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战役:古罗马史上最大的失败

2024-10-26 00:00:00一剑寒雪
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军迷联盟 2024年10期

公元前3世纪,在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一个崛起的新势力——罗马。这个帝国从崛起到强大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罗马先向北征服阿尔卑斯山南的高卢和拉提乌姆,继而又征服了意大利中部的康帕尼亚和萨姆尼乌姆。公元前3世纪末,古罗马的势力遍及整个意大利,是西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古罗马的迅速壮大让许多国家的利益受到威胁,其中包括老牌强国迦太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积累,古罗马开始向海外扩张,物产丰富且在海上占据重要贸易地位的西西里岛首当其冲成了古罗马的占领目标。

两强争夺西西里岛

当时,西西里岛属于迦太基王国。其实,它是迦太基与希腊斗争的战利品,是迦太基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取得的,不可能轻易拱手相让。

迦太基作为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因拥有强大的海军而称霸西地中海。迦太基人拥有大量的船队,直接控制地中海一带的贸易。

在古罗马壮大后,整个格局才被打破。为控制贸易通道和抢夺殖民地,迦太基与古罗马多次发生冲突,大战随时可能发生。公元前264年,这两头“大象”终因西西里岛的归属问题发生战争。因罗马人一直将迦太基称为“布匿”,所以,这场罗迦之战也被称为“布匿战争”。

经过一系列交战,罗马军队取得陆上作战的一些胜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处于优势。善于模仿的罗马,以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为样板,在希腊人的帮助下,只用一年时间便建造了100多艘大战船,创造了一种新的海军战术。罗马海军飞速发展,在海战中屡战屡胜,成为地中海的新霸主。而多年的战争,使得迦太基国力渐衰,民不聊生,因此当时迦太基的统帅哈米尔卡只好向罗马求和。双方签订了停战和约,迦太基向罗马支付了大量的赔款,还割让了西西里岛。

第一次“布匿战争”对迦太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耻辱。因此,自从双方签订屈辱和约之后,迦太基一直试图复仇。后来,迦太基的统帅哈米尔卡以及他的继任者相继在战争中身亡,迦太基的军队上下全力推举汉尼拔即哈米尔卡的儿子为新统帅。于是,年仅25岁的汉尼拔在军队的拥护下接管军权,成为迦太基的新统帅,并随后获得迦太基元老院的正式任命。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领迦太基的军队来报仇,罗马也将面对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条条大道通罗马

罗马打算兵分两路向迦太基进攻,一路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从西班牙登陆,牵制汉尼拔的军队。聪明的汉尼拔早已料到罗马的意图,决定通过其他途径进攻意大利,将战争带入敌人的领土。

条条大道通罗马。公元前218年4月,为了能够避开罗马主力部队,汉尼拔决定冒险,从小道翻越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深入意大利腹地,直指罗马城。

汉尼拔分出一部分兵力,由他的弟弟率领,留守西班牙迎战罗马军队,又派出一部分士兵保卫迦太基。

他自己则率领9万步兵、1.2万骑兵和几十头战象,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向阿尔卑斯山方向进发。

当汉尼拔率军抵达阿尔卑斯山区时,已是寒冷的冬季,山中白雪皑皑,加之山路崎岖,沟壑丛生,气候异常,沿途又经常遭遇山中土著的袭扰,部队早已疲惫不堪,有不少马匹和士兵从狭窄山道上坠亡。

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汉尼拔没有退缩,率大军克服艰难险阻,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越过了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阿尔卑斯山,然后,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上,罗马城也近在咫尺了。

这让罗马人大吃一惊,而汉尼拔的作战意图也被罗马人猜到,在此情况下,罗马人迅速将尚在西班牙的部队调回,以集中力量应对汉尼拔带来的威胁。

10月,罗马执政官所统率的部队与汉尼拔所带领的骑兵在波河地区不期而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军发生激战。汉尼拔运用自己的作战天赋,充分发挥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前后穿插,左右腾挪,很快便将战事带入自己的节奏,而匆忙应对的罗马奋力反扑,但这一切都是徒劳,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就连罗马执政官本人也受了重伤。他率领残兵败将躲了起来,等待另一支军队的到来,然后一起歼灭汉尼拔军队。没想到,汉尼拔设了伏兵,轻而易举就大败赶来的罗马军队。

之后,为消灭罗马有生力量,以获得更多的物资,汉尼拔继续率军向意大利中部推进。

进入意大利地区后,两次击败罗马军队,让罗马元老院大为震惊。元老院推举了两名新的执政官,他们兵分两路去阻止迦太基军队的深入。罗马的首领预估汉尼拔最有可能向意大利中部进军的是这两条路线。事实证明,他们失算了。

