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美术史上,元代绘画的地位至关重要。元代画家在绘制山水时尤其注重意境的表达,他们的作品是基于自然物象与内心情感交融的结晶,由此反映其艺术境界。就元代绘画的意境而言,不仅有情景交融,还包含对于自然物象和环境因素的提炼,以及在画面上充分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趣。而元代山水画表达情感的途径是委婉的,通过对物象的描绘来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元代山水画正是借助这种含蓄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由此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情景交融;意境;元代山水画
中国画历来注重对意境的营造,而意境从属于美学范畴,在画面表现上讲究的是一种情景性的交融,这种交融是作品中对自然物象、环境的描绘、画面氛围的渲染与画家内心情感抒发的融合。元代画家通过描绘真实山川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不仅以突出天然的意境趣味为主导,也更重视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内心与时代相得益彰的作品。
一、元代山水画发展的社会背景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当时的统治者尚武轻文,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此外,朝廷废除科举制,汉族士大夫的仕途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大多向往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心中充满着一种生不逢时、无可奈何的情绪。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元代文人大夫积极投身艺术创作,饮酒赋诗于山水之间,进一步将绘画演变成抒发个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赋予山水画浓厚的情景交融之意境美。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十分繁盛,画家更加重视表达自己的主观心境和生活情趣,他们深入自然,体会真实的山水之景,借自然山水抒发无法实现自身抱负的苦闷之意。因而,元代画家高度重视文人和隐士所崇尚的审美情趣,推崇“写胸中逸气”,题材以亲近自然、表达内心情感为主。
二、元代山水画情景交融之体现
1.师法自然
元代画家在受周围环境熏陶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深入自然时融会贯通,使它们得到充分的抒发和表达。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彼此作用,便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1]。
钱选在入元之后不久便开始隐居生活,深入自然,以朴拙的笔法和脱俗的意境将自然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秋江待渡图》正是他在归隐时创作的,在这幅作品中,其虽然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待渡情景,但是更加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渡”。画面采用“一江两岸式”构图,左边近景绘杂树芦荻,有一人立于树下,画面右边有一人在岸边垂钓,远景山势连绵起伏,江面波澜不惊,一叶小舟载客缓缓前行。钱选在画中题诗:“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这首诗传达了待渡的过程,抒发了期望精神上的自渡。这幅画作的内在意境美和外在表达美,是钱选把自己内心情感完全投入周围景物,将自己当成景物的一部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在与情景完全相融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
黄公望聪颖好学,渴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却屡屡受挫。他对仕途无望后,遂隐遁山林,通过书画直抒胸臆。他崇尚写生、师法自然,其作品是在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真实景象后,将内心情感化作笔墨表现出来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长卷,以苍润简练的笔墨和宁静悠闲的意境描绘了初秋时分浙江桐庐富春江两岸的美景。他以客观自然世界为背景,融入主观内心世界,借由对自然的深入体验,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对山水之美的独特理解完美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抒发了其豁达的人生观,将自我还原到自然山水里,隐居于山林而相忘于江湖。
元代山水画创作的进步之处在于,比起前人更加注重描绘笔墨结构和烘托韵律之美,从而表现画家的自我品性和人生观念。
2.不求形似
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是元代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他将文人画的笔墨风格推向更高的境界。倪瓒曾说:“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2]他反对在绘画中刻意追求神似,而是更加看重“不求形似”,主张画家要表现“胸中逸气”,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特点是将自然物象与意境相结合,创作内容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画面的写实性对画家来说或许不是最重要的,能否通过画面将画家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才是重点。“草木山川,造化自然,此为实境。因心造境,以手得心,此为虚境。”[3]倪瓒山水画的意境是情景交融、主客观的统一,表达了面对现实生活时的超脱和淡泊,通过物象的有限去表达意境的无限,不追求物象的形似。画家通过将自然景观与精神象征融合在一起,以表达其对真实本质的渴望和对现实的超越。倪瓒的绘画不拘泥于对象的形似,而是突破物象的有限表达,追求“景外之意”,表达他对自然真实之景所产生的情感。其作品中对于意境的营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将自然之景与内心情感深深融入画面中,使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画外之意。如倪瓒的代表作品《水竹居图》,采用浅青绿设色描绘江南秋景。只见画中山势低平,浑然天成,山前溪水渚坡,坡上杂树几株,树后茅舍立于此。画中笔墨沉实、赋形具象,画法严谨,运笔圆滑苍劲,取象不惑却逸笔草草,可谓浑然天成。这幅作品突出了倪瓒强烈的感情色彩——静谧、孤独、空虚,可以说这是他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创作,在意境中寻求排遣与解脱。
不拘泥于物象本身的表现,而是着力于画面意境的营造,让画家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得到更好的体现,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这是元代画家在创作追求情景交融、“不似更似”的出发点。倪瓒善于将自己的主观情趣倾注到作品中,《渔庄秋霁图》是他55岁时创作的作品(见图),描绘的是江南地区的秋天景色。该画作采用三段式构图,画面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近景坡陁上有数株秋树,落叶枯枝;中景大量留白,以表现空阔的大片湖水,湖面平平,以虚为实;画上有远山两叠,山石树木以渴笔绘之,山石作折带,披麻皴兼用,树木姿态挺拔。景物不多,营造出寂寞、空旷的感觉,在有限的空间里呈现出无限的想象和思考。可以说,超凡脱俗、清冷的画外之意,抒发了倪瓒高雅的情怀。
