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余庆花灯唱词特点探析

2024-10-25 00:00马朝霞
乐器 2024年10期

摘要:黔北余庆花灯属于贵州四路花灯中的北路花灯,不但保留着独特的传统表演程序,且唱词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征。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唱词内容丰富。本文通过对黔北余庆花灯的唱词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明显的句式对称和句尾押韵的特点,以及在内容上有口语化、故事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关键词:余庆花灯 唱词 特点

据相关文献描述,花灯表演早在清康熙年间便已盛行,至今,在我国多地均有流传。贵州花灯按照地域划分为四路,分别是东路花灯、西路花灯、南路花灯和北路花灯,本文所研究的是贵州北路花灯中的余庆花灯。

据《余庆花灯》一书描述,乾符三年(876年),杨端、毛巴等人受朝廷之命带兵讨伐南诏,收复播州。平播后,毛巴被封为余庆司(今敖溪)校尉。毛校尉带了大批军士入主余庆司,并且带来了江南花灯。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江南花灯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演变成了如今的余庆花灯。[1]

黔北余庆花灯唱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唱词的句式特点和押韵特点则给花灯表演者带来了诸多的便易,使花灯表演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一、黔北余庆花灯唱词内容特点

余庆花灯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至今还保留了传统的演出程式,且唱词内容十分丰富,极富广泛性。[2]由于余庆花灯在演唱过程中,使用方言演唱,曲调旋律不高亢,演唱内容多含盖历史和神话故事以及带有一些调侃的趣味,因此,其唱词具有口语化、故事性以及娱乐性等特点。

(一)口语化

余庆花灯使用当地方言演唱,质朴自然,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表达方式的口语化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亲和力。[3]同时,也体现出花灯艺术的地域特色和土味人情,体现了黔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格。如陈忠禄主编的《余庆花灯》一书中记录《扎灯词》:“灯从万古流传起,花灯根由实在深。古灯流传来还愿,民间还有耍耍灯。如今花灯不一样,新式灯笼又出生。布竹铁纸做材料,圆方长短多样形。新老花灯都一样,流传民间贺新春。”[1]这首扎灯词主要是用于盘问花灯根源时演唱,口语化很强,词句朗朗上口,比如句中的“实在深”“耍耍灯”“多样形”等词,使得观众一听就能懂。还有《余庆花灯》中记录的《梳妆词》:“一把菜子黑油油,抓把菜子撒土头。等到明年二三月,菜子开花起高楼。请个木匠来斗榨,请个油匠来打油。头榨打来敬天地,二榨打来妹梳头。左梳左挽盘龙现,右梳右挽茶花楼。龙现茶花楼,梳个燕尾在后头。后园阳雀叫啋啋,奴在房中才起来。翻身一个呵嗨打,先穿袜子后穿鞋。面前一盆洗脸水,明镜放在梳妆台。象牙梳子拿在手,打开青丝梳起来。梳得头来盘龙现,画得眉来飞柳叶。周身上下齐打扮,来给主家开财门。”[1]这首梳妆词是用于请幺妹时演唱,在语言使用上,方言表现极其明显,例如句中“黑油油”“撒土头”“斗榨”“叫啋啋”“呵嗨(哈欠)”“周身”等词,极具地方方言特色。

余庆花灯主要在余庆县的各个乡镇进行表演,受众群体几乎都是本地人,因此,其唱词在语言使用上,地方色彩浓厚、口语化鲜明。用方言、俗语等来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地域色彩鲜明,凸显出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强烈之感。

(二)故事性

余庆花灯中唱词通常以故事为主,通过叙述或以古喻今等方式表达出对主人家的赞美与祝福。其中故事丰富多样,涉及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领域,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同时,故事性也使得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花灯唱词来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体验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的智慧。比如,2023年3月笔者在余庆县构皮滩镇做田野调查时采录到的《十绣调》唱到:“一绣张玉皇,绣在天顶上;五色祥云放豪光,日头对月亮。二绣观世音,双手捧净瓶;金童玉女两边分,罗汉观世音。三绣孙悟空,行者闹天空;花果山前水帘洞,封为弼马温。四绣王玉莲,血水涌江南;大喊三声王状元,玉莲登了仙。五绣凡间人,姜女把夫寻;小脚蹬垮万里城,惊动众百姓。六绣杨六郎,绣在二关上;又绣焦战与梦娘,才绣李三娘。七绣七姊妹,绣在天空内;四姐下凡配崔文,扰乱东京城。八绣八金刚,本事佛一样;大刀下山比人强,用力比人强。九绣姜子牙,背榜把山下;辅助周朝八百人,下山学道法。十样都绣起,十样绣完了;转身又绣穆桂英,鲤鱼跳龙门。”这首《十绣调》中,每一句都在叙述故事人物,例如“张玉皇”“观世音”“八金刚”“李三娘”“杨六郎”“穆桂英”等,还描绘了神话及传说故事,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王玉莲登仙”“孟姜女哭长城”“四仙女下凡配崔文”“姜子牙背封神榜下山”等。除了这首《十绣调》以外,笔者还采录了一些当地花灯的其他调子,其内容基本都是以各种故事或人物来填词,例如笔者采录的《采茶调》中:“正月采茶正月正,王强为母卧寒冰;王强为母寒冰卧,董永卖身葬父亲。二月采茶龙抬头,官家小姐抛绣球;绣球单打薛平贵,薛家代代点公侯。三月采茶桃花红,常山除了赵子龙;长板坡前保阿斗,万马军中呈英雄。四月采茶栽早秧,磨坊受苦李三娘;白日挑水三百担,夜晚推磨到天光……”其中也包含了“王强为母卧寒冰”“董永卖身葬父”“薛平贵接绣球”“赵子龙长板坡前保阿斗”“磨坊受苦李三娘”等故事。