消耗战,迦太基伤不起

迦太基军队一步步地接近罗马城,让罗马人担心不已,仿佛灾难不久就要降临。罗马政府动员一切力量修筑工事,并推举费边为罗马独裁官和军队最高统帅,采取紧急措施保卫罗马城。

罗马军连续几次败仗后,统帅费边认为不能这么盲目出战了,得认真研究一下迦太基军队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他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尼拔善于用计,指挥有方,士兵士气正旺、作战英勇,是迦太基军队的优势。不过他们长途跋涉、远道而来,兵源不足,粮草储备有限,且补给有困难,不利于打持久战。

费边很快便制定出了反击迦太基军队的战略,就是与对方打持久消耗战。避免与汉尼拔的主力部队接触,挫其锐气,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袭击迦太基军队,破坏其粮食储备,以耗尽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在费边看来,迦太基军队是耗不起的,一旦断了其后备补给,罗马军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他们置于死地。

的确,罗马军队在本土作战,供给充足,兵强马壮,而迦太基军队是远征而来,孤军作战,士兵伤亡不少,物资给养也将要耗尽。虽然汉尼拔已经向国内请求支援,但远水救不了近火,援兵、粮草很难得到及时补充。

不过,由于长时间不与敌军决战,不采取主动措施,对于费边提出来的消耗战战略,罗马方面很多人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一些人指出,一旦让迦太基的军队肆意在意大利抢掠的话,罗马就可能会失去一些同盟的支持,这样会将罗马置于更被动的局面。就连费边的部下也对他产生了不满,甚至觉得他胆小怕事,不适合做他们的统帅。

但是费边不为所动,坚持执行自己的消耗战战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他的战略,所以他只在任6个月就被迫交出了兵权。公元前216年初,瓦罗和帕卢斯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他们两人都主张速战速决,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这时,迦太基军队由于长期作战,物资方面已经缺乏,如果再这样下去,不等和罗马军交战,他们自己就先败了。后来,汉尼拔发现了一个解决军队补给问题的机会——他得知在坎尼城里储存着罗马的大量粮食和物资,并且那里的守备力量很薄弱。

于是,汉尼拔决定攻击坎尼城,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4月,汉尼拔率领约4万步兵和1万骑兵,突然对坎尼城发起进攻,并且在罗马军毫无觉察的情况下,顺利地拿下了坎尼。坎尼被占领是罗马人做梦也没想到的,引起了他们极大的恐慌。吃惊过后,罗马人决定与迦太基军队决一死战,夺回坎尼。

军事奇才的“半月阵”

坎尼城被占领后,执政官瓦罗和帕卢斯率领9万精兵来到坎尼附近,在距离迦太基军队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

凭借绝对优势的兵力,罗马军志在必得,采用了传统的进攻型排兵布阵方法,优势是可以充分显示出罗马军队的规模优势,但这套阵法要确保前后纵深大于左右的宽度,这样才能达到从中央撕开敌军防线的目的,在短时间内取得全胜。

面对罗马军队布置的阵形,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深知自己军队的劣势——只有5万兵力。然而,汉尼拔并不是泛泛之辈。

开战前,汉尼拔通过反复观察战场地形,又对战区气候进行了研究比较后发现,坎尼地处海边,这里每逢春夏,海岸总会时不时地刮起强劲的东风。因此,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将原来放在迎风面的部队快速调动到一处他亲自选定的背风阵地。

相对于罗马强大的军队规模,汉尼拔心里很清楚,光有有利的地形还不够,想要打胜仗,就必须使用与众不同的手段。为此,他又事先将一支精锐的小分队埋伏于一个隐蔽的山谷中,交代部下当东风劲吹时开始袭击敌后方。布置完这些,他还不放心,又将军中500多名骁勇善战的步兵挑选出来,除每人配置一把长矛外,另配备一把短匕首,嘱咐大家藏于衣内并做好随时执行特殊任务的准备。

就这样,一幅针对罗马军的方阵图勾画完毕:整个阵形背向东南,有明有暗,长短结合,形成“半月形”阵势,并特意将战斗力较弱的士兵放在正中央,也就是“半月形”的突出点上,有意暴露给敌人。在“半月形”两翼配置的是重装步兵和精锐骑兵,骑兵在前,步兵在后。

整个阵形看上去像一弯明月,又像是一把弯刀,而刀刃就正对着古罗马方阵最强大的那部分。这就是汉尼拔创新出来的“半月阵”。

汉尼拔准备自己指挥中央阵线,用中央突出阵势前进诱敌,牵制敌方主力后逐渐向后撤退,让两翼的精锐步兵和骑兵插到敌方背后,从背后发起攻击。

对阵的两军都布置好了各自的阵线,指挥官们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整个战斗气氛剑拔弩张,一场激战一触即发。

