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审美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弹拨乐器的教学中,中阮作为中国传统的弦乐器,其教学路径的探索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阮专业的教学不只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文化认同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审美素养语境下高校中阮专业教学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创新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审美素养 高校教育 弹拨乐教学 中阮专业 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044-06
中阮的教学过程,既是技巧的磨炼过程,也是心灵的触动与文化的传承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精湛技艺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从而在演奏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个性风采。因此,本文将从个性化演奏的倡导、审美教育的融入以及教学实践的创新等维度出发,探索一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彰显民族特色的中阮专业教学新路径。
一、中阮发展历程研究
作为弹拨乐器中的瑰宝,中阮以其独特的音色与多样的演奏形式在独奏与伴奏中均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其音色纯正而优雅,流畅中不失朴实,既能担当主旋律的引领者,也能在和声织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中阮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初以琵琶之姿面世,历经东晋的繁荣与唐宋的起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中重获新生。在这一过程中,中阮保留了其传统韵味,更在音域、音程及声部细化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满足了现代音乐创作的多元需求。
从“汉琵琶”到“阮咸琵琶”,再到现代中阮的多样化形态(如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低音阮),中阮的演变史不仅是乐器制作技艺的精进史,更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现代中阮作品在演奏技法上追求高难度与表现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这要求制作者秉持工匠精神,不断精进工艺为演奏者提供更为精致、灵敏的乐器。同时,阮声部的细化与演奏形式的丰富,使得中阮在独奏与合奏中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当代音乐舞台上的地位。
二、审美素养语境下高校弹拨乐中阮专业教学路径
(一)理论奠基,审美并蓄
在当代艺术教育领域,中阮作为民族管弦乐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沉而富有表现力的中低音声部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层次与色彩,更承载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高校中阮专业教学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审美素养的培育与艺术创新的摇篮。在审美素养语境下,高校中阮专业教学需构建一套多元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不局限于阮乐器的构造、演奏技巧等基本技能,而需融入音乐理论、艺术史、美学原理等多学科知识。例如,在《中阮演奏艺术概论》课程中,教师要详细讲解阮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中国音乐史》中的相关章节和相关文献,使学生从历史脉络中理解中阮的文化内涵。此外,还可结合《音乐美学》课程探讨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此同时,高校中阮教学强调因材施教,采用“一对一小课+集体授课”的混合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技术难点及艺术表现力,量身定制练习曲目与训练计划。对于手指灵活性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指法练习曲《每日指序练习》,并辅以手指力量训练器进行辅助练习。而在集体授课中,教师则注重声部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合奏《春江花月夜》等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教师还可以引入古典、现代、民族、世界音乐等多元音乐元素,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的审美态度。例如,在《世界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播放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阮乐作品,如日本的“三味线”、越南的“独弦琴”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鼓励学生尝试改编或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中阮作品。
(二)多元并进,启思激趣
旋律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界限,成为连接不同文化背景与音乐风格的共通语言。在高校中阮专业教学中,对旋律的深入剖析与精准演绎是提升学生音乐理解力与表现力的关键。学者孙红杰关于旋律重要性的论述,为大家指明了方向:旋律不仅是音乐的基本构成,更是情感传达的核心。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旋律的线条、节奏、音高等多维度入手,细致分析乐曲中的旋律特点,把握其风格特征,进而在演奏中准确传达作曲家的意图与情感。
润腔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其在中阮演奏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沈洽先生对音腔的阐释,为理解润腔提供了理论基础:润腔是对旋律进行个性化装饰的过程,通过音高、力度、音色的微妙变化赋予旋律以独特的韵味与情感色彩。在中阮教学中,润腔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审美素养的培育。通过推、拉、吟、揉、带等左手润腔技巧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加细腻地表达音乐情感,使旋律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理论上阐述旋律与润腔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阮演奏中的重要性。随后,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直观感受旋律的流动与润腔的细腻变化。
例如,在《草原抒怀》的教学中,需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慢板主题的旋律特点。该段旋律以宽广的音域、悠长的气息和简洁的旋律线条,勾勒出一幅辽阔无垠的草原画卷。教师应通过播放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旋律中的宽广与自由,同时引导他们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如旋律的起伏、音程的跳进与级进等,对旋律进行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旋律背后的文化意涵,即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深厚情感与独特审美,帮助他们建立对音乐作品的整体认知。在学生对旋律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可逐步展示如何通过推、拉、吟、揉等润腔技巧来增强旋律的抒情性与歌唱性。这些技巧是对旋律的装饰,更是对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直观感受润腔技巧对旋律的影响,如推弦带来的音高变化如何增添旋律的张力,拉弦如何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吟弦与揉弦又如何赋予旋律以柔美的音色。在展示过程中,应注重技巧的细节讲解,如手指的触弦位置、力度控制、速度变化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演奏中。针对乐曲中的难点段落,教师应安排分段练习,帮助学生逐一攻克技术难关。特别需要重点指导学生练习慢板主题中的长音保持、换把技巧以及润腔技巧的结合运用。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在演奏中自然流畅地运用。
