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际标准,国际竞争力,标准化,技术壁垒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4.10.007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标准作为全球经贸合作的技术基础,对于促进贸易便利化、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技术革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际贸易的全球化也使得标准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全球标准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我国在提升标准国际竞争力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必须深入分析全球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明确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的地位和差距,找出提升我国标准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西方国家在提升标准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1 全球标准化发展趋势与挑战
1.1 全球标准化发展的新特点
(1)标准化与科技发展融合更加深度。在当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标准化与科技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标准化不仅为新兴技术提供了规范和指导,确保了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而且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广泛应用。
(2)标准化与国际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的扩大和深化,使得标准化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国际标准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技术基础,有助于消除技术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全球流通。
(3)标准化在促进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大。面对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等,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际标准,各国能够协同行动,共同应对挑战。
1.2 全球标准化竞争的新态势
(1)发达国家在标准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科技、经济和制度方面的优势,通过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巩固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技术法规与协调标准的结合,以及标准互认与“攻守同盟”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其标准的国际竞争力。
(2)新兴经济体在标准国际竞争中崛起。新兴经济体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逐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国家通过强化技术力量和国际合作,开始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3)跨国公司在标准国际竞争中影响力增大。跨国公司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专利标准化的趋势,不仅为跨国公司带来了竞争优势,也对全球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4)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以及跨国公司的战略布局,都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技术领域,还涉及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等多个层面,对全球标准化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2 西方提升标准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2.1 以抢先制定提升标准国际竞争力
当前全球经贸治理处于新旧制度更迭阶段,美西方试图利用既有制度主导权,加紧推行“于己有利”经贸规则,国际标准是典型代表,特别在高新技术领域,发达经济体常以标准国际竞争力来增强产业全球影响力。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及“抗疫”作用的发挥,美欧生物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占位明显:美国等在2021年向国际标准化生物技术委员会(ISO/TC 276)提交的基因编辑术语标准提案已发布,用以规范正在高速发展的基因编辑领域;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2022年初在ISO/TC 276会议上提出将其即将发布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系列标准进行ISO同步转化,抢占从测序技术到数据分析相关的生物基因国际标准。此外,美国与欧盟合作组建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 TC),协调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企图联合遏制我国在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领先势头。
2.2 以实施应用提升标准国际竞争力
除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外,美欧还通过强化实施应用来提升标准国际竞争力、产业影响力,主要方式为“技术法规+协调标准”。如:欧洲议会和理事会2022年通过《协调成员国有关无线电设备市场供应法律2014/53/EU的修订指令》,以指令形式强制要求欧盟所有手机、平板电脑等13类设备的充电接口在2024年统一为Type-C。欧盟统一电子设备接口后,会使全球充电器市场加速向Type-C收敛,进一步增强欧盟相关产业和标准的国际竞争力。另外,美欧以标准互认扩大应用范围、形成“攻守同盟”,共同掌握生命健康等领域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2.3 以专利嵌入提升标准国际竞争力
为强化竞争优势、构筑技术壁垒,美欧将专利嵌入标准,打造“标准必要专利”,并通过技术授权、认证许可获取专利使用费,收割后发国家及企业的技术“韭菜”。如:美国高通公司早在20 07年就通过自研和收购在4G领域布局6000多项专利,并实现标准化;其他智能手机厂商被迫申请专利授权、缴纳高额费用,如:出售一台5000元智能手机,需向高通缴纳近115元;高通公司2019财年总营收中,专利许可和特许权使用收入占比近4成,坐收技术“红利”。加之美国标准体系强调市场导向,由企业为主的标准使用者主导标准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进一步加剧技术专利标准化趋势。
3 我国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3.1 我国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3.1.1 标准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
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采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年,我国新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 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职务9个,新承担国际标准组织秘书处7个,新增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1311名。提交ISO和IEC国际标准提案244项;批准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398项;向WTO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84项;新组建国际标准组织(ISO和IEC)国内技术对口单位8个,已成为贡献国际标准最活跃的国家之一。通过持续的“跟踪、比对、转化”,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已显著提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我国对国际规则的适应能力,也反映了我国在全球标准化体系中的积极参与和影响力。
