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浮雕作品的透视原理研究

2024-10-28 00:00徐玮
东方收藏 2024年8期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透视原理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的应用及其对空间感营造的重要作用。首先,概述寿山石浮雕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其材质的天然美、技法的多样性和题材的丰富性;随后,详细阐述透视原理在浮雕作品中的应用,包括散点透视、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透视原理的应用为寿山石浮雕作品带来了立体感、层次感和表现力的提升,使其更具艺术价值。

关键词:透视;空间感营造;浮雕

一、浮雕艺术概述

浮雕,顾名思义,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形象的一种雕刻形式。它不同于圆雕的完全立体,也不同于线刻的纯粹平面,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通过线条的起伏、形状的凹凸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寿山石浮雕作品则是以寿山石为材质,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在石材上创作出具有浮雕效果的艺术作品。

按照技法和题材的不同,寿山石浮雕可分为多个类别。在技法上,主要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的雕刻深度较浅,线条流畅,形状起伏较小,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高浮雕的雕刻深度较深,形状起伏大,层次丰富,给人一种雄浑壮丽的感觉。在题材上,寿山石浮雕更是丰富多样,既有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的传统浮雕,也有以人物故事、历史典故为内容的叙事性浮雕,还有以现代抽象、写意等创新手法为表现形式的现代浮雕。

二、透视原理在浮雕中的应用

透视原理作为视觉艺术与空间表现的重要基石,巧妙地借助一系列精心布局的线条与严谨的比例关系,将三维空间中错落有致的物体精准地投影至二维平面上,进而赋予观者以独特的视觉体验,使人们能够感知到画面中各物体间的远近差异与大小对比。这一原理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近大远小”,它生动而准确地描绘了人眼观察世界时的一种基本规律:距离我们较近的物体,因其占据视网膜更大的成像面积,故而显得更加庞大;相反,那些远离我们的物体,则因成像面积的缩减,而呈现相对较小的形态。

透视原理在浮雕艺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提升作品的观赏价值。笔者将以寿山石浮雕作品为例,探讨透视原理在其中的应用以及它的重要作用。

(一)透视原理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的应用

1.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技法在国画艺术中具有特殊地位,与西方艺术中的焦点透视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透视法不固守单一视角,赋予画家极大的灵活性,画家可以依据创作需求,自由地变换其观察的位置,从而捕捉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这种透视法的指导下,画家将不同视角所见的景象巧妙地整合到画布上,形成一个多元且生动的视觉体验。散点透视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透视的局限,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绘画在空间处理上的独特智慧和艺术追求。寿山石浮雕作品多运用散点透视技法,如笔者作品《三国演义》(图1),不仅是对经典名著的一次艺术致敬,更是对国画散点透视原理的一次创新应用。在这件作品中,笔者成功打破传统雕刻艺术的空间局限,赋予其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在创作的道路上,笔者深思熟虑、精心策划,将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技巧巧妙地融入雕刻艺术的每一个细节,使得整件作品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在《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笔者深入研究国画散点透视的精髓,将其与现代雕刻手法相结合,使作品在空间布局上更具层次感。这种透视技巧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仿佛置身于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不仅传承了国画艺术的优良传统,还为雕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细节处理上,笔者力求将绘画的灵动与雕刻的立体感完美结合。通过对线条、光影、肌理的巧妙运用,在视觉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效果,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些传奇故事。这种创新性的融合,使得《三国演义》在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笔者在创作中还注重对传统元素的挖掘和提炼,将三国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人物形象、历史背景等,通过雕刻这一艺术形式进行生动再现。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在这件作品中,笔者倾注心血和智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

雕刻家还常常通过巧妙处理前后物体的大小变化和细节,使观众在观赏作品时能够产生深度空间上的错觉。这种透视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还使得整件作品更加生动和逼真。以笔者作品《金秋时节》(图2)为例,通过巧妙的透视处理,使得观众在正面观看时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深远空间和丰富的层次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荷花与螃蟹的自然美。此外,不少寿山石雕作品运用了镂空雕技法,这种技法将石材中没有表现物象的部分掏空,只保留表现物象的部分。这种方法不仅极大提升了作品的透明感和层次感,还使得整件作品显得更加精致和立体。在一些经典作品中,如《九鲤连环卣》,郭功森大师通过镂空雕技法的巧妙运用,表现出复杂的链条结构和丰富的层次,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引人入胜,充满艺术魅力。甚至有些寿山石雕还通过局部破出和遮挡关系的手法来增强空间感,这种方法类似于平面设计中的留白和遮挡关系,通过局部的突出和隐藏,引导观众的视线在作品中游走,从而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雕刻家会特意保留一些未雕刻的部分,或者通过巧妙遮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使得整件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还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

