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瑰宝,是民族的灵魂,是心灵的滋养。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传承京剧艺术,成为戏曲界的璀璨明星;张君秋将满腔热血倾注于传统戏曲,被誉为“梨园翘楚”;尚小云用一生光阴塑造了一个个经典角色,成为“国粹传人”。传承传统文化是尊重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让我们携手共进,继续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化守护人,让文物“活”起来
陈琳
今年暑假,北京的博物馆迎来参观热,特别是故宫、国博等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
如何看待近年来出现的“博物馆热”现象?单霁翔认为,这些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让收藏在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
这些年来,单霁翔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他看来,不同文化、文明之间应该开放互鉴、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各方增进相互了解,只有相互了解,才能互惠互利。“所以我们要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退休后,单霁翔依然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谈到如何守住“初心”时,他说:“所谓守住‘初心’,就是要‘择一业,终一生’,我一直从事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一生也就会做这一件事。”
(选自《新京报》《北京文化守护人
单霁翔:用脚步丈量中华世遗》2023年9月4日,有改动)
1.守住初心。坚守初心,意味着坚守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这意味着要持之以恒地推动保护工作,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传承发扬。单霁翔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只有加强保护,才能让这些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财富。这种精神激励我们要敢于坚持,不断发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昆曲义工,唱响文化传承
路梅
因不忍见昆曲式微,作家白先勇决心“做一出戏”以传承经典。2004年,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两岸文化及戏曲界精英联手创作的昆曲大戏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2024年3月,该戏原班人马回到台湾举办20周年庆演,依然吸引着新、老观众,又一次引发热潮。
自诩“昆曲义工”,近年致力于推动昆曲新美学,白先勇先生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在海内外均得到极高赞誉。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部巡演十二场,反响空前热烈,媒体称之为自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后,中国传统戏曲对美国知识界最大的一次冲击。青春版《牡丹亭》曾在海内外三十多所高校巡演,吸引数十万青年学生观众,在华人世界引起昆曲复兴运动。
(选自中国新闻网《东西问·名家坊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何以青春?》2024年4月22日,有改动)
1.坚守创新。青春版《牡丹亭》为昆曲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当秉持着坚守与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传播。
2.追求发展。白先勇自诩为“昆曲义工”,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到昆曲的传承与创新中,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追求个人梦想和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为之贡献一份力量。选择那些真正我们热爱的事业,并为之不断努力吧!
非遗传承,播撒火种
王栋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17岁开始跟随外祖父学习中州派古琴斫制。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他掌握了中州派古琴高古端严、宽敦厚重的音色特征,对古琴制作工艺全过程也有了整体认知,为从事古琴制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也为倾其一生从事古琴制作种下了一颗种子。
将这门手艺传下去,是这个时代赋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使命。将古琴制作技艺作为普世性的工艺美术课程传播,在高校建立中州派古琴制作技艺的传习基地,先让年轻人对古琴制作感兴趣。王栋幸福地表示“无论他们是否从事这个行业,我先将一颗名为‘斫琴’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中。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这颗种子就会发芽”。
“活着无法实现的梦想才是能让我努力一生的梦想!”就这样,王栋选择活在斫琴世界,除了斫琴,其他一切似乎对他都不重要,在他的精彩世界中,只有他陶醉和憧憬的古琴梦。
(选自中国小康网时代记忆《非遗人物志l王栋:矢坚毅之志,斫中州派千年古琴梦》2022年5月20日,有改动)
1.坚持追求。追逐梦想需要毅力和决心。王栋对古琴制作技艺的热爱和执着,让他在年少时就已决定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这种对梦想的坚持和追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无论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实现。
2.专心专注。专心是成功的关键。王栋全身心投入到古琴制作中,对其他一切都不在意。这种专注的精神使他在古琴制作领域不断耕耘、收获。这也告诉我们,只要对自己的梦想充满热情,全力以赴,只要保持专注,不受外界干扰,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