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视角下的感恩教育

2024-10-24 00:00林惠敏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途径也逐渐多样化,除了可以在特殊学校集中进行康复训练外,也可以到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走向集体、回归主流的机会。在我国,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但对于处在融合教育刚起步摸索阶段的地区,要为特殊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担负着首要角色和重任。

在各类特殊儿童中,智力障碍儿童是随班就读中常见的特殊需求学生之一。这类儿童早期进入普通班级融合时,会因为其身心比普通学生发展晚、慢、差,显得与普通学生格格不入。本文基于随班就读智障儿童融入集体的实践与思考,探究融合教育视角下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智障儿童能早日与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一、智障儿童人际交往的表现

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显著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并伴有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由于智障儿童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受限,使得他们大多无法发展出与年龄相符的人际交往行为,无法正确感知并获得正确的行为方式,这就阻碍了他们与家人、同伴的正常交往。

1.交往主动性差

在学习和生活中,智障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较低,他们不善于管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意愿,因此常常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督促下才能完成某件事,对于家长、老师或同伴发出的交往邀请,有些儿童甚至难以做出恰当的回应,无法主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师生及同伴关

系。

2.交往时方式不当

智障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对外部环境的某种影响通常会不自觉地以冲动的行为来回应,他们即使愿意和别人玩,也可能会表现出一些过激的交往行为和挑衅行为。如,通过触碰别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扯别人的头发或拉别人的衣服来表示友好;用很大的声音或用力跺脚等来引起别人的关注。

3.交往的盲目性

智障儿童经常会被身边的人所驱使,这主要缘于智障儿童个性易受暗示,缺乏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唆使,进而做出某些不恰当的行为。

以上人际交往的表现是由智障儿童身心缺陷引起的。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为这些学生创设一个友善、包容的班级环境,那么这将对智障儿童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但如果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干预,在随班就读的集体中,智障儿童的这些行为便可能会引发同伴的反感,不仅会让智障儿童受挫感加强,产生更加焦虑的情绪,还可能导致他们陷入恶性循环,无法在融合班级中收获友谊,无法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也无法掌握融入集体的技能。

二、融合教育班级中德育存在问题

融合教育,意味着不拒绝、不排斥,完全地接纳,提倡在普通学校教育环境下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的需要。融合教育班级中的普通生与特殊生应该是共生共存的,他们在一起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互相促进,这样才能达到融合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们对融合教育组织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实际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融合班级中的德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德育对象往往更倾向于普通学生。普通教师大多认为在智障学生身上开展德育收效甚微,加之对德育成果没有具体的检验标准,教师容易忽略融合班级中极少数的智障儿童。其次,德育内容更偏向于道德说教,使智障儿童难以理解和接受。普通教师缺乏特教专业方法,且智障儿童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普通教师对智障儿童了解不足,在选择德育内容时没能专门考虑特殊学生的需求。最后,家校联动工作不到位。特殊儿童家庭中,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其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家长对其长期忽视、不管不问,容易让孩子在缺乏关注中变得自卑或冷漠。教师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只是单靠学校的努力,德育效果将事倍功半。

因此,在这个融合的集体中,融合教育的组织者需要做好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这些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人际交往中,人们讲究 “以礼相待”,感恩就是“礼”的表现方式,可以说,感恩是一种良好的人格品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建立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和心育的切入点,探究合适的教育策略。

三、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人际交往关系的改善有重要作用。感恩教育的开展,需要融合教育的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心理、情感及人文教育。在融合教育班级中实施感恩教育,普通生和特殊生都能受益,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家校联动,树立榜样

家长应明确,孩子要融入集体,首先要有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本身懂得感恩,以身作则,常常在家中对长辈表示感恩,那么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主动回报长辈们的爱。同时,教师需要营造的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融合班集体,这个班级不像家庭环境一样关系简单。教师要能带动班里的普通学生,一起参与感恩教育。例如:智障儿童帮忙发作业本时,教师应该主动说:“谢谢你的帮助,你都可以成为我的小助手了。”如果大部分同学都对智障儿童所做的小事表示感谢,那么他就会慢慢增强自信心,下次看到老师带来作业本时,他便会主动帮忙。这就能够很好地弥补智障儿童在人际交往中主动性差的不足。同时,这种不吝啬说声“谢谢”的举动,也会慢慢地不断出现在他们的行为中。

2.创设情境,点滴渗透

除了树立榜样外,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创设、营造感恩情境。例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同学之间分享玩具、教学材料等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智障儿童曾经与同学交往的不当方式再现出来,引导他们观察其他同学是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中交流的,让他们感受不同交往方式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在舒适的交往氛围中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3.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同伴间的互助能够促进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之间的交往,提升学生宽容、大度、互助、友善的整体品质。在感恩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寻找能够一对一帮助智障儿童的普通学生。在选择助学同伴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智障儿童的性格特点,选择可以相互促进的对象;也可以由学生自愿报名,这样帮助起来会更有积极性;还可以形成一个助学小组,这样互助的力量就更大。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需要做好助学计划,罗列好助学任务小清单,做好跟踪记录,以便及时调整。任务内容可以包括一起制作感恩小卡片,收集身边好人好事,为班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

融合教育班级管理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包含教师、家长、普通生、特殊生等。在融合教育班级中开展感恩教育,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若能坚持认真落实,那么就能更好地锻炼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我们不仅能关注智障儿童,使他们收获融入集体的技能,也能促进普通学生的发展,最终让每一个学生有伙伴、懂感恩、能合作,从而更好地实现融合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