由此可见,故事性是余庆花灯唱词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不仅如此,这些唱词对于知识的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人们在参与玩灯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能将这些故事牢记于心,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三)娱乐性

娱乐性是余庆花灯的重要艺术特征。唱词以其欢快的节奏,配上角色夸张的表演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愉悦和享受的娱乐体验。唱词内容常常穿插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动作,使得观众哄堂大笑。如《余庆花灯》中记录的《请幺妹出灯词》[1]:

“唐二:干妹子在家不在家?

……

幺妹:奴家在马上弹琴。

唐二:哎呀,我不晓得你在打草鞋!干妹子不要扯了,快点出来!

幺妹:奴家还是空不得。

唐二:你又有啥事嘛?

幺妹:奴家在漂洋过海。

唐二:我不晓得你在洗碗,快点出来,唐二哥等不得了。

……

幺妹:干哥,你等着,我收拾好就出来。

唐二:昨个,你还要收成了才来。大雪飞飞的,屁股都冷开裂了,请大家鸣锣打鼓,把幺妹子给我请出来。”

从这首请幺妹出灯的唱词中可以看出,其娱乐性是非常明显的,句中幺妹以“马上弹琴”暗示自己在“打草鞋”、以“漂洋过海”暗示自己在“洗碗”来推拒唐二,三番四次才出来,以及最后唐二说“大雪飞飞的,屁股都冷开裂了”,都及其贴近现实的农村生活,因此能够娱乐观众。并且在最后还要敲锣打鼓把幺妹请出来,说明其氛围十分热闹欢乐。

另外,2023年3月笔者在余庆县构皮滩镇做田野调查时发现,花灯“打唐二”的程序中,有一个“老唐进屋矮又矮,上坡脚拐碰倒拐,下坡倒拐碰脚拐,正月新春打新雷,老唐慢慢长起来。”的唱段,表演过程中,唐二这个角色会随着唱词中的“老唐进屋矮又矮”呈半蹲姿势,唱到“上坡脚拐碰倒拐,下坡倒拐碰脚拐”时又会自己绊倒自己来逗得观众大笑,唱到“老唐慢慢长起来”时,唐二便会慢慢的站起身。唐二这个角色在花灯表演中极富戏谑性,目的就是为了娱乐众人,营造欢乐热闹的氛围,突出了花灯表演的娱乐性。

二、黔北余庆花灯唱词句式特点

余庆花灯唱词多以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进行填词,内容丰富精彩,形成独具特色的唱词结构,由于花灯中部分唱词或聊白的即兴性很强,因此在填词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花灯唱词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句式对称特点。

余庆花灯的唱词多为上下句对称结构,且一般都是七字的句式结构。

流传于余庆县构皮滩镇的花灯唱词:“说你发来你就发,后园黄土变朱砂。说你有来你就有,后园凉水变美酒。当门栽根摇钱树,日落黄金夜落银。初一早晨捡四两,初二早上捡半斤。初三初四不去捡,斗大黄金滚进门。黄金滚进不滚出,滚得主家满堂屋。堂屋中间装不下,他要拿去买田坝。上头买齐瓮安县,下头买拢余庆城。买块长田好跑马,买块团田好修城。前头修起逍遥府,后头修起府衙门……”[1]这首唱词主要用于给主人家送祝福,祝福主人家发财,建房,子孙后代受封当官等,其唱词基本都采用了七字的上下句对称结构。

流传于余庆县龙溪镇的花灯唱词:“正月里来是新春,送子娘娘送儿孙。送一家来灵一家,送一处来灵一处。二月里来百花开,观音菩萨下届来。她在南天打一坐,儿子送在主家来。三月里来是清明,观音菩萨转回程。她把儿孙送主家,回转宫里告玉皇。四月里来栽早秧,送子娘娘把儿交。交给主家我要转,明年生个胖娃娃。五月里来是端阳,媳妇得见梦一场。送子娘娘把儿送,醒来只是梦一场。六月里来热茫茫,堂上去会二爹娘。昨晚巧得幸福梦,一对童子站两旁……”[1]从内容上可以很明显看得出来,这是一首给主人家送子的唱词,从正月唱到十月,每一月的唱词都是上下上下的句式,且也都是七字的上下对称结构。

