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作业需要个性化设计

2024-10-27 00:00:00张宏丽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0期

教师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学生课前预习充分,课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预习作业是作业的一种基本类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预习课文、预习本章节内容、预习本课生字生词、听读课文5遍都是常见的预习作业。

对预习作业的目的和内容形式稍作分析会发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布置的预习内容是课内要讲的书本知识,课上教师关注的同样是这些书本知识,二者相契合,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此类知识。预习作业发挥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在现实情境中通过知识的学习,用获得的知识做事情、解决问题、形成素养才是素养立意的教学。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教师的知识观已经发生变化,如何激活书本知识,使之变成程序性知识和可以迁移的概念性知识,预习作业也应在素养时代赋予它更多功能。

好的预习作业设计应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驱动性问题。通过预习作业将对生活现象的前期观察变成一种持续的思考,变成聚焦单元大概念的驱动性问题和聚焦每个课时的一个个具体的探究问题,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尝试。科学课学习“简单机械”这一单元,教师让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我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到底有多重要?”“我想知道运用简单机械能搬运什么?”“我想知道简单机械用的是什么样的力?”“我想知道力能改变方向吗?”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反映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预习作业是个性化学习的发动引擎。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这些带有“我”的色彩的问题,才会有课堂上教师导入单元学习主题时,通过倾听搜集学生的问题,迅速将问题融入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时反问、追问等方式获得学习反馈,以此达成“教—学—评”一致。

好的预习作业设计一定是个性化的。KWL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同样可以被视作有效预习作业设计的工具。K(What I know)是指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通过预习获得的知识,W(What else I want to know)是指预习过程中学生想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知识,L(What I have learnt)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所获得的新知。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有关单元主题自己知道了什么,以提问题的方式明确自己还想知道什么,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亲历学习过程,通过探究体验、合作参与解决问题,在做事完成任务中实现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迁移运用。利用KWL工具完成预习作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应用、积极建构新知、形成可迁移的概念性知识,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上师生互动交流等都有帮助。

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双减”背景下,身处素养时代,好的预习作业一定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性化学习过程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