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文化生态区民俗节庆音乐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分析

2024-10-24 00:00:00张倩
艺术评鉴 2024年14期

【摘 要】锣鼓乐是鲁中文化生态区民俗节庆音乐的代表乐种之一,长期以来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本文以鲁中文化生态区锣鼓乐的发展现状为核心,利用传播学的概念和田野调查的方法,针对其存在的主体困境、传播困境、发展困境,提出从三个载体两个方向入手,对该区域锣鼓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鲁中文化生态区 民俗节庆音乐 锣鼓乐 虚拟音乐社区 趣缘群体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4-0001-06

锣鼓乐作为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乐种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对其情有独钟。它所构成的音声景观遍布乡村,承载着驱邪除灾、规范行为、信仰寄托和娱乐休闲等文化功能。锣鼓乐是山东汉族民俗节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耕时代的各种民俗活动正遭受冲击,媒体景观与科技景观的交织改变了锣鼓乐的重建与文化功能的变迁。基于此背景,探讨鲁中文化生态区(后文简称鲁中)锣鼓乐的新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人们对民俗节庆音乐进行再认识。本研究以鲁中文化生态区济南、淄博、泰安、潍坊四地为调查地,以环泰山、鲁山、蒙山、沂山区域锣鼓乐的声音生态共生圈为研究对象,利用传播学概念和音乐民族志的方法,重新审视鲁中锣鼓乐,共谋鲁中锣鼓乐发展的新方向、新契机。

一、从锣鼓乐到民俗节庆音乐的研究

20世纪初,中国民俗学界曾就汉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但对民俗节庆音乐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却未能给予更进一步的研究。1987年,黄翔鹏提出“民俗型传统音乐”的概念,它是指现存的、在一定的民间生活风俗习惯或劳动生活中得以保存的音乐,这类音乐甚至能保存千百年而不变。显然,民俗音乐与民间生活习俗、劳动生活密切相关。早期的锣鼓乐多处于偏远的乡村,以村民自娱自乐的方式存在,并受民俗时令的限制。这些地方既是政府扶持政策难以到达的地方,也是被文化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忽视的角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山东学者编写了一系列书籍,如张凤良主编的《山东民间器乐曲选》(1984年)、《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1994年)、阎水村编写的《淄博民间锣鼓》(1995年)、王希彦所著的《山东民间器乐概论》(2004年)、朱正昌编写的《齐鲁特色文化丛书》(2004年),这些书籍以十年为一跨度对山东锣鼓乐的鼓牌进行整理并总结其特点。在以上学者整理的器乐曲中,山东鼓牌总计44首,其中鲁中鼓牌34首,可见该区域是山东锣鼓乐的主体。

2000年以后,学者们将对锣鼓乐关注的视角从乐谱文本的搜集整理,转向生存现状调查以及文化内涵研究。在现状调查方面,陈同英发现淄博锣鼓乐民间艺人后继乏人,有待于政府扶持、培养典型,进而以点带面地改革创新锣鼓乐。王雪指出,博山锣鼓在传统民俗节日和商业性演出土壤中逐步发展起来,承担着现代城乡生活中娱乐宣传、强身健体、传播凝聚等功能。济南长勺鼓乐以庙会节日空间为表演场域,对村落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潍坊的青州锣鼓,除传统鼓牌外,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事物的特征,创作出诸如《一马当先》《二龙戏珠》《快马加鞭》等许多符合当下人们审美情趣的作品。从这一系列的调查中可以发现,鲁中锣鼓乐目前的传承与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商业化和娱乐化,其背后的文化成因有待深入挖掘。

在文化内涵研究方面,张振涛发表了有关锣鼓乐的系列论文,他认为在乡村通称“法器”的锣鼓组合被中国人赋予了特殊使命,是表达阳刚的“正义声响”。在民俗事项中,西方人视为“噪音”的打击乐被中国人采“响”入“乐”后,驱邪除灾的原始功能在被部分保留的同时,还衍生出维持安宁、洁净空间、支撑信念、增强信仰、延续族群、认同社区、教化民众、保持传统等实用功能。张伯瑜认为,锣鼓乐是鼓乐的延伸,铜器的音色是古代“金声”的变形,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力想象所形成的世界观,而且还隐含着“善良”“孝顺”“土地”“社群”等社会文化内涵。由此,学者们开始关注锣鼓乐的隐喻价值。

