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习题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本体性知识,是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资源。文章依据薛法根老师关于真实情境的分类,探讨如何依托教材习题,整合现实的真实情境设计真人真事型学习任务,整合可能的真实情境设计模拟实操型学习任务,整合虚拟的真实情境设计代入体验型学习任务,将教材习题转化为学习任务,用好统编版语文教材落实新课标。
【关键词】真实情境 教材习题 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设计学习任务,是当下落实新课标的关键。语文教材中的习题(文章中的“教材习题”包含教材中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是重要的助学工具,涉及学习内容、方法、活动、资源等要素,但对学习情境的关照不够。整合真实情境,把教材习题转化为学习任务,让教学从“教人做题”走向“教人做事”,是用好统编版语文教材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学习任务的内涵理解
学习任务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倡导的“做中学”理念在语文学科的体现,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理解学习任务。
(一)学习的内容指向语文本体
学习任务要遵循语文学科逻辑:一方面,学习任务所包含的学习内容是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是围绕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的;另一方面,单个学习任务所包含的学习内容是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特点的,系列的学习任务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具有科学序列性。
(二)学习的策略指向任务驱动
学习任务要遵循生活(做事)逻辑:一方面,学习任务匹配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掌握和运用知识变成了手段;另一方面,学习任务要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生活中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学习过程中就怎么完成任务。
(三)学习的目的指向核心素养
崔允漷教授指出“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学习逻辑。”学习任务同时遵循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就会触发真实的、深度的学习发生,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语文知识、能力、习惯等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以文化人。
二、教材习题与学习任务的关系
完成教材中的习题,这是一项“任务”,但与“学习任务”不是一回事。同时,教材习题与学习任务都是为语文学习而设计,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教材习题为学习任务提供语文性,保障学习内容5MSE/1d72XRlBK9vLlTF97iWRyuD3qPitjpWB+BGYcY=的学科逻辑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语文新课标出台之前就投入使用,但是2022年版课标对2011年版课标的学段目标做了最大化的继承,某种程度上来说,统编版语文教材所承载的语文学科本体知识是充分的、系统的,是能够承担起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的。习题是统编版语文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学习习惯等要素的重要凭借。围绕语文教材中的习题设计学习任务,能够保障学习任务所整合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是符合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是符合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
(二)学习任务赋予教材习题以实践性,保障学习过程的生活逻辑。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习题蕴含了语文的知识点、训练点,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关键要让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建立意义关联,引发学生的言语行为,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用语文把事情做好的素养,而不是简单地寻找教材习题的答案。在利用统编版语文教材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最利于一线教师的操作是借助教材习题设计学习任务,统整学习内容,设置任务驱动,使依托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语文学习更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化教材习题为学习任务的策略
语文新课标强调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因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建构和表现出来的。真实情境中蕴含着生活逻辑,能将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赋予语文学习以价值性、复杂性和真实性。
薛法根老师将“真实情境”中的“真实”分为三类:现实的真实、可能的真实、虚拟的真实。据此,真实情境可以分为现实的真实情境、可能的真实情境和虚拟的真实情境,其内核是真实的生活(做事)逻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习题的目标定位,整合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可以作为当下践行语文新课标理念的常态化举措。
(一)关联当下,整合现实的真实情境,设计真人真事型学习任务
现实的真实情境是指现实生活中正在经历的情境。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机会,将语文教材中的习题与现实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需要,让学生的生活具有语文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让生活更美好。
例如,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课后三道题分别为:(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单元阅读要素为“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因此,本课学习的材料内容是《论语》和《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观点,学习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理解、梳理、体悟、积累符合认知活动的一般路径。
学习这篇课文时,春节假期即将到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和学校寒假作业,引入“制作书签做为新年礼物”的情境,将教材学习与生活交往结合起来。结合课后题的要求,进而设计学习任务:“寒假快到了,新年也将来临。请从课文《古人谈读书》中挑选两句最合适的读书名句,制作两张书签,送给自己和自己的一个好朋友,作为新年礼物,激励自己和朋友寒假认真读书。”
完成这项学习任务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挑选最合适的读书名言。这就要求学生要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从读书态度和方法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梳理,再根据自己和好朋友的特点,才能选出最恰当的名言。学生在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与古代贤者对话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梳理、挑选名言中辨析个人读书经验、发展思维能力。二是制作书签。要考虑书写美观,整合了四、五年级学习的横排、竖排书写句子的训练;还要考虑设计、装饰得体,结合美术学科所学内容,在跨学科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预设未来,整合可能的真实情境,设计模拟实操型学习任务
可能的真实情境是指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境。虽然不是正在经历的生活场景,但真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学生可能见过或听过。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这个情境作出判断,形成用语文做事的条件和标准,完成学习任务,让语文学习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例如,四年级下册《琥珀》课后四道题分别是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下面的推测依据是什么。单元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与课后第一题高度吻合。课后四道题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其中第二题比较容易与情境整合设计成语文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先创设“文中的琥珀在一个博物馆展出”的情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大学毕业后,你成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员,负责讲解文中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接下来联系生活实际,继续细化情境,使学习任务更真实、更复杂。实际生活中,参观博物馆的人有小学生也有成年人,有的参观者还会向讲解员提出一些问题。于是可以这样完善学习任务:“大学毕业后,你成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员,负责讲解文中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上岗前,馆长提醒你做好准备:(1)利用教材中的课文《琥珀》和课后的阅读链接准备讲解内容。得知明天的参观者是三年级学生,你会以哪一份材料为主?为什么?(2)小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你要猜猜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你会怎么回答。(3)讲解要严谨,要向同学们讲出推测的依据。”
在设计环节,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真实情境的细节,使学习任务包裹课后四道题。在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限制性条件,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最后完成学习任务。生活中,语言应用的情境都不是单一的,要考虑时间、地点、对象等诸多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贴近现实的、复杂的语用情境,帮助学生调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完成真实的语言任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浸入文本,整合虚拟的真实情境,设计带入体验型学习任务
虚拟的真实情境是指课文中通过文学艺术创造的虚拟世界。“虚拟”是指这个情境是作者创设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有的。“真实”是指学生通过代入文本中的相关角色,真实的体验虚拟世界里的情感和逻辑,真实的面对、完成角色被赋予的使命。
例如,六年级下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学习提示的核心问题是:“默读课文,说一说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再找出描写董存瑞神态、言行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单元阅读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综合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查阅资料、品析神态和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目标比较集中。
小学生对董存瑞生活的年代比较陌生,如果没有对故事背景的认知,没有设身处地的感知,很难理解英雄的言行,更谈不上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传承。教师可以创设“与董存瑞一同参战”的情境,设计学习任务:“1948年6月8日,十一纵队党委决定将董存瑞生前所在的六班为‘董存瑞班’。假设你是‘董存瑞班’的一员,请结合你的见闻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经过,提炼出你们班的16字班魂,并说明理由。”
在完成这项学习任务的时候,学生需要联系搜集的资料,开展批注阅读、有目的地阅读,关注文中描写董存瑞神态、言行的句子,品析董存瑞的高尚品质。学生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他必须先说服自己,才能进一步说服别人,促使他带着自己的经验、思维、情感参与其中,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理解革命英雄。“16字”的限制,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不断地比较、梳理,合并同类,排出次序,最终确定16字班魂,在反复锤炼中建构自己对革命精神的认知。
综上所述,借助蕴含学科逻辑的教材习题,整合承载生活(做事)逻辑的真实情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将“题目”变为“任务”,将“做题”变为“做事”,能引发符合学习规律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得到培养和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