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2024-10-27 00:00:00刘志勇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8期

摘 要:我国的林业事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已成为当前林业工作者工作重点。基于此,概述了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阐述了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重点执法管理优化策略以期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林业执法管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8–0-03

在探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议题时,森林资源的妥善保护与科学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森林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系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空气的关键要素。面对日益严峻的森林资源挑战,如非法砍伐、过度开发、森林病虫害频发及林地侵占等现象,如何通过创新和改进策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聚焦于这一主题,系统性地剖析和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法律规制、科技创新、社会动员及跨部门协同等手段,制定一套兼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策略,以期在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1 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概述

森林资源保护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使之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活动,包括对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其动态的保护,并与利用、经营结合起来,对森林资源实行计划管理,严格控制采伐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从广义上而言,森林资源保护是指在特定的自然ealj+XNY7PE5ygfmE1m2D58x4FVcrBz5El+gZeV2JzE=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条件下,人类运用物质及精神劳动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从狭义上而言,森林资源保护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包括森林植被、土壤、水文水资源、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要素。

而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各种林业资源实行全面规划、综合管理的活动[1-2]。林业执法管理是指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法律法规、规章的范围内,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对林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活动。该工作政策性强,关系到林业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2 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也有较强的环境净化能力。我国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是我国自然资源最大的生产部门和经济领域之1fRK4YFF+y2Ej5Q6/ZNq0As8RJG0G6H0vvBf6CfR2DE=一,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我国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巨大,在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十分必要[3]。

林业执法管理是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维护林区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林业执法管理可以有效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保护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加强林业执法管理有利于国家保护和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建立健全林业执法机制有助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加强林业执法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加强林业执法管理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林业资源经营管理模式

第一,积极深入探索并持续完善以市场需求作为主要导向的林业资源经营管理全新模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这一核心纽带,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配置各类林业资源。并逐步构建起一个政府、企业和林农等多方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例如,在某些地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企业投入资金和技术,林农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各方合作,实现了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构建一套完善的市场化森林认证体系,推行严格的森林认证制度,并致力于搭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机制,确保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与此同时,进一步健全林业政策体系。在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林业产权主体特性,进行精准分类指导和政策扶持,推动林业资源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顺畅流转。尤其要强化公益林的补偿机制,科学修订林木采伐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坚定推进林业“三化”改革进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的深层变革。

第三,拓宽森林保险的覆盖范围。构建全面且多元的政策性保险体系,如生态保险、森林保险等险种,以此来分散林业经营风险,保障林农权益。加快林产品价格改革步伐,加大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积极推动林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落地生根,并着力加强林权抵押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探索设立林权抵押担保基金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行政执法机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森林资源、非法乱砍滥伐等恶劣行为,从而为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坚实的安全屏障。

第四,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林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加大对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定期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生态环境及经济林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严惩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守护好绿色家园。同时,积极拓展和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竹文化产业及生态旅游业,充分挖掘林业资源的多重价值,切实做到林业增效与林农增收并举,进一步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第五,全面压实各级领导的生态保护责任,不断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严谨的监督机制和专业化的监督队伍,确保各项林业政策与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为我国现代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撑,推动我国林业朝着更加科学、绿色、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4]。

3.2 加大林业执法管理力度

第一,从法律法规层面入手,强化和细化现有的林业保护法规体系,通过深入解读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配套法规,为林业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在此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林业执法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和指导,不仅要提升其法律素养,还要锻造其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灾害防控等方面的实战技能,确保每位执法人员具备处理复杂林业问题的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一套严格且完备的监督与考核制度,综合运用量化考核、绩效评估等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执法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执法案件的处理数量和质量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全社会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将保护森林资源的丰富知识全面普及至基层。例如,开展森林保护知识讲座进社区、进学校,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宣传森林保护政策等。让每个公民都能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守护者,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第三,在强化林业执法的过程中,对所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坚决维护林地和森林资源的正常管理秩序。特别是对于盗伐林木、破坏林地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以实际行动捍卫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林业执法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升和道德修养也不容忽视,其既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始终保持廉洁自律,全心全意服务于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第四,持续优化森林资源保护模式,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在扎实做好日常监管的基础上,构建全面的森林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森林防火应急响应机制、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机制、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林业执法协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高效执法格局。此外,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着重解决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五,持续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使其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排头兵”,同时,加速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森林保护与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森林城市的创建和森林乡村的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全市城乡绿化覆盖率和绿地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3.3 社会化与协同化策略

首先,加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和法治观念普及,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制作宣传片、组织实地考察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森林资源保护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违法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参与森林资源保护行动。同时,搭建公众参与平台,鼓励公众举报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维护的良好局面。

其次,积极推动跨界合作与部门协同,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森林资源保护联动机制。例如,联合环保、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共同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确保森林资源保护与其他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机衔接。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借助其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再次,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区共建、公众监督的森林资源保护新格局。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投资参与森林资源保护项目,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同时,赋予社区居民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让他们在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和决策过程中受益,从而调动其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最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林业执法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各级林业管理部门之间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充分共享。同时,积极与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各类金融工具,如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为广大林农提供可靠的融资保障,减轻其在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压力。林农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获得资金,用于购买树苗、开展森林抚育等;森林保险则能在遭遇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时,为林农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3.4 充分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

第一,构建一个全面且完善的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广泛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调查等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监测森林资源的数量、结构、分布及动态变化的具体情况。卫星遥感能够大范围地观测森林的整体状况,无人机航拍可以获取局部区域的详细信息,地面调查则能提供更为精确的基础数据,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精准化、可视化管理。让管理人员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森林资源的各项情况,以上方式的综合应用,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第二,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海量的数据开展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工作。从海量的森林资源相关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森林资源的合理规划、科学配置和有效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精准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对不同地区森林覆盖率、树种分布、土壤条件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区域适合进行植树造林,哪些区域需要加强保护措施,进而实现森林资源的最优规划和配置,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第三,利用物联网技术,部署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林区气候、湿度、火源等关键指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能够迅速发出预警信号,帮助林业部门快速响应,有效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非法占用林地、盗伐滥伐林木等违法行为进行智能识别与追踪,提高执法效率和准确性。

第四,研发并推广森林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安装在林区的智能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结合AI算法模型进行趋势分析和预警预报,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损害。

第五,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公开透明、无法篡改的森林资源产权登记和流转记录,确保林权交易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便捷高效的林业执法服务平台,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法律法规查询、案例分析、执法流程指引等实用功能,同时便于上级管理部门对执法活动进行远程监管与指导,进一步提升林业执法的质量和效能。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保护及监督力度。为了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问题,可以结合当前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森林资源进行严格管控和监督管理,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森林资源及林业执法工作的重视度,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法律保障和执行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法律宣传和法律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大林业执法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并完善相关制度来保障林业管理体制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朱艳伟,许城铭.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执法管理的有效策略[J].乡村科技,2020,11(27):79-80.

[2] 周远洋.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策略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3):142.

[3] 王奋.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的策略分析[J].今日消防,2019,4(11):23-24.

[4] 高晓燕.分析林业资源保护及林业防火管理的策略[J].新农业,2021(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