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为何会成为隐居圣地

2024-10-24 00:00:00陈丹阳
北方人 2024年10期

终南山的人文意义

唐代的终南山,宗教氛围浓厚。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楼观派的道教势力曾给予帮助,其传播中心便位于终南山。唐代皇帝姓李,便自称老子李耳的后裔,借此提升自己的威望。因此,在初唐和盛唐时期,道教势力十分强大,终南山也成为一座显赫的道教名山。同时,在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中,终南山的佛教文化同样繁荣,寺院林立,高僧云集。

唐朝建立后,国家政局稳定,科举制度不断进步,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相对公平的仕途机会。官员们俸禄丰厚,节假日充足。终南山景色秀丽,且距离长安城不远,许多官员在此购置田产,建立别业,节假日便前往居住,享受山水之乐。

一些仕途不顺的官员,希望找到一个清净之地暂时避世,而又不愿远离尘世,终南山麓中的别业便成了他们的理想选择。唐代书法家蔡希寂在《同家兄题渭南王公别业》中描述了这种心态:“好闲知在家,退迹何必深。不出人境外,萧条江海心。轩车自来往,空名对清阴。”

唐代的知识分子在通过科举考试后,还需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获得官NXtikKFkfxrzsl8WoA4Igg==职。在等待考试结果期间,他们常会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山林寺观。唐代进士科录取人数极为有限,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两三人,每年到长安参加科考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会落榜。许多人选择留在长安继续修习,除了城内的寺院和旅舍,他们也会到终南山麓中的别业和寺院居住。唐代诗人卢纶19岁开始入京应举,却连年落第,他在《落第后归终南别业》中表达了自己的落寞心情:“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为何隐居于终南山

对于那些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知识分子,落第并不意味着此生与仕途无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有隐逸的传统,许多有能力做官的人由于各种原因选择隐居在乡野或山林之中,成为后人传颂的隐士典范。

唐代统治者在科举取士的同时,也鼓励官员举荐隐士,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入朝为官。在这种风气下,一些知识分子便选择到终南山隐居,打算以退为进,以隐求仕。隐居生活不仅能让他们获得清高的美名,还有机会结交长安的达官贵人,获得朝廷的征召。唐代诗人喻凫在《赠张濆处士》中写道:“道高天子闻,名重四方招。”

卢藏用便是以隐求仕的代表人物。他出身名门,文辞才学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考中进士后,因不得意,便与兄长一同隐居于终南山,最终被朝廷征召。然而,卢藏用的做法也遭到了一些非议。他的道士朋友司马承祯曾被征召到长安,却坚决不肯做官,重回山中。在与朋友告别时,卢藏用指着终南山说:“这座山大有好处。”司马承祯则答道:“我看这只是一条当官的捷径罢了。”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成语“终南捷径”,用以比喻求官或求名利的便捷途径。

“诗仙”李白也曾在终南山居住过一段时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希望通过拜见宰相张说来实现入仕的目的。他结识了张说的儿子张垍,一度被安排在终南山玉真公主的别馆暂居,等待召见。然而,李白最终未能等到召见,只得悻悻而归。

王维的一生与终南山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三次隐居于此。十几岁时,王维就从家乡来到终南山,希望以隐求仕。走上仕途后,因母亲去世,按照制度,王维需要回家服丧,他选择再次隐居终南山。晚年,王维辞去官职,回到终南山生活,直至去世。在终南山东北麓的蓝田辋川,王维买下了诗人宋之问的旧宅。隐居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绘终南山景色的诗作,除了《终南别业》,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终南山》。

此外,王维还常常与一同隐居的朋友裴迪泛舟作诗,以辋川山谷中的20处景致为题作诗,后结为《辋川集》。《辋川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是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绘画技艺同样精湛,他曾在寺院的墙壁上画了一幅《辋川图》,将这20处景致绘入其中。

终南山的隐逸标签

终南山不仅在唐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到了宋代,依然有人选择在此隐居。例如,北宋著名山水画大师范宽的传世之作《溪山行旅图》便是其隐居期间基于终南山的景色创作而成。

然而,自宋代起,随着中国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失去了国都的地位,终南山也不再是知识分子隐居的首选。据宋代文献记载,当时有名的隐士多选择福建、四川、河南和浙江等地隐居,其中以福建的武夷山和四川的青城山最为热门,而选择终南山隐居的人数相对较少。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文化和经济中心转向江南,已鲜有人愿意跋山涉水前往终南山隐居。

尽管如此,提起终南山,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它所代表的隐逸文化。唐代诗人创作的关于终南山的诗作流传甚广,唐代以后也不断涌现类似的文艺作品,终南山与隐士之间的联系被不断强化。

然而,“想象的终南山”与“现实的终南山”分离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1989年,美国学者比尔·波特来到终南山,他惊讶地发现,依然有修行者生活在这里。虽然这些修行者主要是道士和僧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但随着波特以探访隐士为主题的著作《空谷幽兰》在欧美成为畅销书,终南隐士的故事也传遍海外。

进入21世纪后,许多人慕名前往终南山,希望在那里找到心灵的归宿。一份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终南山上的修行者和隐居者已超过5万人。在盛唐湮灭1000多年后,新世纪的终南山再次成为现实中的隐居圣地。

(摘自2024年第14期《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