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优化研究

2024-10-27 00:00:00王园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8期

摘 要: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是重要的一环,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要对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清晰的认识,以国家的经济方针为依据,对农村经济进行综合、细致的管理,保证农村建设的成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指出了乡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乡村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改善的意义,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具体措施,以期加快乡村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乡村;农业经济管理;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8–00-03

农业经济管理是推进乡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增强乡村经济管理效果。当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经济经营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健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然而,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关部门要在新经济常态下,将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从而稳步提高乡村经济水平。

1 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投资力度,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乡村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在实施规章制度和政策时,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实施效果不佳。此外,由于缺乏外部监管,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都受到了影响。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阻碍农村经济管理的实施和发展,还会使相关的管理政策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1.2 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技术经济、政策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然而,部分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城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速度也参差不齐,远远滞后于城镇。由于城镇教育、医疗等更为先进,导致乡村人力、物力资源大量流失。同时,城镇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村经济管理规范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落后[2]。

1.3 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政府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措施。然而,部分农民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导致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中难以得到农民的配合。此外,部分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缺乏动力,难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果。

1.4 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信息化程度得到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信息化建设不足。地方政府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使得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效率不高。同时,尽管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得到大力推进,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经济管理效果[3]。

2 乡村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意义

2.1 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农业经济体制

乡村农业经济管理是建设现代农业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环节,它的核心是对各区域农业经济经营方式的创新与优化,以保证农业经济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发展。乡村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各个区域由传统的个人经营方式转向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2.2 正确指导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剩余人口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这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部分农民的教育程度不高,未经过系统的训练,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效率较低。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4]。

各个区域都应该贯彻乡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农业经济进行科学管理。乡村农业经济管理可通过对现代化生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帮助农民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精确地掌握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5]。

2.3 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我国的乡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与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利,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乡村农业经济管理有利于制定健全农业经济经营战略,保证各个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与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6]。

3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具体措施

3.1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明确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功能定位,明晰其职能定位,强化组织协调功能。建立健全农村经济运行体制,切实贯彻落实农村经济运行责任制,保证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加强农村经济行政组织的建设,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整体素质。此外,还需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要加强农民对农村经济经营工作的认识,使其对农村经济经营有正确认知。同时,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例如,通过推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知识,加深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了解[7]。

第二,持续增强生产资料的安全性,改善农业市场环境,增加农产品的流通途径,从而提高出口量。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有机融合,实现对农业经济的精准管理。例如,利用智能装置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虫害和其他问题,从而减少损失;利用网络平台,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运作的效率。

第三,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增加农业出口、吸引外国投资者到我国市场等方式扩大内需,同时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拓展国外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价值[8]。

3.2 改善农村生产经营环境

以往,由于过度开采和粗放式的生产管理方式,使我国的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农村的生产和管理环境进行积极探索。

第一,可以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利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料和高效灌溉等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第二,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应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同时,可以采取循环经济的方式,实现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节能、节水的目的。第三,要注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9]。

3.3 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重视程度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主要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而现代农业则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提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重视程度,重视科技的应用。

第一,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制度。政府应加强财政支持,使农民购置先进的农机具、农药等。加大科研投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法律建设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第二,对农业经济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定期检查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相应调整。同时,还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让他们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意识[10]。

第三,加大对农村经济经营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注重对农业经济管理者的职业伦理素质的培养。

3.4 引进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必须引进农业经济专业人才,保证工作质量。同时,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发展的政策,切实使农民受益。政府应科学调整人员配置,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培养农村经济干部。此外,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发挥优势,从而推动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

3.5 贯彻落实农村各项土地政策

第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严格执行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规定,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同时,充分重视征地补偿工作的实施,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不受侵犯[11]。第二,清晰界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防止非法占地现象的发生。在征地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动态,按照政策要求合理利用土地。对于违法占地的,要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处理,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第四,强化土地利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做好国土资源普查工作,掌握国土面积和地类,及时更新国土信息库,保证国土资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五,加大对耕地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违法占用耕地。强化农地流转监督,严格禁止农地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登记制度,保证宅基地流转依法进行[12]。

3.6 加快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信息化的普及与应用,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与执行农业经济经营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为了加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各个区域的农业经济主管部门要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应当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鉴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前状况,需要在农业生产环节加大对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构建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推动农业信息的互通,确保农业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13]。

第二,应当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的生产模式,准确掌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为农业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第三,应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

增收。

3.7 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产业结构

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产业结构,主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实现“粮经饲”的多样化经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多样化的农业产业系统,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发展富有本土特色的农业。培养绿色农业人才,构建绿色农业规模集群,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自身区域农业的竞争力。各地的农业CAQY2gnY6rIKRqQ5OsKHa9uqwuJGcmY/g+5u3uDR7Uw=发展应结合自身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形成区域品牌,进而发展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增加农产品副产品的比重,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价值,延伸其产业链[14]。

此外,搭建集原料、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一站式服务平台,采用“先富带后富”的策略,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育更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15]。

4 结束语

在乡村现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就必须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并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农业经济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应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种惠农政策,做好宏观管理,促进乡村农业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秀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农业经济工作创新发展策略[J].南方农机,2024,55(4):132-135.

[2] 陈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4(5):49-52.

[3] 孙继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机,2023(8):138-140.

[4] 李金铭.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J].山西农经, 2024(3):95-97.

[5] 贾海琴.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思考[J].农机市场,2023(11):78-80.

[6] 柴洪,李科宏,杨林娟,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16-21.

[7] 董巧荣.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农经,2022(18):73-75.

[8] 王福军.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地区农村为研究对象[J].河北农机,2023(14):

111-113.

[9] 陈仕伟,崔庆颖,夏光乾.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财经界,2022(20):32-34.

[10] 马美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5):90-91.

[11] 邵会琴,骆元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索[J].山西农经,2021(16):66-67.

[12] 庄媛媛,孙文婷,周立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业文化,2021(18):34-35.

[13] 汪小红,蔡厚军,李国林,等.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乡村科技,2021,12(3):53-54.

[14] 王航,王健.浅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种子科技,2020,38(17):125-126.

[15] 孔文,孔涛,孔凡梅.试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农业,2020(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