罗马中计,惨败坎尼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上午,战斗打响。罗马大军按照原计划在开战后直接向迦太基军队的中央阵线进攻。迦太基中间薄弱的步兵根本无法抵挡罗马军队的攻势,一面抗击,一面缓慢地向后撤退。罗马军队认为迦太基军队不堪一击,就趁势更猛烈地攻击,使迦太基中央半月形突出阵势原先凸出的部分就向后凹,罗马大军逐渐被包围在“半月阵”中,而他们自己却毫无察觉。

这时,汉尼拔命令那500名深藏短剑的步兵假装叛变逃跑,向罗马主阵形奔去。罗马统帅以为这500人是前来投降的,便让部下收缴了他们的长矛和铁盾,将他们安排在罗马主阵营的后方。罗马军队继续向前推进,汉尼拔发现对方已中圈套,便命令重装步兵从cd0ebfe0add9116139441fe847cf9628两侧开始向内挤压,半月的缺口越来越窄。就这样,罗马大军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汉尼拔设置的口袋形阵势中。

罗马军以为敌阵中央不久将被突破,到时就完全可以包抄、聚歼敌军了,因而奋力向前,战斗队伍变得越来越密集。汉尼拔见状,命令两翼骑兵向罗马军队两侧一并出击。迦太基左翼数千名重装骑兵一往无前,以压倒性的优势迅速打垮了罗马的右翼骑兵,接着让一部分军队绕过罗马步兵的后方,从背后袭击罗马左翼的骑兵。在迦太基骑兵的前后夹击下,罗马军队腹背受敌,顿时阵形大乱。

中午时分,狂风大作,黄沙漫天,让罗马士兵难以睁开双眼,彼此间相互碰撞,乱作一团。他们不能准确地使用手中的武器,又难于躲避汉尼拔军队投射来的矛、箭和石头,而迦太基军队主动克服大风的影响,反而因顺风加快了出击速度,并且斗志旺盛。

这时候,假装投降的500名迦太基士兵看时机已到,突然从怀中抽出匕首,奋力向近处的罗马士兵刺去,然后用他们的兵器武装自己,从敌人的背后横冲直撞,四处冲杀;埋伏在山谷中的一支部队也冲下来,杀向罗马军队。

迦太基军队杀声四起,越战越勇。罗马军队四面被围,里外受击。密集的飞箭、投石从四面八方射向罗马军队。挤成一团的罗马军队无处可逃,一排排扑倒在地。

战至天黑,罗马军队大约有7万人阵亡,就连其中一位执政官帕卢斯以及其他一些军官也在混战中阵亡了,不过另一位执政官瓦罗侥幸逃脱了。

强大的罗马衰败了

经过一天的激战,罗马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迦太基军队只有6000多名步兵、200多名骑兵战死。这以少胜多的成果主要归功于统帅汉尼拔。他凭借着优秀的战术,扭转了不利的局面。他还充分发挥骑兵的作用,增强了部队的进攻力量,从而让罗马军队陷入绝境。

据史料记载,坎尼战役使罗马丧失了五分之一的青壮年,贵族阶层更是损失严重。战役结束后,汉尼拔的弟弟奉命返回迦太基,向政府述职。他的随从抬进一个大筐,将数千枚罗马阵亡贵族的金戒指泼水般倒在了迦太基元老院的大厅中央。

坎尼战役给罗马军事力量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然而与之相比,它给罗马人心灵上造成的打击却更为沉重。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后,再次引起罗马人的震惊和恐惧。人们担心汉尼拔乘胜追击,直扑罗马城。罗马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在为战场上失去亲人而难过,罗马城被一片悲痛的阴云所笼罩。

坎尼战争也给罗马社会带来巨大冲击,让这个趾高气扬多年的帝国很长时间都处在懊恼中,而与之相反的迦太基却是一派欢腾。正因为这样,两国之间对峙成为常态,事实上,罗迦之间的战事还远未结束。在此后所继续进行的“布匿战争”中,尽管双方苦战几十年,纷争不断互不服气,但所有的胜利,对迦太基来讲,都无法与坎尼之战相媲美。

坎尼战役作为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除了大量消耗罗马资源和大量罗马士兵死伤外,其地缘政治格局也被打破,比如,原本属于意大利的不少城邦纷纷倒向迦太基,整个意大利也落入迦太基人之手,罗马南部的城邦大多顾忌汉尼拔的军事才能,很长时间不敢造次,等等。

坎尼战役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又一例以少胜多的非凡战绩。汉尼拔因为这场战争被西方人称为“战略之父”,“坎尼”也成了围歼战役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