次结构与机制路径。
在案例选取方面,本文选取中国电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则:第一,代表性原则。中国电科作为军工龙头企业,拥有完备的创新体系,致力于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是国企勇担链长职能的典型企业。第二,理论抽样的典型性与特殊性原则。中国电科作为链长性国企,企业发展注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打造,能够很好地将链长职能发挥机制与韧性供应链建设进行串联。第三,数据可得性原则。中国电科作为大型央企,可收集大量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并进行整合,力求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2. 案例企业发展阶段划分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作为响应国家使命诞生的军工电子企业,具有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以电子装备、网信体系、产业基础、网络安全等为业务核心,连续19年在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保持A级,多次获得“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称号,始终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目前,中国电科主持制定6项国际标准,在通信测控、高端光学元件、汽车芯片、无人机地面指挥控制系统以及雷达和无线电监测等方面打造了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作为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战略科技主导力量,企业通过“点—线—面”三位一体建设,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防现代化等职责,始终肩负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社会民生、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积极承担战略使命,攻坚关键核心技术、超前布局前沿产业,为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奉献力量。其中,电科打造链长主体进行供应链韧性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本研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专业化深入、全链化延伸和生态化集成三个发展阶段(图1)。
<E:\2024-5\图片\简-1.png>
图1 中国电科发展历程
3.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1)数据收集
本文所使用的案例资料主要来自三个途径(表1)。其中一手资料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获取,二手资料主要通过中国电科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的官方公开信息、相关的文献信息、新闻资讯以及门户网站上的零散信息获得。
(2)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经典扎根理论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与归纳。首先,整理已收集数据,按来源初步编码后进行整体阅读,筛选出关于中国电科以链长身份推进韧性建设的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总结其中的要义后进行一级编码,并提炼出一级编码条目。其次,通过主轴编码,对一级编码进行归纳,提炼出相应的二级概念。最后,对二级编码进行再一次的聚合,直至提炼出相应的框架结构。具体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
四、 案例分析
1. 专业化深入阶段助力产业链实现补链固基过程
在发展初期,面对技术大幅落后的困境,全力进行技术研发突破和产品应用突破成为专业化深入阶段的核心目标。在此目标推动下,中国电科在国家战略执行者的身份指引下进行产业建构过程,并最终实现补链固基的阶段性成果,其能力发挥机理图如图3所示。
(1)专业化深入
专业化深入作为一项战略选择,其目的是为实现某一领域的技术聚焦,使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环节中占据优势地位。中国电科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这一阶段从技术研发突破和产品应用突破两方面着手,致力于提高企业专业化能力和和新技术应用能力,修补产业短板,打造产业优势,实现补链固基。第一,技术研发突破。中国电科注重人才引培并举,传承团队信念。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在电科十四所主持技术工作的数十年,带领团队扎根西北,建设完成7010大型相控阵远程战略预警雷达,使中国在相控阵雷达尖端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ELS01)。第二,产品应用突破。“成果不能光做出来,还要把成果投入到使用里去”(DK04)。中国电科在集成电路领域研制的国内第一块转换速率为125兆赫的8位单片复合视频转换器以及在雷达领域完成的“7010工程”等,实现了科技水平从模仿到自主研制再到领跑世界的跨越,使国产设备拥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产业基础、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持续关注技术的迭代升级与更新,始终保持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已有成果持续精进。
(2)国家战略践行者
国家战略践行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肩负国家使命,将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为国家发展需要进行产业建设,利用自身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中国电科主要通过践行国家战略使命和提升产业能力共同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第一,践行国家战略使命。电科坚持将自身技术与战略需求进行系统性匹配,并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其中,搭建完备的战略产业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供策源地,有效整合人才、资源等各方面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科技自立自强。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后,中国电科持续创新,不满足于技术追赶国际,更要超越国际、领跑国际,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争夺主导权和话语权。第二,提高国家产业能力。中国电科在网络安全、软件服务、集成电路和新能源领域建立主体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以研究所主,以集团子公司服务技术应用的一体化布局,为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社会民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产品引导。另外,中国电科在雷达、卫星等关键领域持续深耕,打造技术壁垒,保障国家技术自主可控,夯实国家战略竞争能力。
(3)产业建构
