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花”中寻找最美妈妈

2024-10-27 00:00吴凤云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4年8期

母亲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孟子能成为名垂青史的儒学大师,受益于孟母目光如炬的三迁其所;欧阳修能成为才高行厚的文坛领袖,离不开母亲画荻教子的文化启蒙。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鲁迅先生把深情的文字给了保姆长妈妈、恩师寿镜吾和藤野先生,把愤激的文字给了市侩陈莲河、衍太太,他甚至把痛惜的文字给了同窗范爱农。然而,他却极少写到这位影响并推动自己命运的伟大母亲。或许越珍重的反而越小心翼翼吧,再读这本书,透过书中一些细节,我捕捉到这位可敬母亲的品格,并领悟到这些美好品格在鲁迅成长中的影响和投射。

慈爱贤惠的妈妈

在《狗猫鼠》中,有这样的句子:“夏夜,我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从中可以读出何等温馨和谐的画面。月华之下,祖孙二人享受小扇轻摇的时光,蛙鸣阵阵,流萤点点,而那个没有出现的媳妇,她在干什么呢?她或许是在一旁做针线活,或者是进进出出为婆婆和儿子拿些水果。就像《散步》中那个妈妈一样,虽然说话最少,但她在家里做的工作和贡献肯定不少。在《五猖会》中,当“我”似乎被父亲浇了一盆冷水4ukrFDMkopHaxvo/ITObqxrRv3vHNKlqJAn2qLKe1xk=,读着、强记着那极难背诵的《鉴略》,“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感受:母亲和工人们是想营救的,但是无法营救。工人和长妈妈无法营救,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好说话;母亲也无法营救,或许是因为家教方面,她是与丈夫站在同一战线的,虽然她也心疼着儿子。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是母亲对丈夫的尊重,也是母亲朴素的价值观念。尽管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但母亲还是努力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在百草园里,她任由淘气的儿子穿着裤褂在石井栏上爬上来、滑下去,以至于年深日久石井栏都变得光滑无比她允许孩子拔何首乌的根、摘带刺的覆盆子、塑雪罗汉、雪地捕鸟……她还支持孩子养宠物——一只可爱的小隐鼠。总之,妻贤家宁,母慈子孝,母亲以温和稳定的情绪为鲁迅的童年打好底色,从而治愈他后半生的流离与坎坷。

心怀悲悯的妈妈

母亲是孩子人生第一位导师,母亲待人接物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整体价值观的形成。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有趣的场景,长妈妈睡觉时总是摆“大”字挤得我无处翻身,我多回诉苦之后,母亲才问了长妈妈几句话——注意这里写的是“多回诉苦之后”,那么母亲为什么不在孩子第一次反映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去问呢?难道小孩子的睡眠不重要吗?我想,这里表现了母亲极高的修养:她应该是觉得问别人这样的问题是对人的不尊重,哪怕她只是个没有姓名的女工。再来看母亲问的这几句话:长妈妈生的那么胖,一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吧……问得多么含蓄,多么委婉,多么善解人意,以至于问过之后,长妈妈依然故我,让她的小主人觉得无法可想,生无可恋。读到这里,总是忍不住发笑,为阿长摆的那个大大的“大”字,也为母亲秀才遇见兵似的发问。母亲平等待人的态度让鲁迅很好地印刻下来。他关爱提携进步青年,为陌生的车夫包扎伤口,关心女佣阿三不让她干重活儿,送书给买不起书的汽车售票员……心怀悲悯,温暖众生,如一簇薪火照亮人间,这些,都离不开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坚韧乐观的妈妈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里,鲁迅详细记录了绍兴城的庸医是怎样掏光他家的家底最后把父亲治死的。那一年,鲁迅的妈妈仅仅三十八岁。她一下子从养尊处优的太太变成和阿长一样——青年守寡的孤孀。从那一年,她要独自抚养五个孩子,不幸的是,不久后她唯一的女儿离世,两年后,刚六岁的幼子夭折。几年之间,突然从幸福满堂变成丧夫丧子,从衣食无忧变成债台高筑。鲁迅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有谁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上,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想,母亲看见的世人真面目应该很多。但生活巨大的变故没有压倒这位坚强的母亲。她没有跟孩子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因为生活困窘不让孩子读书。她放手让鲁迅去跑当铺,处理家中事务。“人要成器,必须经历”,这是她教育孩子的道理,而这个理念让鲁迅后来无论是面对个人成长的奋斗,还是为民族的血泪抗争,都不曾胆怯,不曾退缩。这是一个伟大母亲给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后来鲁迅先生以笔锋犀利讨伐封建礼教而成为文坛侠士,是母亲的性格熔铸在他的笔里,是他的笔成为文坛惩恶扬善的“干将莫邪”。

深明大义的妈妈

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写到了阴险恶毒的邻居衍太太,在她散布的流言中,他不得不远走他乡求学。事实上,以当时家境,他去找一份谋生的工作跟母亲一起撑起这个家似乎才是孝顺之举,毕竟,作为长子他有这个责任。但母亲却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凑了八块钱学费,支持他去往南京雷电学堂求学。几年后,鲁迅考取公费留学生东渡日本留学,母亲仍然支持。接下来的几年,母亲又变卖全部家当,把次子和三子都送去日本读书。这个魄力即使是现代,也是难得的。更何况,作为一个在大家族中守寡的女人,她是以怎样的筋骨撑起那些长时间的孤苦无依岁月。正是母亲目光如炬的开明和远见成就了鲁迅三兄弟。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把自己从周樟寿变成周树人,从周树人变成鲁迅。名字的变化意味着人生选择的变化,母亲都放手,都支持,她给了孩子足够信任的成长空间,也锻炼了孩子做出选择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意志。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