陈忠禄主编的《余庆花灯》中,除了上述例举出来的两首唱词以外,还有流传于小腮镇的《五贺喜》《十二送(二)》《六进主家六重门》《送子》《参龙灯神》;流传于松烟镇的《贺寿星》;流传于敖溪镇的《拜年》《参灶神》;流传于大乌江镇的《拜佛堂》;流传于白泥镇的《上香参神》;流传于构皮滩镇的《参天地君亲师位(一)》;流传于关兴镇的《参天地君亲师位(三)》等唱词都是七字的上下句对称结构。

余庆花灯句式结构除了七字句的对称结构以外,还有小部分五字句、六字句的对称结构,以及七字加五字、六字加五字、十字加六字、七字加六字、五字加九字等不对称的结构。流传于关兴镇的《五送主人》中的唱词“……四送紫龙鞋,龙鞋高上八宝现出来。换龙鞋八宝现,这才是真主人……”[1]就包含了五字加九字的不对称结构和六字加六字的对称结构。

三、黔北余庆花灯唱词押韵特点

余庆花灯的唱词大多都是使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不仅使得当地人听得亲切明白,也让演唱的歌师们朗朗上口,没有紧张和顾虑,脱口而出,不用怕唱错。笔者研究发现,这些曲调之所以让人们印象深刻,不得不归功于填词者在填词时注重唱词的押韵,尤其是句尾押韵特别明显。

流传于余庆县松烟镇的《十唱古人(九)》:“一绣不要忙,受苦在磨房。磨房受苦李三娘,生下咬脐郎。二绣不要慌,有麝自然香。绣个刘备与关张,才绣朱元璋。三绣一位客,名叫刘玄德。绣个三人弟兄秀,才绣梁山伯。四绣一双鞋,从头绣起来。绣个美女好人才,才绣祝英台。五绣花发叉,文王会占卦。绣个四平坐天下,才绣李元霸。六绣花儿清,京城乱纷纷。绣个宗保来成亲,才绣穆桂英。七绣花儿红,梁山聚宾朋。绣个三国好英雄,才绣赵子龙。八绣花儿样,仁贵来投唐。绣个焦赞与孟良,才绣杨六郎。九绣花儿艳,曹操下江南。绣个吕布娶貂蝉,才绣周少郎。十绣花儿圆,样样都齐全。绣个荷包来装钱,才绣王宝钏。”[1]在这首唱词中,基本上每一句词的句尾都是压上韵的,比如第一、二段中的“忙”“房”“娘”“郎”“慌”“香”“张”“璋”压“ang”音;第四段中的“鞋”“来”“才”“台”,由于“鞋”用当地方言读作“hai”,因此这几个字压“ai”音;第五段中的“叉”“卦”“下”“霸”则压“a”音;第七段中的“红”“朋”“雄”“龙”则压“ong”音;第九段中的“艳”“南”“蝉”都是压“an”音。

除了上述这首唱词以外,流传于余庆县关兴镇的《绣香袋》:“正月香袋绣起头,绣个狮子滚绣球……二月香袋绣的纱,劝郎外出少贪花……”[1]中的“头”“球”压“ou”音,“纱”“花”压“a”音;流传于余庆县大乌江、关兴、花山等镇的《十许》:“一许郎的帽,要须二面吊……二许郎马褂,两边都开岔……”[1]中的“帽”“吊”压“ao”音,“卦”“岔”压“a”音。还有流传于构皮滩镇的《十二月绣荷包》《五更转(五)》等唱词,基本上句尾字的韵母都相同,压同声韵。

总而言之,一般花灯演唱者,在创作歌词或演唱过程中即兴发挥时,都会考虑到唱词的句尾押韵,并且,最主要的是压当地方言发音的韵,这也是黔北余庆花灯押韵的一个特点。

结语

黔北余庆花灯唱词的口语化特点使得传统花灯文化更贴近人民生活,易于传承和理解;故事性丰富多样,使得花灯表演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娱乐性使得花灯艺术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娱乐形式。此外,唱词的句式对称和句尾押韵两个特点使得花灯唱词朗朗上口,花灯表演者以及观众们都更容易将花灯唱词记住以及更好地传唱下去。

笔者通过对黔北余庆花灯唱词特点的分析,更多地了解了传统花灯文化,感受到传统花灯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进一步研究和保护黔北余庆花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忠禄主编.余庆花灯[M].贵州省民族出版社,2011.12.

[2]崔克昌,夏明钧,李永林著. 黔北花灯初探[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02.

[3]黎池莲.广西文场唱词的艺术特征[J].河池学院学报,2021,41(0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