产业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是技术创新与应用、供需调整和需求升级等复合性因素的动态演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践行者,其身份定位指引企业活动与国家战略落实相联系。企业通过构建资源要素、匹配产品功能实现政企共建,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价值效应。第一,资源要素构建。对外,电科发挥中央直管企业的优势,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在半导体、雷达等诸多领域奠定发展能力。对内,电科注重成果的应用积累,电科积极展开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业科研工作人员,利用高校资源与人才优势实现技术与产品突破创新。第二,产品功能适用。在获取足够资源要素后,电科不断将资源注入产品中,以提高产业技术服务能力。例如,电科五十四所专注于通信与测控技术,电科二十四所专注于半导体研究,在各自领域凝练技术能力。
(4)补链固基
基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概念,中国电科在发展前期,受基本国情限制,需要在产业水平落后于国外水平的情况下实现追赶甚至跨越。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电科通过专业化发展,深入钻研世界领先技术,通过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品牌影响力主动参与全球市场,通过扩大市场范围防止产业链条断裂,维持产业链稳定,以更好地发挥链长企业补链固基的作用。这一时期,中国电科仍受中央直管,虽未正式建立企业组织,但通过人才接收与培养使中国电科得以自行设计完成国防“防空识别”骨干装备、“海之星”电磁波雷达之盾等世界领先技术,形成覆盖电子信息领域全门类的研究生产能力,以技术研发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应对能力;此外,背靠科研院主体优势,本着“以信息服务人类”的宗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舰上应答机设备小型化、固体化装配等,使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2. 全链化延伸阶段助力产业链实现固链延链过程
专业化深入阶段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成果使企业在全链化延伸阶段拥有坚实技术基础并实现技术应用范围突破。在产业延伸过程中,中国电科立足于行业所需进行产业拓展,并实现全链化延伸阶段固链延链的阶段结果,其能力发挥机理图如图4所示。
(1)全链化延伸
全链化延伸即搭建完整业务流程供应链,畅通供应链条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建设。这一过程需要企业在保持竞争力基础上进行供应链建设,创造企业发展新动力。电科通过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加深和网状产业矩阵的构建,形成贯穿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产业建设。第一,技术水平纵深。电科在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提高青年科研人才比例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在新兴领域展开科技部署,促进不同领域交叉融合,为金融、政府等重点行业提供全套数字技术构建服务。第二,产业矩阵网状延伸。电科在技术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构建产品从研发到市场的全生命周期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保证科技成果向实际服务。例如电科十所的天奥孵化器建设,将企业研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资源进行匹配,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应用,提升企业创新效率。
(2)行业发展赋能者
赋能即通过提供资源、技术、知识等手段,帮助他人获得更多的能力和机会。中国电科在其发展历程中利用各项关键核心技术赋予行业发展目标和动力。这一身份的实现需要企业在自身技术水平过硬的基础上,及时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合理预判,推动产业提前布局,抢夺市场先机。第一,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电科不仅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身份总领全局,带动全链条共同发展,而且贯彻“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背景进行产品提升和发展”(DK02)的发展思路,采取“标准产品+定制产品”的产品模式,满足差异性需求,建立贴近客户的销售服务网络,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渠道。第二,预判行业发展方向。电科“胸怀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大格局,助力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DK01),以全局观念预判数字建设,发挥核心企业带动作用,为集团高质量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持续赋能。
(3)产业拓展
产业拓展是完善产业链条、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措施。企业在履行行业发展赋能职责过程中,须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丰富产业场景、开拓产品功能,最大限度延伸发展空间,拉长现有产业链条。第一,产业场景丰富。电科主动开创新领域,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生物交叉等领域,将军工产品向民用品拓展,实现军民产品4[∶]6布局,拓展带你可产品涉猎范围,实现集团电子信息化的全产业链布局。第二,产品功能开拓。电科在建立“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引进目录,以“海外引才”“柔性引才”为电科持续注入技术突破动力的基础上,坚持用户导向,秉承“成就客户,价值为本”的观念,为客户打造需求定制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下的高效协同,从而牵引更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固链延链
在此阶段,中国电科稳步发展,这需要企业在维持产业稳定的同时延伸产业能力。中国电科通过全链化延伸发展,在技术研发创新、市场竞争力领先和品牌价值升级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协同带动能力,以此维持链条稳定并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从而提升产业在环境冲击中的应对能力,更好地发挥链长企业在固链延链中的作用。从可参考的财务数据来看(表2),中国电科营业利润率呈增长态势且净资产收益率均大于0,说明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稳定的获利水平,拥有较好的市场竞争能力;从技术研发能力来看,企业研发投入比率稳步提升且高于电子信息行业5%的平均值,表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深了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从品牌影响能力来看,企业资产总额稳步增加,短期偿债能力上升,这可以使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展开经营活动,从而提升品牌声誉。在产业协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电科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受益于技术连续性突破和与合作伙伴基于端对端数字连接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中国电科得以扩大高端、高质量供给,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从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正常运作和上下游的延展。