近十年来,民俗节庆仪式音乐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以杨民康、赵书峰、张应华、胡晓东等学者为代表,他们针对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节庆仪式音乐的发展与变迁展开专题研究。这些研究的特点主要包括:其一,着眼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学术理论框架对少数民族民俗节庆仪式音乐的建构与认同进行研究。第二,对民俗节庆音乐文化空间构建与文化认同的阶序性思考。第三,对民俗节庆仪式音乐的文化重建与声景变迁的探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自媒体出现以来,虚拟空间改变了传统民俗节庆音乐的生态环境,带来音乐集聚模式的技术化与集约化,以及演—观空间重构,成为学界不容忽视的关注领域。

科技的发展为民俗节庆音乐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机遇,但在鲁中锣鼓乐方面缺少相关的案例。因此,本文从现代化手段的应用角度出发,不断探求优化对策,助力鲁中锣鼓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更好开展与落实,这对锣鼓乐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二、鲁中文化生态区锣鼓乐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情况

笔者分别于2022年1月31日至2月3日前往济南市长清区进行田野考察,2月13日至15日前往泰安市进行田野考察;2023年1月25日至29日前往淄博市博山区、济南市章丘区、莱芜区等周边乡镇进行田野考察,2月4日至5日前往潍坊市昌乐及周边乡镇进行田野考察,8月15日至18日前往淄博市博山文姜庙会进行田野考察;2024年2月12日至18日前往潍坊市潍城区进行田野考察,2月23日至25日前往淄博市进行田野考察。通过口述访谈、影像记录、体验调查的方式,对鲁中文化生态区春节、元宵节、庙会中的锣鼓乐进行系统深入的资料搜集与调查研究。

整体而言,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鲁中锣鼓乐的高质量传承与发展已引起各类群体的关注,取得了不少实践成果: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基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具体要求,各地制定了相关政策条例,成立了一系列联合研究机构。如2022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非遗名城”的实施意见》;2023年,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旅局等24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2023年10月,泰安市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这些政策的出台与中心的建立,对鲁中锣鼓乐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关注新时代锣鼓乐传承人才的培养。淄博利用锣鼓艺人进社区、进校园的方式,济南则通过鼓励民间锣鼓队建设等办法,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锣鼓乐的学习中,培养年轻一代对锣鼓乐的审美感受与认同感。

三是以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为方针,在充分挖掘传统鼓牌的基础上,创作出不少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济南长清《欢庆锣鼓》,潍坊青州《十里春风》《马到成功》等。

四是社区文化馆利用抖音、快手等媒介,通过发送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对锣鼓乐和民俗活动进行宣传,以趣缘群体为核心建立虚拟音乐社区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在公开、共享基础上呈现公共诉求与公共价值,传递合作与互惠的公共精神。

一言以蔽之,鲁中锣鼓乐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困境

锣鼓是壳,艺人是魂,因此传承人尤为重要。目前,职业的锣鼓乐艺人和乐班已经少有出现,大多是以娱乐或营利为目的。艺人们一边进行本职工作,一边充当职业表演者。以往,鲁中锣鼓班社主要是由地缘、血缘关系的锣鼓艺人组成,乐手之间互相了解且熟悉。在这段时期,锣鼓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祖辈相传或拜师学艺,且活动相对集中,很少有外来人群参与其中。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持下,地方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也纷纷开设锣鼓乐的教学培训,锣鼓乐呈现进社区、进学校的普遍性样态。如淄博博山锣鼓艺人郇国昌从2023年开始先后在颜神古镇、白塔镇簸箕掌社区、八陡镇金桥村教锣鼓,以村委会会议室为学习地点,每周1~2个晚上,一次两个小时,每一批学员30余人,主要传授唱谱及基本打法,目前培训人员将近130人。长清雄狮锣鼓队则采用体验式学习进行教学,他们没有开设专门的培训,负责人金延禄每晚在抖音直播两小时。因此,来自不同乡镇、社区的学员通过抖音认识该鼓队并来到活动现场,在实践中一边打一边学。该锣鼓队是趣缘群体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锣鼓队在册成员50余人,固定人员10余人。

