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藏品优势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探索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新路径

2024-10-28 00:00胡锦文陈龙
东方收藏 2024年8期

摘要:市县两级博物馆是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省级博物馆,其存在藏品数量较少、类型不全、馆际交流缺乏、文化产品单一等问题。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博物馆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发展新模式已是势在必行。淮安市通过整合市县两级综合类博物馆藏品资源,组建淮安市博物总馆,大幅度提升年均服务观众数量,有效推动了地区文化的活化利用,其发展路径对处于类似困境下的城市博物馆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淮安市博物总馆;整合资源;文物保护;创新发展

2023年初,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深入贯彻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发展理念,以提升全市文博场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现代化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强主城区文化场馆优化配置与统筹多家市域博物馆资源整合,在联动发展、完善布局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创全市博物馆工作进入文物统一调配、展陈统一策划、人员统一培训、服务统一标准的互联互通、组团发展的新局面。

一、探索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新路径导向评估

1.满足公众高品质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地区博物馆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形象的代表,通过举办陈列展览、开展科普教育等,使公众了解当地的文化与历史,同时这也是地区博物馆最突出的优势[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安市博物馆事业蓬勃兴起,成为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名片。全市博物馆体系涵盖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和名人故事、红色纪念等类别,种类齐全、藏品丰富,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学习、教育、休闲的场所。但是,由于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部分区、县级博物馆因展厅条件、专业人员水平、藏品不足等客观因素,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通过组建淮安市博物总馆,搭建全市博物馆藏品信息平台,整合市域博物馆资源,打破地区藏品资源壁垒,打通各馆之间的联系交流渠道,集中展示各博物馆的优势藏品,能够为藏品价值与作用的发挥创造便利条件,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2023年年初,淮安市博物总馆工作例会在淮安市博物馆召开,会议集体讨论了淮安市博物总馆联动办展项目,各成员单位在展品筛选、场地选择、运输要求等方面达成共识。会议确认2023年淮安市博物总馆铜镜、明清书画两个展览的策划方向,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2023年4月30日,在淮安市博物总馆的统筹下,淮安市博物馆联合6家县区博物馆,精选全市数百件铜镜藏品,推出了“镜观美好生活——淮安馆藏古代铜镜艺术特展”,展览首周游客接待量便超过一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随后,巡展至全市各区县博物馆,为当地民众带去了精神滋养与文化熏陶。

2.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高质量的展览、生动有趣的社教体验、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前往博物馆打卡,博物馆已然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会客厅[2]。目前,城市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的竞争,而地区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推动文化、文明、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有效平台。整合地区博物馆资源,建立博物总馆,是淮安市委、市政府实施转型发展、推进文旅融合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有力手段。

2021年11月,《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朝着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方向融合发展。淮安市积极响应号召,通过组建淮安市博物总馆,统筹地区优质文旅资源,助推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博物馆+X”工程(即博物馆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将博物馆与社会资源相关联,融入社会经济生活,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把淮安市博物总馆建设成集淮安美食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2023年暑假期间,淮安市响应江苏省文旅厅启动的第二季“博物知旅”活动[3],组织淮安市博物总馆成员及市内其他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红色文化弘扬传播,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展示、宣传与研学、拓展培训等暑期活动。其分为“博学爱历史 文物探古今”和“博物正青春 铭记传精神”两部分,包括暑期夏令营、社会实践、红色研学、非遗体验、拓展训练、运河集市等30余项活动,共接待游客134.4万人次。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和互动项目,带领观众参观体验,感悟千年运河文脉,推动淮安历史文化“活态传承”。

3.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有力践行

2022年5月5日,江苏省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如何实现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4]。淮安市迅速开展一系列调研工作,认真收集梳理各类意见建议,剖析存在问题,厘清发展方向,研究改进措施,最终完成淮安市博物总馆建设方案的制定——在坚持行政隶属关系不变、人员编制关系不变、经费渠道来源不变、馆藏文物权属不变的原则下,切实打通各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展陈、活动、数字化资源流通渠道,构建运行有序、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博物总馆网络。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将各博物馆的单体优势整合成总馆的集体优势,实现博物馆辐射范围多样化、宣传对象分众化、教育服务精准化。这不仅满足了区县博物馆发展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淮安市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推动淮安市博物馆事业持续健康向上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各项筹备工作,淮安市藏品信息平台项目于2023年6月15日正式完成并上线,各级备案博物馆可利用平台进行馆藏文物数据录入、藏品业务管理以及进行藏品数据深度分析,并在研究、展示、传播等方面实现跨馆合作,变“单打独斗”为“抱团互助”,促进全市博物馆高质量联动发展。

4.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有力措施

区县博物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馆藏文物不足及保护能力欠缺、人才业务水平局限、新兴科技元素运用较少、有价值的文物大量闲置在库房等诸多问题。淮安市博物总馆指导各成员单位聚焦本职工作,建立展览策划共商、展陈成果共享的常态化工作模式,整合全市各级馆藏文物资源,统一策划、共同组织,切实打造文物、展陈、社教、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提供交流、合作的渠道[5]。这种做法不再是简单地将文物从库房展示到公众面前,而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分享和传播,为藏品展示提供多种形式,有助于提高文物藏品资源的利用率,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

