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一天,我跟随非遗传承人刘嘉晖老师参观北刘标本馆。
走进馆内,首先是一匹斑马正欢迎我的到来。我惊讶地抬头望向它,盯着它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了好一会儿,没见它眨眼,这才发觉是一件斑马标本。我默默感叹:斑马这么高大,竟然也可以做成标本。
跟着刘老师向馆内走,两只亭亭玉立的小梅花鹿,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摸了摸它们的背,那柔软丝滑的质感告诉我:这是动物的真皮。我前前后后仔细地观察它们,又顺着鹿的目光向前方看过去,不禁惊叫一声。原来,一只张着巨大双翼的金雕正从上方杀气腾腾地俯视着梅花鹿,气势逼人。那张坚硬的弯喙欲张未张,超过一寸长的八根脚趾紧紧抓着一个树根,蓄势待发。此情景让人不寒而栗。
在看完标本馆的“金山一角”后,刘老师边走边向我介绍:“标本,就是用动物尸体或植物经过特殊处理加工而成的,是可以长久保存的物品。我们通过各种处理,把尸体制作成具有多重价值的‘藏品’……这项技艺从20世纪前夕开始‘发育’,随后分化出了‘北刘’一派,即以我们刘家为核心的流派。我们主要在北京,而在几年前,北刘标本制作技艺正式成为北京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一边听着刘老师的讲解,一边认真地观察着屋内的各种标本,为巴掌大小却不失灵动的小型剥制标本的制作技艺而赞叹,为精细拼接每一处细节制作出来的骨骼标本成品而惊奇……这时,我的脑袋瓜儿里忽然冒出来一个问题:“这些动物的尸体是从哪里来的呢?”“有动物园和养殖场等机构捐赠来的,也有赠予的宠物的遗骸……”说
,刘老师伸手指向一张照片,“这是毛泽东同志骑过的‘小青马’。它死后,就被我们‘北刘’的前辈们制成了标本,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对外展出……”听着刘老师的讲解,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我在一天的参观学习中了解了关于标本的文化,认识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生物处理形式。对于普通人,我们可以零距离观察这些生物究竟长什么样子;对于科研人员,实物标本的教学、研究等价值不容小觑;对于失去爱宠的主人,可以选择这种方式予以纪念;对于动植物爱好者,标本则是比模型手办更值得收藏的自然艺术品……
一天的标本馆参观,收获颇丰,也很有意义,我不禁感叹:标本,真是一种神奇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