3.意境品格
“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工诗文,善草书,擅画山水梅竹。宋时,吴镇先祖官至尚书,其祖父吴泽曾参与襄阳镇守之役,宋亡后吴镇家族再无官宦仕途,吴镇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因此受到影响。吴镇无意于功名利禄,选择归隐山林,常常游荡于江湖山野间,通过描绘山水抒发情感。此时画家的身份由士大夫转变成失意文人,于是其画面描绘的大多是失意的心境。因此,在元代山水画中,画家们通过对主观内心情感的提炼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将文人画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表现自己内心主观情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画面内在意境的营造。吴镇喜作渔夫题材,这也表现了他的隐世态度。他的《渔父图》描绘江面上的一条船,一位头戴草笠、手持船桨和鱼竿的渔父正坐在船里垂钓。吴镇在画上写下“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等内容,用笔墨表现了洞庭湖的意境美。他既画“湖山隐逸幽静”,又写“不染尘世之境”,以寄托幽逸之意,表达其幽静超脱、自鸣清雅的意境。吴镇抒发个性,不求形似,师古而求新,富有蕴藉,可以说代表了元代画坛在意境创作方面的精神面貌。他所作的景物具有概括性和洗练之感,所营造的意境也更具清逸和闲适,这一点在元代文人画家的审美追求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情景交融是意象在意境中的表现,画家在进行创作时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赋情于景,也可以表现出景色和内心情感的呼应。
在绘画创作中,王蒙擅长先从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关系入手,通过身临其境完成对景物的升华,把潜藏在景物中的情感抒发出来,从而创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使之具有高远的境界,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王蒙精通诗文,又擅长书法,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写景变化极富层次,形成了独特的解索皴和牛毛皴。其《青变隐居图》为表现浙江吴兴西北边山风光的名迹,山势险峻、林木茂密,画家以层层加深的笔墨,作解索皴、牛毛皴表现,干湿互用,山间林木或勾、或点,山间瀑布高悬直泻,一隐士沿山道而行,数间草堂隐于山坳之中,实为隐居之佳境。此图充分表现自然山水的气势雄浑,整体笔墨精到、疏密有致,表达了画家隐遁山林的心境。
王蒙和吴镇画中的意境之美,概括起来就是清雅淡泊、婉转高雅。他们都善于表现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意境之美,运笔用墨技巧高超,但又不拘泥于笔墨的意趣,积极追求境界的高远与淡泊。他们以情景交融的山水图式创造出意蕴各异的意境之美,将幽深苍茫与淡泊清逸两种意境发挥到极致。
三、元代山水画情景交融意境美的意义
中国画营造意境美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这种美学境界能够使画家真切地感受自然,从而与观者产生共鸣。在绘画中表达主观意趣,也是后世画家积极追求的艺术形式。而要创造画面中的意境,画家既要深入自然、体悟自然,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情思作为依托。元代画家多为文人阶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加上时代背景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绘画创作风格,由一味地描绘客观事物转变为描绘内心向往的理想生活,通过绘画来抒发内心情感,以直抒胸臆为主导。表面上他们描绘的是自然山水,实则是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反映个人的修养和情趣,使山水画的哲理价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画家们的个性追求和价值实现,使元代绘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对作品时代精神的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情景交融还体现了“余韵无穷”的美学特征,为后世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四、结语
以上所述的元代文人画家,以其各自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绘画表现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共有的特点便是富有超脱意味的意境美。元代画家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法使用和情感表达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营造意境之美、为后世提供山水画创作新借鉴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明代李日华曾说:“绘画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非性灵澄彻者,未易证入。所谓气韵在于生知,正在此虚淡中所含意多耳。”[4]能得“苍茫”意境的画家,一定具有高尚的人格,淡泊名利。元代文人画家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一种隐士的态度,以及他们作为士大夫孤傲的性格。在艺术风格上,他们追求高雅、平淡、天真,通过情感与画面的结合,营造出画家心中的意境,也预示着在文人画中,这种艺术形式正逐渐走向成熟。后世的山水画也多以元代山水作为参考,中国画的丰富与发展离不开元代山水画的深刻影响。
综上,通过对元代山水画情景交融意境美的理解,阐明了它的具体表现。山水画的意境创造是艺术风格显现的重要因素,艺术风格是画家的标识,艺术家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在于意境的营造。元代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画家通过对绘画艺术造诣的提炼和自然物象的融合,走山访水,观察自然实景,并将其付诸画面,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样本,如今已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
参考文献:
[1]陈月红.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问题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2.
[2][元]倪瓒著;江兴祐点校.清閟阁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3]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 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武红宇(1999—),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