再如,在《满江红》的教学中,引子部分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复杂的技巧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可先分段练习引子部分的轮奏技巧,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轮奏的均匀性、力度变化以及速度控制。随后,引入揉弦、滑音、吟弦等润腔技巧的教学,让学生尝试将这些技巧与轮奏技巧相结合,使旋律更加生动有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技巧背后的情感表达,如揉弦如何表现内心的悲愤与激昂,滑音如何模拟战场的紧张氛围等,在掌握了引子部分的技巧后逐步引导学生过渡到全曲的演奏。此时,教师应强调全曲演奏的连贯性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多次的完整演奏练习,学生可以逐渐熟悉乐曲的整体结构与情感发展脉络,从而在演奏中做到心中有数、情感饱满。在演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演奏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通过对《草原抒怀》与《满江红》这两个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与拓展,可以看到旋律与润腔技巧在中阮演奏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旋律特点的分析入手,逐步掌握润腔技巧的运用方法,并通过分段练习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与审美素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与文化交流,以拓宽学术视野与文化底蕴,为传承与发展中阮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基于生活,体验情感
音乐是一种非语词化的情感符号,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直接触动人的心灵。中阮演奏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实践者,其核心在于通过音符与技巧的交织,传达作曲家深邃的情感世界与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正如恩斯特·卡希尔所言,音乐是直觉性的情感符号,它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艺,更要具备敏锐的情感感知与表达能力。在高校中阮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技巧的传授与理论的讲解,忽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这种“术语式”的教学虽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规范,却难以激发其内在的情感共鸣与创造力。因此,需要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从“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验、感悟并表达音乐中的情感。音乐的根源在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生活感悟的艺术化呈现。
例如,《满江红》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其背后蕴含着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历史故事与深厚的家国情怀。在中阮专业教学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乐曲的技术分析层面,而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情感价值。通过讲述岳飞的生平事迹、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为学生构建起一个丰富的历史背景框架。这一过程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与民族自豪感,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在对《满江红》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元素进行对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等主题的理解与感受。通过交流与碰撞,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满江红》所蕴含的悲壮与崇高之美,进而在演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个人成长经历中的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等情感体验,将这些生活经历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元素相结合,使演奏更加贴近人心、触动灵魂。为了避免“千人一声”的教学弊端,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在《满江红》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考察采风任务,如前往历史遗迹探访、收集民间传说等,以便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同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乐曲相关资料,如作曲家的创作手记、不同版本的演奏录音等,以全面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创作动机及情感色彩。这一自主研究的过程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充分理解作品情感与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应开始尝试对《满江红》进行个性化诠释。在演奏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触弦的力度与速度、调整滑音与颤音的运用等手法,使演奏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与其他乐器进行合作演奏,如与打击乐等民族乐器进行协奏,以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来呈现《满江红》的壮丽与深邃。
艺术美学理论中关于艺术美的范畴,为高校弹拨乐中阮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悲剧美、喜剧美、优美、壮美、崇高美等美学范畴不仅是对艺术作品情感特征的概括性描述,更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把握情感内涵的重要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将生活情感与音乐作品深度融合、鼓励自主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精湛演奏技艺与丰富情感表达能力的中阮演奏人才。
(四)名师引领,匠心传承
在中阮专业教学中,教师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与心灵导师。教师需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广泛的文化视野,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演奏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教师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演出活动,将最新的演奏理念与技巧融入教学之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与时代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中阮艺术的热爱与尊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与价值观。在“名师引领”实践中,高校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中阮演奏家、教育家进行客座讲座、大师班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风采与魅力,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此外,通过建立“师徒制”或“导师制”培养模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一位或多位优秀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从而加速其技艺成长与艺术感悟力的提升。
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匠心传承”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技艺的精细打磨与情感表达的真实呈现,通过示范演奏、逐句讲解、分段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手指技巧及音乐处理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锐感知力与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探索趣味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如采用游戏化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将枯燥的技术训练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优势,构建一套完善的在线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线上课程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反复观看与随时回顾,还能通过互动问答、在线测评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同时,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记录学习笔记、监督练习情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五)全面考核,以评促学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弹拨乐中阮专业教学承载着技艺传承的重任,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的使命。其中,“全面考核,以评促学”作为教学路径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优化。在审美素养语境下,高校弹拨乐中阮专业的考核内容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技术考核模式,实现多元化与精细化的转变。
