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美术立体构成作业的探究

2024-10-24 00:00陈艳娇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在数字化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出现前所未有之大变革。人工智能的运用优化了学习过程,为师生构建了生动的学习场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初中美术立体构成作业设计中,笔者认为可顺应人工智能的技术背景,鼓励学生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并尝试以云展览等方式呈现作品,延伸立体构成的“美术空间”。本文以“城市线性雕塑”的作业为例作说明。

一、虚拟现实,探索立体空间

人工智能的引入为美术教学构建了极具探索性和真实感的虚拟空间,让学生的美术创作思路在这一空间得到映射发展,也让设计立体构成模型有迹可循。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笔者对当前的立体构成模型、建筑素材等资料进行更精准的搜索,为学生自主设计立体造型提供方向。

本次作业要求学生在体会线的不同韵律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线条呈现某一主题创作。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既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还需要带领学生跳出二维空间线条使用的限制,掌握三维立体空间。对此,以AI技术Illustrator为先导,借助该软件的形状工具,让学生尝试绘制不同类型的线条;运用Shaper等工具调整粗细,探索线条搭建的空间,感知不同线条在空间使用上的魅力。

二、分析图像,整合线条素材

生动的美术课堂应该打破时空的束缚,在尊重学生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的基础上,布置生动有趣的创作任务,鼓励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对此,笔者在设计作业之前,运用虚幻引擎5.1、ChatGPT等AI技术,创作虚拟空间的传送系统,将学生带到世界各国,感受不同的建筑风格,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图像、素材。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塑造能力,笔者鼓励学生利用FlyingDog等图形类AI技术,确定设计主题,尝试设计造型。有学生利用AI搜索功能,确定创作主题为“城市雕塑·晨露”,并选择了小木棍、牙签、AB滴胶、超轻黏土等为原材料,完成了以立体构成形式表现城市的线性雕塑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该学生不仅考虑到空间造型,还考虑了材料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体现设计主题,学生还创新性地使用了AB滴胶,将其制作成了“清晨的露珠”,以此展现作品的勃勃生机(如下图)。

三、艺术助手,融入社会科技

美术具有综合性,与物理学、几何学、工程学等科学知识紧密联系。笔者灵活运用这种联系,打破学科的限制,为学生开辟创作的全新思路,也让常规课堂的作业变得更丰富精彩。笔者引入艺术助手等AI技术,先通过图库工具、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各种图片,作为思维的引擎;再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建筑,深化物理学、建筑学等方面的认知,推动立体构成作业设计高效开展。

在设计立体构成时,引入艺术助手等相关软件,学生输入设计条件等关键词,明确创作的具体思路,并从现有的图库与素材中找到创作的方向。以“城市雕塑·晨露”的设计为例,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灵感的基础上,将美术与物理学科知识结合,运用了力学等知识。与二维空间的线条运用不同,线条构成的立体空间是兼具深度、长度、高度的物理空间。对于这种有形的空间,学生不仅需要考虑线条的处理,还需要考虑怎样支撑连接点,怎样支撑不同的空间线条,这都考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空间塑造能力。

四、数字档案,研习多元文化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笔者可以及时跟进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创作发展思路,鼓励学生自主分享创作成果,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对此,可以灵活运用“云测试”技术,及时给予学生在创作上的反馈;还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总结数据,形成具体的分析报告。这些报告将储存在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之中,为后续作业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如学生完成“城市雕塑·晨露”设计与制作之后,笔者将其上传到专门的AI图片转换平台,将作品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条搭建的魅力。在数字档案的支持下,笔者不仅能够了解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还能从不同角度入手,对学生的文化积累、美术创作、思维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分析,跟进学生的动态发展。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唐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