3. 生态化集成阶段助推产业链实现畅链优链过程
随着全球产业生态进入密集活跃时期,创新广度加大,深度加深,需要企业改变原有产业策略,将技术交流和产品部署上升至更高层次,从生态建构角度出发,通过生态联动过程追求生态化集成的更高价值,并最终实现畅链强链的结果,其能力发挥机理图如图5所示。
(1)生态化集成
该阶段主要有技术撬动和产品开放两个维度。第一,技术撬动。中国电科作为链长企业,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为链条企业提供缔结条件。为此,电科深耕科研,实现离子注入机全谱系产品国产化,摆脱了对国外元器件的依赖,有效缓解了我国芯片制造领域的断链、短链难题。同时,通过技术积累,巩固企业技术优势,不断开拓新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第二,产品开放。中国电科给予链上企业资源要素方面的支持,通过合资建设、增资扩股、投资并购等方式广泛合作”(NB01),为链上企业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推进中国电科供应链平台上线,使中国电科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享优质供应链金融服务,共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技术生态建构者
技术生态建构关注技术体系内部相互关系以及技术体系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在其纵向演进过程中追求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涉及技术指引和生态布局两方面。电科在构建技术生态过程中,利用在基础领域、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连结各方利益相关者,以满足多元化、精细化的市场需求。在这一阶段,电科技术能力是其合纵连横的重要倚仗,强化技术能力,坚持技术导向仍是发展关键,同时,通过圈层构建和服务升级ZIQYFsRPht+2M25SHuwpkg==进行生态布局,探究技术生态建构的现实可能。
(3)生态联动
企业生态作为一项动态体系,是企业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组合。当产业集聚至一定程度时,产业集群通过联动发展建立创新网络,实现生态链上的价值共创。在实践中,中国电科为实现生态联动,分别在创新协同、圈层带动、配套合作三方面采取措施,通过协调价值链上各主体能力实现更深程度的发展。第一,创新协同。中国电科通过组建产学研团队、与其他企业展开技术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技术标准定制等,发挥引领优势,带动链上企业能力提升。第二,圈层带动。企业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通过打造产业生态圈撬动各参与者能力,实现圈内资源的强强联手、互换互补。例如中国电科推出国内首个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共享共创平台“电科芯云”,主动向链条上下游企业开放工艺线和知识产权等资源,实现产业协调融通。第三,配套合作。电科通过供需匹配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经营机会。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电科为链上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构建具有产业集团特色的监管运营体系,对参与投标企业技术能力提出要求,促使合作企业优化产品工艺。
(4)畅链强链
在此阶段,由于新发展阶段战略变化,中国电科需要在适应新政策语境过程中打造新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电科通过生态化集成,建立链长引领的产业生态,通过市场能力、技术研发、品牌价值、产业协同和社会责任的共同提升来稳定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条并实现链条升级,更好地发挥链长企业畅链强链作用。表3数据显示,中国电科各项能力相较于前期,各项指标趋于稳定,企业处于稳步发展状态中,尤其在疫情期间,企业仍可以稳定发展。在此阶段,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成功研制世界首枚太赫兹芯片,同时搭建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带动产业发展,稳固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持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能力。在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优化提升的同时,中国电科聚焦国家所需、行业所趋推动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推进高附加值产业体系,以此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锻造卡不死、拿不走、比不过的核心竞争力”(DK04),使产业链供应链条能够根据环境及时调整,适应新发展需求,从而升级产业链供应链能力。
五、 发现与讨论
1. 链长助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过程理论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中国电科所开展探索性案例研究,纵向探究中国电科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完整过程可知,国企链长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过程中承担全局统筹职责,以自身发展为核心带动链上协同。由于产业链供应链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国企链长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过程中表现为“专业化深入—全链化延伸—生态化集成”的动态更迭,分别对应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生态建构三个角度,实现补链、固链、延链、畅链和强链结果以推动韧性建设,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每一阶段的链长能力嵌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而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行提升,如表4所示。本文据此构建链长企业助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过程的理论模型(图6),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链长企业通过加强企业专业能力来弥补发展短板,补齐产业空缺。以企业专业化发展情况为脉络,可以反映企业在补齐产业短板方面的过程。具体来说,产业在发展初期因技术储备不足、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严重依赖国外,难以实现产业整体自主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以政策手段调节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国企来整合优势力量,搭建战略产业。