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力是EILA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大师协会目前唯一的中国女性成员,同时也是中国提琴制作师职业技术鉴定考评委委员。
她的经历非常特别,先学习提琴演奏,后学习提琴制作;工作之后在乐团从事提琴演奏,之后再度学习提琴制作,最终回到提琴制作领域。这种交替,让她的人生与众不同,充实而丰盈。
从学习乐器演奏到倾心提琴制作
王妍力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她小时候梦想将来成为小提琴老师。12岁时,她进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演奏。1997年,为备战高考,她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跟随一名提琴制作专业的老师走进了提琴制作工坊,眼前的一切令她感到新奇:工作台上是小刨子、雕刻刀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工具,还有制琴模具以及木屑、刨花散发的木质特有的芳香。她终于看到了提琴诞生前的样子,知道了一把能够演奏的提琴要经过制作师一道道工序的雕琢和精心打磨才幻化成演奏家手中的利器。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小提琴的面板弧度是怎样产生的,琴头的旋首是怎样成型的,乌木的指板是如何安装的……从那一刻起,她便喜欢上了提琴制作这个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专业。
1997年,王妍力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当时提琴制作专业隶属管弦系),师从华一志、华天礽教授学习提琴制作。
提琴制作自古以来多为男人从事的工作,就像意大利三大提琴制作家族,从来没有一个女子在作坊里从事提琴制作的。女子从事提琴制作,需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体力和精力。
在大学阶段的提琴制作学习中,王妍力熟悉了提琴制作的每个环节、步骤,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她在雕刻琴头的过程中,刻刀一刀下去划到手上,顿时血流如注,殷红的血滴落在工作台上,老师赶紧送她到医院,伤口缝合了5针,至今她手上还有缝针的印记。在学习制作提琴的过程中,她不仅流汗,也有受伤流血的经历。这些成长中的经历令她终生难忘。
为了生计进入乐团拉琴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于之后,王妍力回到了成都。面对是拉琴还是制琴的两种抉择,王妍力拿不定主意。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王妍力而言,22岁的她涉世未深且囊中羞涩,是生存还是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大众眼中,演奏属于比较光彩的职业,而制琴好似一个高级木匠,虽然这个‘木匠’需要具备木工工艺、声学、视觉审美,油漆知识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王妍力说,上台演奏不仅意味着关注度,也意味着生活的保障;而制作提琴,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和心血才能得到些许认可。犹豫再三,她最终选择了拉琴。王妍力凭借从小学习提琴演奏的功底,顺利进入了四川广播交响乐团担任中提琴演奏员。
然而在乐团的几年里,她的内心并未静如止水。为了生计她虽暂时放弃最初热爱的提琴制作,可纠结的内心对制琴仍充满渴望。几番挣扎后,王妍力还是决定忠于自己的内心,四年后她离开了乐团,准备回归制琴领域。
永不自满提升制作修为
四年的乐团时光,权当是积蓄力量的过程吧。王妍力再度拿起制琴工具,同时认真准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2005年她如愿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中心,成为当代提琴制作大师郑荃的研究生。
2008年,王妍力如期毕业,捧着研究生毕业证书,她到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然而,王妍力自觉所学尚浅,欲前往小提琴的发祥地——意大利继续深造。从2014年起,王妍力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赶赴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地区的圣保罗迪恩扎,在马克·比奇罗第(Piccinotti)大师工作室交流学习。学习的日子令她难忘:每天得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仅有短暂的用餐时间。一日午后,王妍力忙活了大半日,实在疲倦不堪,遂坐在了工作台旁的椅子上。手中的活儿尚未做完,意大利老师用幽默又严肃的语气说道:“这是给残疾人坐的,不是给你准备的,做琴得站着。”王妍力旋即起身,不敢有丝毫懈怠。诚然,王妍力并不否认她的意大利老师极为严苛挑剔,不过站着制琴,乃是这一行的规矩。这意味着,提琴制作需要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也意味着女性在提琴制作领域,应该忽略自己的性别。2016年,王妍力赴法国里昂JFDaber大师琴弓工作室跟随制弓大师Vincent Tricou学习琴弓修复技术。通过在国外的学习,王妍力的提琴及琴弓修复技艺有了极大的提升。
2017年1月,王妍力参加首届马耳他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她的中提琴作品获得铜奖,小提琴作品获得优秀奖;2020年10月,她制作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优秀作品——三十六位制作师倾心之作”中展出;2021年1月其制作的小提琴作品在四川音乐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出山”成果汇报中展出;2022年1月其制作的金丝楠木小提琴在“实验与创新”川音中外乐器研制作品展中展演;2022年3月其研制的“音板辅助加工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
加入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些志同道合的提琴制作师们聚集在一起,于瑞士成立了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EILA)。它封闭而神秘,仅限内部交流。一直到现在,每年发展的会员,也仅数人,全球成员不过180人。但EILA,却是当今国际最权威、最重要的提琴制作组织。
王妍力很早就听说过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毕竟那是每一个制琴师的梦想。而一直到2008年,协会的中国大陆地区成员,也仅有3名,她的研究生导师郑荃教授正是其中之一,其他两位也是制琴界公认大家。对于王妍力而言,EILA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
2018年10月的一天,王妍力收到恩师郑荃先生发来的一条短信:“恭喜你啊,你的入会申请,在刚刚的巴黎会议上通过了。”
王妍力忽然想起两年前郑荃恩师鼓励自己尝试申请加入EILA,毕竟这意味着在这个国际组织能具有更高的见识和宽泛的国际视野。王妍力听从了郑荃老师的建议,将资料、作品寄到了协会,并成功找到了两名不同国籍的提琴制作大师写推荐信。此后,她便将这件事抛之脑后,因为于她而言,每年有太多制琴师们试图加入,自己很有可能也只是分母的一员而已。在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里,95%都是男性,女性制作师人数极少。
2019年5月,王妍力正式加入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成为目前8名来自中国内地的成员中,唯一的一名女性成员。
努力探求提琴制作奥妙
几年前,王妍力去意大利拜访当代意大利一位提琴制作界的泰斗级大师,她带了一把尚未完工的白坯提琴。当时90多岁的大师接过王妍力的琴,仔仔细细地端详了好几遍,敲敲琴箱听了听共振反应,然后将琴放进怀里,欣慰说道:“虽然还没油漆,但它将是一把音色很好的琴。”接着,大师又指导了王妍力几处提琴的细节。大师惊喜地用目光触摸琴角,并亲吻了那一弯翘角,激动地赞美道,“很美,这个琴角处理得很有韵味。”闻听大师对自己提琴的夸赞,王妍力十分开心。事实上,仅那个小小的琴角,王妍力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用心去修改、雕琢。
从18岁开始学习制作提琴以来,20余年时间里,王妍力的手中已经诞生了几十把小提琴,可她却说,没有一把是让她觉得完美无缺的琴。她称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为何?艺无止境,因为不完美才有追求的动力。
提琴制作的历史距今四百余年,意大利三大制琴家族的作品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作为源自西方的小提琴,于中国提琴制作师而言,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隔膜。只有深刻了解了西方的人文历史,了解其生活背景,将意大利古琴的精髓充分吸收,方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制作出融真挚情感和优美音色于一体的乐器。这是每一位制琴人毕生的追求。业界通常形容王妍力的琴——秀气,这或许与她的性别有关。王妍力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她不满足于此,深知提琴制作的学问极深,需要穷尽一生去探求、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