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收尾,画龙点睛

2024-10-25 00:00李玉娟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4年9期

一个好的结尾被形象地称作“豹尾”,是整篇文章的收束。通过重新提及主要观点,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引人深思的结尾可以激发读者思考,留下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或观点,鼓励读者进一步探索,形成自己的见解。针对部分同学写作时对结尾感到无从下手的问题,提供几种方法。

一、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式结尾是在结尾部分引用开头或标题中的内容,从而在首、尾两个地方前后呼应。运用总结点题法结尾时,要总结全篇内容,这不仅能深化主题,而且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标题结尾

用标题做结尾句,使结尾与标题遥相呼应。例如:

题目:壮哉!女排精神

开头:“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里约奥运会,将近十亿中国人,都在关注这场超越了单纯竞技比赛的巅峰对决,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如一道惊雷,穿越重洋,冲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结尾:中国女排正是靠着执着勇敢的拼搏、奋斗精神,才能时隔多年,重新拿下这块金牌。我们要发扬女排精神,只有把险境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壮哉!女排精神!

这篇文章的结尾与标题相呼应,再次强调了观点,使文章得到升华,不仅赞颂了女排精神的伟大,还突出了女排精神对作者本人及读者的激励作用与深远影响。

2.呼应开头

用开篇段落的点题句作为结尾句,使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例如:

题目:战胜自我

开头:勇于战胜自我,这是我的优点。这个“自我”,就是害怕挫折没有胆量时的自我,以及胜利时趾高气扬的自我。

结尾:勇于战胜自我,这是我的优点。面对挫折与困境不丧失信心,能鼓起勇气战胜它;成功时不沾沾自喜,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保持冷静与理智。

这篇文章通过“勇于战胜自我,这是我的优点”这一句实现了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整体性极强。结尾重申了文章的主题——“勇于战胜自我,这是我的优点”,观点表达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使读者在通读整篇文章时感到非常顺畅。

3.一问一答

文章开头提出问题,结尾给出回答。例如:

题目:做自己的冠军

开头: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直到梦想开花的那一天,告慰昔日洒下的汗水。然而,有多少最初的梦想得以实现?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最初的梦想呢?

结尾:每个人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这样我们才可能做自己的冠军,实现最初的梦想。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在结尾呼应开头,结尾回答了开头的提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最初的梦想呢?”只有那些努力拼搏、做自己的冠军的人,才有机会实现最初的梦想。这样的结构安排让文章浑然一体,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4.前因后果

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原因,结尾写出开头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例如:

题目:走过不及格

开头:每当看着数学试卷上的满分,听着同学叫我“数学女王”时,我就会想起一次数学考试,正是经历了那次考试的挫折,才拥有了现在的好成绩。

结尾: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我又攀回了数学考试的巅峰。走过不及格,我得感谢老师,是她让我明白,只有积极面对挫折,才能成为强者,挫折只不过是人生的磨炼而已。

文章以倒叙开篇,引出故事发生的原因,结尾点题,阐明最终的结果,这样的结构安排突出了“走过不及格”这一经历对作者的启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叙述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5.变换句式

将文章的开头进行句式变换,改成结尾,使句子不再单调。例如:

题目:我有这样一个好老师

开头:一位好老师能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同学们,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我就有这样一个好老师。

结尾:这就是我的好老师,一位诲人不倦、春风化雨的好老师。

这里通过句式的简单变换,实现了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从而塑造了好老师的形象,并深化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二、寄情于景式

寄情于景式结尾,即在文章的结尾处描写所要借用的情景,以此寄托感情。采用这种方式结尾,在场景的选用上,要做到与所要表现的情感相契合,使场景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服务,从而实现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式结尾的核心是选择具体的景象,并通过形象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直观而深刻的感受。例如:

在落日的余晖中,我远眺着湖面上微微泛起的涟漪,它们被周围静谧的美景所包围。这时,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追求梦想的初心。无论前路如何艰辛,我都决心勇往直前,像湖面上的涟漪一样,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这个结尾巧妙运用了寄情于景的形式,通过描写落日余晖和湖面上的涟漪这一景色,展现了一幅湖面落日图,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变化和成长。在余晖的照耀下,读者能感受到宁静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并产生思考。同时,涟漪的形象隐喻了作者对未来的选择和勇气,表达了追求梦想的意愿。