(二)几何透视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的应用

1.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画面中只有一个消失点的透视方法,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其常用于表现深远的空间感。如在一件表现山水景色的寿山石浮雕作品中,雕刻师可以将远处的山川、树木等景物按照一点透视的原理进行排列,使观者感受到画面中的空间深度。

2.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是指画面中有两个消失点的透视方法,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其常用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如雕刻师可以将建筑物的正面和侧面分别按照两点透视的原理进行排列,使建筑物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

3.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是指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方法,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其常用于表现高耸的物体。如在一件刻画古代宫殿的浮雕作品中,雕刻可以将宫殿的正面、侧面和顶部分别按照三点透视的原理进行排列,使宫殿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三、空气透视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的应用

空气透视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因距离远近而产生颜色、明暗、清晰度等变化的透视现象,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空气透视的应用能够使作品更具层次感。

(一)颜色变化

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雕刻师可以通过调整远近物体的颜色表现空气透视效果。例如:远处的山川颜色较淡,近处的树木颜色较深,从而使画面产生空间感。如笔者作品《清溪独钓》(图3),以寿山山秀园石为载体,巧妙捕捉老翁垂钓的宁静画面。山秀园石天然的纹理,宛如溪水泛起的涟漪,与老翁的形象相得益彰。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将观者带入宁静的山水之间,仿佛听到溪水的潺潺流淌,感受微风拂面的轻柔。其不仅展现了寿山石雕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笔者对自然之美和宁静生活的独特感悟。

寿山石雕注重对石材特性的充分利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石材的不同特性,如细腻、粗糙、温润等,进行巧妙结合和运用。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石材的天然特性与作品的主题、构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作品。

(二)明暗变化

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雕刻师可以通过调整远近物体的明暗关系表现空气透视效果,如远处的景物较暗、近处的景物较亮,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山秀园石色彩丰富,可将远处的黑色雕琢成崇山峻岭,近处的黄色雕琢成屋舍河流。如笔者作品《溪山行旅》(图4)以寿山花坑石为材质,细腻刻画了文人骑驴行走在山水间的闲适画面。远处山峦起伏、大雁高飞,营造出一种空远的意境,引人遐想。作品巧妙地运用寿山石天然的纹理和色彩产生的明暗变化,将山水与人物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文人骑驴的姿态,更是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文人情怀。

四、透视原理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的作用

首先,透视原理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的应用,给作品带来立体感。这种立体感的营造,是通过精确的线条和形状处理,以及对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来实现的。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雕刻师通过对透视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巧妙运用,使得作品中的物体呈现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效果,从而让观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强烈的立体感,不仅让作品本身更具吸引力,也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直接融入画面所刻画的场景之中,深切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上,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引发共鸣,使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微妙的情感联系。

其次,透视原理在寿山石浮雕作品中的应用,极大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在传统的浮雕艺术中,由于缺乏透视技巧,作品往往显得平面化,难以表现出深远的空间感。而透视原理的引入,使得寿山石浮雕作品在有限的二维平面上能够展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空间效果。通过对远近物体大小、位置、重叠关系等方面的处理,雕刻师能将观者的视线引导至画面的深处,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纵深感。这种层次感和空间感的营造,不仅使作品在视觉上更加丰富,也让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得到更深刻的体现,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艺术体验。

最后,透视原理的运用,无疑为寿山石浮雕作品的表现手法带来了多样性和创新性,从而显著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传统的浮雕创作中,雕刻师往往受限于表现手法,难以突破平面艺术的局限。而透视原理的引入,为雕刻师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段。通过透视原理,雕刻师可以在作品中实现更加复杂和精妙的构图,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这种多样性的表现手法,不仅让寿山石浮雕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更加丰富,也让作品在传达主题和情感上更加精准和深刻。因此,透视原理的运用,不仅是对传统浮雕艺术的一种创新和突破,更是对艺术表现力的一种提升,为寿山石浮雕作品的艺术价值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寿山石浮雕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其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五、总结

寿山石浮雕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雕刻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透视原理的深入研究和巧妙运用,雕刻师能够创作出具有强烈立体感、空间感和表现力的优秀作品。寿山石雕通过充分利用石材的天然质地、运用透视原理、镂空雕技法以及巧妙的局部处理等多种手法,展现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也深刻体现了寿山石雕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张立峰.中国古画里的“透视之道”[J].科学24小时,2019(11):40-42.

[2]张奇慧.美术教育中的浮雕课程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1(28):213-214.

[3]陈海艳.中国画长卷《海上陶瓷之路》艺术创作研究[D].南昌大学,2023.

作者简介:

徐玮(1972—),福建福州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民建会员,福州市晋安区政协委员。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福建省寿山石雕技艺名师、福建省闽台名匠、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全国高科技人才雕刻工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认证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轻工行业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评价质量督导员。

担任民建中央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建福建省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建福建省委书画院副院长、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寿山石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荣誉副会长、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寿山石鉴定专家。出版个人作品专集《徐玮寿山石雕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