国有企业在履行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技术端与产品端并重,汇聚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构建起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实现关键核心领域技术突破;积极抢占产业市场,主动与国外产品对标,拓展产品应用场景,使产业逐渐突破技术薄弱困境,填补产业短板,并逐渐塑造起核心领域的竞争优势,激活产业潜能,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延伸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在企业专业能力架构的基础上,由于参与方的增加以及核心企业发展能力的增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向全链化延伸跃进。随着链长企业专业能力的加深以及产业建设逐渐完善,其主要通过加深技术能力实现产业延伸,为行业发展进一步赋能。链长作为主导企业,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行业资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供给能力,同时需要对行业发展方向作出合理的预判,主动开拓新领域,抢先布局并与国内外企业开展多元合作,丰富产业场景,敞扩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拓产品功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产业的拓展使供应链终端不断延伸,拉长产业环节,同时多层次的需求驱动链上各个主体围绕核心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彼此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固链延链的结果。
最后,基于产业专业化能力建立和全链条延伸,各产业部门在核心链长的推动下,形成基于经济技术基础的以集群模式发展的具有环境适应性的复杂系统[18]。这一阶段,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与合作性,链长作为产业主导者通过技术撬动与产品开放实现产业生态圈层共建。建设生态圈层要在各节点实现多要素的交叉连接,这要求链长企业从技术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合作中实现协调与可持续。其中,链长企业通过搭建产学研团队、展开企业间科研联合攻关、参与国内外技术标准定制实现配套合作;主动向外释放资源,通过规划产业和推动地域合作来实现生态圈层整体发展,通过业务配套合作凝聚优势,促进生态圈内的优质产品转型与经济价值实现,从而畅通产业链环节,强化产业领域竞争优势,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2. 理论贡献
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
第一,基于链长视角,构建中国情境下国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过程的理论框架。当前,我国产业链韧性面临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关键环节薄弱,产业引领力弱等问题[19]。现有文献在对供应链韧性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聚焦具体措施施加的机制路径,如数字技术赋能[18]、企业ESG应用[20],双碳应用[21]的影响等,而鲜有从组织者视角,关注核心企业动态对产业链韧性的整体推进。尤其面对全球制造业回流造成部分产业出现“空心化”问题[19],关键生产要素供给的中断和出口市场的锐减使过去从供应链内部和微观层次上进行主体间关系研究的思路难以揭示供应链作为社会型复杂系统的深层问题。为此,本文引入国有企业链长身份实现的具体实践,基于案例探析国企链长身份塑造对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独特路径,建构“专业化—全链化—生态化”三层递进模式,详细阐述链长补链固链强链作用。不仅揭示了国企链长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的过程机制,还将总体目标细化,明晰了韧性建设不同时期的身份和举措。
第二,丰富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理论内涵研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是一种供应链系统行为与功能整体适应环境复杂性变动的能力标志[8],在面对外部重大风险时,产业各环节可以做出积极反应,合理应对破坏性事件,尽可能抵御风险并第一时间恢复[6]。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的静态性与动态性两个基本维度[22],但多将两者分开讨论,较少考察“动态性+静态性”战略组合的实施。本文基于案例实践分析国企链长如何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赋能,不仅关注链长自身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静态化建设,还注意到链长制度对生产要素整合、市场优化、供需稳定的动态化调节。本文提炼出链长在推进韧性中进行的的产业建构、产业拓展、生态化集成的三步过程,剖析了链长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涉及的关键路径,丰富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理论内涵,为深入研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提供了参考。
第三,拓展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中链长作用发挥的探索。本文发现,国有企业在发挥链长职能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国家战略践行者、行业发展赋能者和技术生态建构者三重身份更迭,并根据不同身份使命指引企业行为实施。链长制作为强化产业链主体能力的制度创新,通过实现内外部资源统筹帮助产业精准施策,其“政府有为+市场高效”的模式组合可以看作为市场外部性的内部化,可助力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23]。本文基于案例分析龙头链长在配合政府发布市场信息、规划产业方向、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过程中的不同身份,以及不同身份引发的不同措施,有助于链长功能认识的完善。
3. 实践启示
链长身份引领,链长行为变化和链长过程响应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由谁来做”“为何去做”“怎样去做”三个基本问题,是国企发挥链长功能进行产业建设的创新探索。发挥链长优势不仅可以引领产业韧性取得技术层面的突破创新的答案,还能带动产业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对我国在面对全球产业逆流情境下实现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首先,进一步优化链长建设。“由谁来做”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的二元功能使国有企业更有能力去主导产业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激发国企担当现代产业链链长的积极性,国有企业自身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专业建设;政府作为主要领导者,要从政策层面给予链长企业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双管齐下,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更好推进其链长能力的履行。
其次,链长企业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整体意识与全局观念,明确“为何去做”的问题。国企链长要进一步扩大资源溢出效应的影响,带动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在技术层面展开技术指引并带动联合攻关,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在资金层面,协调产业资金流转;在人才层面,积极引进人才,组建智囊团队,指导链上企业同步升级,为产业韧性发展提供动力。