三、意料之外式

意料之外式结尾是一种突破传统结构的结尾形式,通过引入惊喜、反转或引发思考等元素,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产生深刻印象,给人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感觉。例如:

我小心翼翼地掀开那厚重的尘封,露出暗红色的书本。好奇心迅速占据了我的大脑,我开始翻阅书中的文字。然而,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一股冰凉的寒意直击心脏,因为上面只有一句话:“你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宝藏。”

开篇描写祖父留下的一本笔记,其中藏有家族的藏宝图,而只有出海经商磨砺五年的人才能拿到。这个结尾通过引入意想不到的元素,为整个故事带来了戏剧性的转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期待一些奇幻或反转的情节,然而,这个简单的句子却留下悬念,让读者深思这本书在家族中流传的目的与意义。直到最后,主题才得以突显:真正的财富并不是藏在深山里的宝藏,而是在海上磨砺出的勇气、智慧及果敢,这样的人生体验与阅历是普通的宝藏所不能比的。

意料之外式的结尾通过突破预期和添加意外因素,给文章带来了新鲜感和悬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结尾方式适用的文章类型较广,如故事、小说等。通过出乎意料的结尾,增强作品的张力,并与之前的故事走向形成鲜明对比,引导读者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四、引经据典式

恰当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文章更加精彩。在励志文章中,激励人心的句子可以带给人们正能量;而在抒情文章中,恰当的名言或诗句能激发读者的理解与共鸣。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选择与主旨密切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以概括文章的主旨。名言警句往往基于一定的实践,深刻感人,具有教育意义,并能给读者以启发。例如:

成功之路异常艰辛,充满曲折和挑战,只有努力实践,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山姆·纽曼曾经说过:“行动是梦想的催化剂。”他提醒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以实际行动为基石。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世界。我们在奋斗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更接近梦想的阶梯。

这段文字引用了山姆·纽曼的话,表现了作者坚持追逐梦想并付诸行动的决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困难与逆境的无所畏惧,作者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他认为“挑战”并不能阻碍他的步伐,坚信风雨过后会有彩虹,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离成功与梦想更近。这样的结尾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启发与激励作用。

引经据典时,要确保引用的内容恰如其分。名言警句背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引用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融会贯通,结合经历与感悟,将这些话与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古喻今,让名言警句在文章中起到升华作用。

五、巧妙发问式

1.反问式

采用反问法结尾,即在结尾部分提出疑问,并以反问的语气表达。这种反问无需回答,代表肯定,能更好地强调作者的观点,同时将情绪更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例如:

难道我们不值得有更好的未来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梦想奋斗到底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追求自己的目标吗?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敢于追逐,坚持不懈,一定能实现梦想。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未来奋斗吧!

通过反问,作者在简短的几句话中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并激励读者积极向前。这样的结尾简洁明快,语气强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读者反省和思考自己的生活,积极面对生活。

反问式结尾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能激发读者对文章的进一步思考。同时,它强调了作者的观点,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作者的立场。

2.提问式

结尾运用设问、疑问的句式,能引发读者深思,同时增强议论抒情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例如:

在这个充满迷茫和困惑的年龄,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呢?我们是否能超越自身的桎梏,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呢?或许,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答案的过程。勇敢地问自己,不断追逐心中的理想,才会发现,有些束缚并不能限制我们的成长和探索。让我们坚持不懈地追问,探索未知的可能性,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运用了两个问句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问句的使用可以让读者参与到文章的讨论中,与作者对话,从而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参与感。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读者的角色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这种引发思考的结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启发性,使读者有意识地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排比增势式

排比式结尾通过重复和并列的方式,强化表达的内容,使其更加生动有力。同时,它集中表达了文章的主题,使其更加突出和明确,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例如:

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河蚌痛苦的代价,也是河蚌的荣耀;承诺如同蜂蜜,它的甘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蜜蜂的骄傲;承诺如同流星,它的灿烂是陨石悲壮的陨落,也是陨石的辉煌;承诺如同金子,它的光芒是淘金者辛劳的价值,也是淘金者的喜悦。每个人都应该为许下的承诺负责,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这个例子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结尾的气势,同时启发读者明白承诺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信守承诺。排比式结尾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被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内涵所打动。

结尾的目的是画龙点睛,结尾的写作技巧虽然多样,但始终应紧扣主题,并进一步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同学们能找到并熟练运用适合自己的独特结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