以社区、村镇、学校为单位的培训涉及范围广、参与人员多,但仅能掌握锣鼓乐最基本的打法,难以独当一面;雄狮锣鼓队培训的艺人少,整体水平较高,但对锣鼓乐文化的理解程度较弱。由于锣鼓乐的学习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乐手之间要经历长期的练习磨合,且经济效益不够明显。因此,能够围绕锣鼓乐的发展,从宣传与创新的角度入手,对鲁中锣鼓乐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的艺人并不多。

paUrX+HqO8jA6dRGUvbdmw==

(二)传播困境

《说文解字》言:“播,种也,一曰布也。”后引申为传布、传扬之意,如《红楼梦》第五十回“铜柱金城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传播”是信息在空间维度上的流传与扩布。通过调查,鲁中锣鼓乐的传播形式单一,对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欠缺,难以将鲁中锣鼓乐文化推广出去。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演出形式仍然以线下为主。在民俗节庆中,观看者大多是附近居民,当地文化馆虽然会对此进行拍摄记录,但是记录内容基本是作为影像资料进行内部保存,电视台偶尔也见专题介绍,但展示深度不够,难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二是传播力度开展不够。各地对锣鼓乐的传播,通常以官方的宣传报道、锣鼓艺人和爱好者发布抖音短视频为主,但这些内容以碎片化、表层化为特征,不能让更多的人全面、深入、细化地了解鲁中锣鼓乐。这一方面是其很难吸引非鲁中锣鼓乐爱好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不能引起各类主体在锣鼓乐传承方面的主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鲁中锣鼓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传播材料的角度看,乐谱是重要的传播介质之一。在鲁中锣鼓乐的发展历程中,鼓谱主要通过口语记忆法进行传承与保存。集结成册的锣鼓乐谱,专业学者多采用简谱加锣鼓经的方式记录,而民间艺人手中传谱用锣鼓经记录的方式更多。随着非遗文化保护价值的凸显与各项政策文件的要求,不少地区开始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经典锣鼓乐乐谱的保存与分享。但由于鲁中锣鼓乐各类作品数量多、体量大,整体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具有一定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中锣鼓乐文化的向好发展。

(三)发展困境

锣鼓乐具有乡土性、活态性表征,自古以来鲁中锣鼓乐便与地方信仰、宗教仪式有关。以芯子为例,淄博周村的芯子起源与碧霞元君信仰密切相关,阁子里芯子则源于祭祀关帝,济南章丘芯子最初是驱疫除魔、祈求平安的仪式。庙会、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庆典,是锣鼓乐的实际载体。庙会是一个场域空间,是一个具象形态,具有慰藉、娱乐和贸易三重功能;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则是符号化空间,在这两种空间里,锣鼓乐常常以伴奏形式来增添民俗节庆氛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节日习俗在不断消减或简化,锣鼓乐的载体变得越来越少。这既会影响到鲁中锣鼓乐文化的发展,又会对民间文化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鲁中锣鼓乐脱离不开民俗节庆活动,其隐喻价值常常被忽视。为使锣鼓乐既不脱离其载体及生态环境,又使其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必须充分挖掘其与其他各类文化之间的差异点,找准鲁中锣鼓乐的优势,开展现代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鲁中文化生态区锣鼓乐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方法

为立足鲁中锣鼓乐的文化价值,基于现有做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传承、发展两个方面入手,展示、宣传、弘扬、发展鲁中锣鼓乐文化,必须结合现代化背景,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出新举措与新建议。其中,本部分将从三个载体两个方向入手,对鲁中锣鼓乐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方法进行细化分析,主要内容为:

(一)现代化传播与发展的三个载体

一是以精准传播为载体。在传播学界,精准传播被学者更多地定义为传播对象的精准。传播对象精准是指把受众放在传播的主体地位,精准针对传播对象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传播。因此,鲁中锣鼓乐要利用针对性传播的方法,围绕对受众群体的精准分析,从个性化、针对化的角度入手,全面探索多元的传播渠道。面向老年群体,可以通过现场参与的方式唤起老年群体对乡土的记忆,对鲁中锣鼓乐的共情。面向中年群体,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影视节目等途径,提升中年群体对鲁中锣鼓乐的进一步探知欲望。QuestMobile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龙年春节,全网日均活跃用户规模达到9.08亿,其中短视频占比31.0%。这些“闲逛者”是当代社会科技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新群体,他们扎根于日常生活,也穿行于自媒体的虚拟空间,他们既是科技的主动参与者,又沉浸在虚拟音乐社区里理解和欣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极大地扩大了锣鼓乐的可及度和受众群体。面向青少年群体,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虚拟人物、原创动漫以及游戏联合等各种途径吸引青少年群体的注意。2018年腾讯开发的“尼山萨满”是一款以传承满族文化为目的音乐节奏类手游。该手游荣获美国“IndieCade创意美学奖”和IMGA(中国)“最佳音效奖”,豆瓣评分9.1分,此案例值得鲁中锣鼓乐借鉴。

