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于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应用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这不仅是对人才培训模式提出的新挑战,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切入点,研究构建中韩融合式的多层次特色课程体系路径,并根据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加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国际化的建议。
关键词:中韩合作;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0 前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实施,为了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需求,以及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必须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培育,诸多地方性高等教育机构在尝试建立既注重实际应用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育体系过程中,遭遇到了定位不明确、教师资源缺乏、教学课程安排不周等多重挑战。相对于传统人才,高校基于国际化、全球化视野培养电网新技术领域人才的要求更为突出。
本课题基于中韩合作办学项目,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案例,打破传统学科框架,在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架构之上,探究构建面向国际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打造具有多层次及鲜明特色的整合教学课程,旨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提供一种新型的、“互认式”的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众多发达国家已将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作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策略。根据2016 年英国文化协会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德国的教育体系在国际化方面全球领先,德国采纳了欧洲学分体系,成功构建了双元制教育模式,从而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活力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得到了推广;美国的教育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从仅服务于本土区域市场,扩展至广泛吸引全球范围内人才的策略转型。在21 世纪,美国社区学院采取多种途径促进教育向国际化转型,由此培养出既具备地域职业特色又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于2003年颁布,旨在鼓励引入外国高品质教育资源,并在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领域积极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秉持开放原则,推动改革与发展,积极参与广泛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项指导国际化教育的法规政策,但这些政策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并未提供关于国际化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选择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的具体配套保障。
2 中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中韩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不应只对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重构,而且还应该按照能力递进培养的逻辑思维,与韩国庆一大学共同建立与企业战略合作关系,面向地方电力行业和企业,引进韩国庆一大学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师资源,与地方电力行业和企业资源对接,邀请庆一大学教授、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 1 课程目标确定
“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整合中韩优势资源,引进韩国优秀教师,确立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吸纳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调研30 余家行业企业,获得经济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动态,以行业发展倒推专业设置,并确定专业在产业链中对应的岗位群及相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据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再将毕业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3 个方面分解成若干可考核指标点,进而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即明确了人才的培养规格。然后再以毕业要求倒推课程目标,以岗位需求倒推课程内容,按照工程实践过程系统化要求开发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1]。
2. 2 课程体系构建
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对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国家电网、发电厂及企业运维领域的人才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目标定位、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搭建以“国家电网、发电厂、企业运维”为方向的课程体系。
2. 2. 1 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1) 行业导向:课程体系应紧密围绕国家电网、发电厂、企业运维的实际需求,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
(2) 中韩融合:充分吸收中韩两国在电力行业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
(3) 实践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2. 2 课程体系构建
(1) 基础课程:包括电力系统结构、电力网络、电力负荷、电力调度等内容,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 专业课程:① 电力设施设备操作:涵盖发电厂设备、工作原理、输变电系统、配电系统等的操作与维护,培养学生具备现场操作能力。② 智能电网技术:介绍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
(3) 中韩融合课程:① 韩国电力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韩国电力行业的成功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② 韩国电力行业技术标准与管理模式:了解韩国电力行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对比中韩两国在电力行业的差异与优势。
(4) 实践课程:① 校企合作项目:与韩国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了解韩国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② 实训基地实训:建立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电力运行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2. 2. 3 教学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现场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4) 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2. 2. 4 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以此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毕业设计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3) 多元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本课程体系以国家电网、发电厂、企业运维为方向,旨在培养具备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电力设施设备操作技能及企业运维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本课程体系将持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3 教学实施
确定中韩合作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先进技术和理论、适应国家电网、发电厂及企业运维需求的复合型人才[3-4]。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韩方科技优势和教学资源。共同商讨并制定详细的合作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学分互认等方面。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结合具体的教学和培养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系统的学习中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5-6]。
3. 1 理论教学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3. 2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2) 校企合作基地:与国家电网、发电厂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现场实习实训。
3. 3 中韩教师授课
中韩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3. 4 国际交流
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3. 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等进行定期评价;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改进;定期召开中韩教师交流会,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 6 后续发展与拓展
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科研水平;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与国家电网、发电厂等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以上实施过程,可以确保以“国家电网、发电厂、企业运维”为方向的中外合作教学体系得到有效实施,为电力行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4 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4. 1 实施效果
4. 1. 1 专业技能提升
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国家电网、发电厂及企业运维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电力系统基础、设备操作、运维管理等;实践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操作能力。
4. 1. 2 国际化视野拓宽
引入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国际标准;中外教师授课和国际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与国际同行交流,拓宽了国际视野。
4. 1. 3 职业素养增强
通过校企合作和项目实训,学生了解了电力行业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提高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
4. 1. 4 人力资源效率提升
实施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有效缓解了企业运维人员不足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
4. 2 存在问题
4. 2. 1 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脱节
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部分课程内容可能无法完全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4. 2. 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虽然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但实践教学资源仍然相对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需求;实训基地的设备和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可能存在差异,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 2. 3 师资力量不均
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部分领域的专业教师相对缺乏,导致师资力量不均,影响了教学质量。
4. 2. 4 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基础薄弱、兴趣度不高等原因,对课程的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4. 2. 5 缺乏长期跟踪评估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缺乏长期跟踪评估,无法全面了解教学实施效果的持久性和可持续性。
4. 3 改进方向
4. 3. 1 定期更新课程内容
密切关注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 3.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增加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建设更多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3.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养更多具有电力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4. 3.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3. 5 建立长期跟踪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评估机制,定期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信息,分析教学实施效果的持久性和可持续性,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5 结语
中韩融合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韩两国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确保了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国际视野,又能满足两国的实际教学需求;课程体系通过整合中韩两国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团队、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多元的学习环境;该课程体系及时跟踪并融入了电力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如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等,确保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经过中韩融合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在电力系统基础、电力设施设备操作、企业运维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中韩融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与韩国学生共同学习的机会,通过文化体验、语言学习等活动,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该课程体系引入了韩国先进的电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国际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的窗口,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K/EbTa9n65IDTUY1anyXJg==[ 1 ] 王彬,方健,李聪,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主两辅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8):3.
[ 2] 宫海兵,张光磊,李俊晶. 中德国际合作SGAVE项目汽车机电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16(36):66-70.
[ 3 ] 陈楠. 中韩合作办学视角下的旅游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35(6):3.
[ 4 ] 孙岩洲,罗绍河,郑征.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电气类教学的问题及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5(24):2.
[ 5 ] 顾春雷,胡国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4(11):2.
[ 6 ] 许晓鸣. 探索国际化工程教育的实践[J]. 上海教育,20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