3.1.2 标准化技术人才结构优化
标准化技术人才是提升标准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已建立了1319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集了5.6万人的委员队伍,其中包括200余位两院院士及众多外资企业代表。目前已有17所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设立了标准化工程和标准化技术专业,超过40所高校在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等标准化技术应用领域培养专业人才,《标准化基础》等教材被纳入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在国际舞台上,我国专家的贡献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共有34位专家荣获ISO卓越贡献奖,21位专家获得IEC 1906奖。此外,我国学生代表队在第18届国际标准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出色,荣获金奖、银奖以及IEC特别奖,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标准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
3.1.3 标准与科技互动不断增强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重大专项中设立了“标准国际化”项目,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智能机器人、纳米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的标准研制。我国在稀土材料、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航空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批准设立了38个国家标准验证点,并建立了一个近50 0名专家组成的高级专家库,覆盖宏观战略、标准化、测量测试、检验检测、科技研发和产业应用等多个领域。此外,34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建成,尤其是在智能制造、光伏、家用电器等领域,已推动1924项科技成果转化为2245项技术标准,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促进了产业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标准国际化”项目的实施,加强了标准与科技的协同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 我国标准化发展的挑战
3.2.1 标准竞争力提升困难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标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在国际标准化层面,我国在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秘书处数量和关键职位占比相对较低,导致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不足。此外,我国ISO标准提案的成功率仅为50%,显示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竞争力尚需提升。在国内标准化层面,我国标准的推荐性特点和社会化应用推广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部分标准与产业需求、监管要求脱节,发布后的实际应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导致我国标准和产业良性互促局面尚未形成,标准国际竞争潜能难以释放。
3.2.2 标准与国际标准“脱节”问题较为突出
一方面,我国在标准必要专利领域的实力尚需加强。根据数据,中国企业和机构在ISO标准必要专利的持有量仅位列全球第九,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在专利数量和覆盖领域上存在显著差距,这成为我国提升国际标准竞争力的一个关键阻碍。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标准在语言表述、术语使用、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上与国际标准有所区别。以工程建设标准为例,国内标准更侧重于具体规定和结果的确定,依赖经验取值,而国际标准则更注重计算方法和原理的阐释,强调理论推导。同时,标准外文版的翻译质量不一,加之标准化的海外推广活动较少,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的应用和影响力扩展。
3.2.3 “先技术后标准”模式已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在当前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5G、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能源、机器人技术以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互联互通、科技创新、信息融合和互操作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的“先技术后标准”模式已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无法充分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这种模式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其在确保技术兼容性、推动创新以及促进全球技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方面的不足,亟需对这一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4 提升我国标准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技术力量,开拓国际视野
加快组建与国际相对应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协调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抢占国际标准化战略“高地”。鼓励技术机构及专家提升国际化能力,积极参与标准领域国际活动,加强同国际性标准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一方面聚焦优势领域,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研制,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跟踪国际进展,及时转化先进适用标准,提升国际化水平。
4.2 释放应用潜能,培育国际优势
发挥我国消费品产业配套能力和国际优势,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并从被动跟踪向自立自强转型。强化定制服务、售后服务标准化,打造“产品+服务”集成竞争力,利用服务业等标准化试点示范,研制一批标杆引领性国家标准,整体提升我国标准国际兼容水平。推动高新技术与标准同步研发,加快“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增加标准必要专利数量,拓宽标准必要专利领域,助力我国掌握标准国际竞争话语权。
4.3 优化表达方式,加强国际合作
深入研究国际标准的行文方式,借鉴优化我国标准编写指南,引导各类标准制修订更加“用户友好”,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对我国标准外文版翻译进行修改完善,尝试标准外文版多语种翻译发布。推动标准国际化重要事项常态化纳入我国外交外贸议事机制,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平台设置标准化议题或分论坛,实现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的中外标准化合作。
5 结论
尽管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应对国际竞争中的挑战。建议通过强化技术力量、释放应用潜能、优化标准表达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不仅将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也将增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平衡的国际标准化体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标准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提升我国在全球标准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