鉴于中阮演奏对音高准确性的高度依赖,考核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音高辨别能力的培养与检测,包括定弦时的音高判断能力、演奏过程中的音准稳定性以及即兴演奏时的音高适应性等。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音阶练习、音程构唱及和弦识别等考核项目,全面评估学生的听觉敏感度与音高控制能力。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诠释能力是衡量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标尺,考核中应要求学生从乐曲标题、创作背景、音乐要素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并准确诠释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例如,在考核《异想天开》这首乐曲时,除了考查学生的演奏技巧外,还应关注他们对作曲家创作意图的把握以及对音乐要素(如音高、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等)的运用与表现能力。通过口头阐述、书面分析或演奏实践等形式,综合评估学生的音乐理解力与诠释能力。而风格是音乐作品独特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核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艺术思潮下产生的中阮作品,通过对比分析、风格模仿与创作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例如,对于具有地域风格或民族风格的作品(如《草原抒怀》《侗歌》等),要aHSqYAt/PgAG5kHWMHiYaa8OMz13fZa5jYMGekKN+SM=求学生从音色选择、节奏处理、旋律发展等方面入手,展现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对于具有时代风格的作品(如《剑器》《满江红》等),则可引导学生从作曲技法、和声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诠释,展现作品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
为了确保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与有效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技术性标准主要关注学生在演奏技巧、音高控制、节奏把握等方面的表现。这些标准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如音准误差率、节奏稳定性、技巧熟练度等。同时,为了避免过度强调技术而忽视艺术表现力的倾向,技术性标准还应结合学生的演奏情感、音色变化及整体表现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人文性标准则更加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情感投入及审美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这些标准往往难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直接衡量,而需要通过观察、感受与判断等方式进行主观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进行演奏与诠释,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与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分与人生智慧。
(六)对比分析,融合创新
个性化演奏是艺术创造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中阮专业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正如黑格尔所言,艺术作品的普遍性需要通过明晰的个性化来呈现,转化为个别感性的东西。在中阮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传统乐曲,通过个人化的理解与诠释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在教授古曲《酒狂》时,这一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色彩,是锻炼学生个性化演奏能力的绝佳素材。面对崔军淼与刘星两位大师不同风格的版本,教师可以采取一种“对比分析,融合创新”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版本研讨会”,会上学生们被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负责深入研究一个版本的《酒狂》。通过细致聆听、笔记记录与小组讨论,学生们逐渐揭示了崔军淼版本中的清雅韵味与刘星版本中狂放不羁的对比。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两位大师在节奏处理、音色控制及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崔版如何通过细腻的装饰音与滑音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而刘版则通过大幅度的音高变化与激昂的吟弦展现了一种醉酒后的自由与放纵。在掌握了不同版本的精髓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技巧的运用与创作。学生们开始尝试在演奏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如通过调整滑音的速度与力度来表现不同的心境变化,或是在吟弦时加入微妙的揉弦技巧以增强情感的细腻表达。一些学生甚至尝试将两种版本的特色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既不失清雅又略带狂放的独特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技术指导,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鼓励他们勇敢尝试,不畏失败。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展示平台,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个性化演奏音乐会”。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与其他同学及教师进行交流与学习。这种多维度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还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激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弹拨乐中阮专业教学在审美素养的语境下,正逐步迈向一个更加多元化、创新化的新纪元。通过个性化演奏的深入探索、审美教育的全面融入以及教学实践的持续创新,能够培养出技艺精湛且情感丰富的中阮演奏者,更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展望未来,中阮专业教学将继续在审美素养的引领下不断拓宽视野、深化内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谱写中阮艺术乃至整个民族音乐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余皓.审美素养语境下高校弹拨乐中阮专业教学路径探析[J].蚌埠学院学报,2023(05):125-128.
[2]华卉.高校阮组合演奏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音乐,2022(06):52-54.
[3]周桐,王清涛,毕鹏.普通高校《器乐演奏》线上课程的建设研究——以阮专业技巧课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08):113-115.
[4]谢佳彤.浅析弹拨乐器阮的滚奏技巧[J].音乐时空,2016(04):174-175.
[5]沙泾珊.民族弹拨乐跨专业演奏实践初探--以琵琶、阮、柳琴为例[J].音乐时空,2016(03):81-83.
[6]徐琳琳.阮与西方乐器合作中的实践与思考[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9年.
[7]吴雅蓉.阮对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技法的影响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12):176-177.
[8]王云飞.民族管弦乐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弹拨乐组的分析与探讨[J].音乐艺术,2021(02):126-139.
[9]王睿泽.浅析阮乐艺术的历史沿革及传承发展[J].艺术教育,2021(11):90-93.
[10]王希勤.中阮协奏曲《满江红》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探究[J].参花,2024(12):104-106.
[11]张晓东.唐宋阮咸的律、调及其声音重构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2(02):66-72.
[12]李娜.浅析阮在当代民族音乐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7):158-159.
[13]姜勇.阮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9(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