5.扩大地区博物馆影响力的有序实践

淮安市博物总馆各成员作为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对外交流和大力宣传同样极为必要——引进重磅展览,打造热点IP,对于推动地区文化对外输出、扩大市域博物馆影响力、满足公众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6]。淮安市博物总馆通过引进“国宝聚首 皇家器象——圆明园兽首暨清代宫廷艺术特展”,提升文化地标热度,带动博物馆基本陈列,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展示功能,为淮安市民带来一场全新的文化盛宴。2023年9月15日,该展览的开幕仪式及淮安市博物总馆成立仪式在淮安市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展会邀请知名文旅体验达人前来,通过直播、短视频、主题推文等形式进行推介,并借助抖音、微博、小红书、微信等主流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全网宣传。通过自媒体大咖的推动、文旅达人的推广,再到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并分享到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平台,大幅度提高了淮安市博物总馆的影响力、辐射面。展览期间共完成游客接待24万余人次,其中,中秋国庆8天假期共接待游客5.95万人次,连续3日预约参观人数达到淮安市博物馆9000人次的单日最大承载量,淮安市博物馆也因此连续成为同城热门景区榜首。通过特展,不仅带动常设展的参观量,吸引大批年轻观众前来打卡,带领他们领略淮安地区的文化发展脉络,而且带动了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量。2023年中秋国庆期间,淮安市博物馆接待游客达53.25万人次,居苏北第一、全省第五,仅次于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本次特展的引进,满足了公众对于高质量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于宣传打造淮安形象、展示运河文化具有积极意义,让广大市民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重底蕴,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和风骨气节,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二、推动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策略思考

淮安市博物总馆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地方博物馆展示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历史文化、考古展示、革命遗存、非遗传承为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尤其是地方综合类博物馆的建设成为博物馆体系的主要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市级博物馆发展迅速,工作如火如荼。而少数区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虽兢兢业业,但对于博物总馆的工作更多的是被动接收,缺乏主动思考,未能真正参与总馆工作,也未能凝聚所有成员的工作合力,最大化发挥总馆作用。

如今国内各地博物馆事业均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面对如此历史机遇,更应当内修于身、外塑于形,努力做好自身建设,在打造淮安市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区域内博物馆的联动发展,使淮安悠久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大运河文化圈中得到进一步的彰显。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总馆力量

发挥淮安市文物局作为淮安市博物总馆领导机构的作用,负责淮安市博物总馆的日常工作。在组织管理上,梳理自身的优劣势,确定博物总馆的工作规划,保障总馆的有效运作,整合各博物馆藏品资源优势,增强总馆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充分发挥总馆力量[7]。

2.扩大总馆成员,共享文博资源

在现有淮安市博物总馆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博物馆、纪念馆加盟。吸引部分条件较好的非国有博物馆加入,吸收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相关的部分高校、文化研究机构参与,使总馆的辐射面更大、更广[8],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市内各文博单位的资源共建、共享。

3.鼓励研究合作,提升基层水平

以淮安市博物馆为主导,对市内基层博物馆进行各类协作研究,输出业务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做法,馆际联动,以提升基层博物馆的研究水平与力量,充分挖掘淮安地方历史、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并最终全面提升全市的文博力量与科研水平。

4.馆际联合办展,凸显文化合力

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全市珍贵文物主要集中在淮安市博物馆、楚州博物馆、盱眙县博物馆内。市内各县区因考古发掘项目多寡不一,导致同时代文化的出土文物分散,难以在文物展示方面形成合力。针对这种情况,淮安市文物局、淮安市博物总馆应加强和协调相关博物馆馆际间的联合办展工作,一方面可以在展品层面做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区县博物馆的办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凸显文化合力,最大程度地彰显淮安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9]。

三、结论

博物馆作为传承、展示、研究和发扬中华文明及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其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目前,淮安市博物总馆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助力淮安市区县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人才不足、藏品单一等问题,使各博物馆的藏品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下一步,应以目前已取得的成绩为起点,继续推进博物总馆成员在文物保护、社会教育、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交流和合作,让淮安文化遗产的文明价值、时代价值得到更好阐释,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加快市内文化的联动发展,更好地传承、弘扬和展示地方文化,为推动淮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锋钧.重新定义博物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5-003(007).

[2]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物报,2021-05-28(003).

[3]江苏省七部门.关于开展第二季“博物知旅”主题活动的通知[Z].2023-05-08.

[4]江苏省九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Z].2022-05-08.

[5]刘珂菁.去中心化——博物馆总分馆制研究[J].文物季刊,2022(02):123-128.

[6]许强.总分馆制博物馆集群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博物馆,2022(05):4-9+126.

[7]鹿继敏.大数据时代下博物馆联盟机制建设研究[J].创新科技,2016(09):95-96.

[8]淮安市文广旅局.关于印发淮安市博物馆改革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淮文旅发〔2022〕117 号)[Z].2022-09-08.

[9]王莉莉.新时代地方博物馆创新公共服务途径和方法初探[J].福建文博,2018(01):88-90.

作者简介:

胡锦文(1989—),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陈龙(1988—),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