最后,“怎样去做”作为国企链长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的关键问题,是企业在实践中的重中之重。链长企业要充分发挥链长带动作用,充分释放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优势,锁定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自身身份定位的变化,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应对策略,逐渐扩大产业影响,完成产业能力建构、产业体系拓展和产业生态集成的逐级推进,把握未来。另外,国企要注重提高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定制能力,为国际科技创新提供中国智慧的同时,增强中国在技术层面的国际话语权。
4. 不足与展望
当前国际形势愈发紧张,逆全球化速度日益加快,脱钩断链风险严重威胁我国产业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建设不仅是一时之计,更是长久目标。本文探析国企链长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行为触发、身份定位以及实现过程,并总结其建设路径,尝试为发挥国有资本在推进产业链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建设方面提供对策和建议。但单案例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丰富研究。此外,还须考虑在绿色循环理念下,我国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如何突破技术极限,为我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产业链“优链”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施宇,唐松.国有企业引领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9(3):421-435.
[2] 吴真如,徐乾宇.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供应链韧性治理研究[J].技术经济,2023,42(8):112-123.
[3] 赵晶,刘玉洁,付珂语,等.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基于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5):221-240.
[4] 廖涵,胡晓蕾,刘素倩.不利外部冲击下我国供应链韧性分析[J].企业经济,2021,40(10):50-59.
[5] 曲永义,贺俊,江鸿,等.产业链链长的理论内涵及其功能实现[J].中国工业经济,2022(7):5-24.
[6] 宋华,杨雨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36(1):120-134.
[7] 李维安,马茵.如何构造供应链韧性的有效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12):27-38.
[8] 盛昭瀚,王海燕,胡志华.供应链韧性:适应复杂性——基于复杂系统管理视角[J].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1):1-7.
[9] 石建勋,卢丹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3(2):3-13.
[10] 陶锋,王欣然,徐扬,等.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企业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23(5):118-136.
[11] 张其仔.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新进展、新挑战、新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31-140.
[12] 刘志彪,孔令池.双循环格局下的链长制: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的新形态和功能探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10-118.
[13] 张贵.以“链长制”寻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21(2):41-43.
[14] 胡登峰,黄紫微,李博,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链长职能的培育机制研究——以中国建材补链强链为例[J].管理世界,2024,40(6):169-195.
[15] 林淑君,倪红福.中国式产业链链长制: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22(4):90-101.
[16] 孟祺.链长制与产业链韧性:基于多期DID的实证检验[J].新疆社会科学,2023(1):55-64.
[17] 杨蔚民.商贸物流产业“链长制”的制度设计、实施路径与风险防范[J].商业经济研究,2022(6):126-128.
[18] 余东华,李云汉.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创新——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链群生态体系为例[J].改革,2021(7):24-43.
[19] 李晓华.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难点与着力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5):67-76.
[20] 信春华,张笑愚,王鑫怡.企业ESG表现有助于稳定供应链合作关系吗?[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45(1):35-54.
[21] 罗良文,马艳芹.“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理、挑战及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3(6):85-96.
[22] 曾宪奎.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J].宁夏社会科学,2023(2):101-107.
[23] 吴传清,赵豪,时培豪.长江经济带“产业链长制”政策演进、实践特点及其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1):58-68.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重大培育项目“数字资产确权系统及其平台研究”(项目编号:2024CXPT-22);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甘肃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ZZ11);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供应链金融赋能兰州市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长效机制”(项目编号:24-A15)。
作者简介:简冠群,女,博士,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朱树琪,通讯作者,女,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
(收稿日期:2024-06-27 责任编辑:苏子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