二是以旗舰媒体为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各地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山东省应该构建主流鲁中锣鼓乐文化对外传播平台,为鲁中锣鼓乐文化对内、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坚实支撑。一方面,可以利用官方电视台,打造一档以宣传鲁中锣鼓乐文化为主要目的专栏节目,围绕鲁中锣鼓乐文化历史沿革、音乐特色、经典乐曲、现代作品等相关内容,融动画、科普、动漫、网络语等一体化,让不同受众可以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鲁中锣鼓乐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等政策机遇,依托数字化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全媒体手段(包括电视、报纸、公众号、网站等),从对外传播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鲁中锣鼓乐文化的跨界传播、跨国传播。

三是以先进技术为载体。在科技飞跃发展的背景下,要想提升鲁中锣鼓乐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还必须加快技术的研发与利用,充分借助AI主播、元宇宙、自媒体等多种手段,坚持科技赋能,利用VR讲解、360°全方位展示、虚拟现实体验等技术,让无法亲身前往鲁中文化生态区的人在线感受鲁中锣鼓乐的文化韵味。同时,依托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举办“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联合抖音、快手、腾讯视频、哔哩哔哩、微博、百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集中展示鲁中锣鼓乐,以此多措并举探索鲁中锣鼓乐的传播方法。

(二)现代化传播与发展的两个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鲁中锣鼓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既面临着巨大挑战,又有着一定的机遇。其中,围绕新技术发展相关方面,可从现代化传播与发展两个方向入手,基于如下模式进行现有做法的改革和优化:

1.现代化传播

一是要关注鲁中锣鼓乐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鲁中锣鼓乐传播与发展工作离不开人才支撑,这种人才不应局限于单一的锣鼓乐手或文化传播人才,而应该是更具复合能力、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不能仅仅依赖非遗传承人进行锣鼓乐传播,而应该从鲁中锣鼓乐的“精通乐手”培养及现代化传承两个方面出发,通过系统培养与系统引导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既懂鲁中锣鼓乐文化,又懂国际市场规则、不同文化习俗、多种宣传手段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以此为鲁中锣鼓乐文化传播的更好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二是做好鲁中锣鼓乐联合宣传工作。鲁中锣鼓乐以清锣鼓为代表,济南、泰山、潍坊、淄博等地历史上均是商业重地,汉族民居生活及节日民俗兼具许多共性,甚至鼓牌诸如《九龙翻身》《急急风》在各地都有遗存。各地政府可以搭乘“国家公园建设”顺风车,打破地域保护壁垒,联合宣传推广,营造鲁中文化生态区一体化环境。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建立鲁中文化生态区民俗活动信息检索程序、线上锣鼓乐文化资料馆等,为大众了解、学习鲁中锣鼓乐提供渠道。此外,还可通过多行业与鲁中锣鼓乐的联合,利用“文化+产业创新研讨会”“文化+产业创意组织联盟”等模式,鼓励各行业人员能够在充分了解鲁中锣鼓乐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其传播工作。

三是要搭建多主体联合的传播范式。从多主体合作的角度出发,对鲁中锣鼓乐的现代化传播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一是政府部门。政府要通过非遗文化遗产展、官方电视节目、公益培训等多种途径构建鲁中锣鼓乐形象,为其他主体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与助力。二是媒体机构。媒体机构要立足鲁中锣鼓乐文化特色,借助融媒体技术,助力鲁中锣鼓乐文化能搭上“发展便车”,实现文化的高质量传播。三是传承人及鲁中锣鼓乐研究人员。要充分调动和利用这部分宝贵的人力资源,鼓励他们进行鲁中锣鼓乐的更深层次研究与专业化展现。四是趣缘群体。爱好者们需要针对鲁中锣鼓乐进行个体认识、体验、看法、感受等的综合展示,要从更多元、更真实的角度去展示鲁中锣鼓乐文化,扩大鲁中锣鼓乐文化元素的影响范围。

2.现代化发展

一是要因时谋变。文化创新要与时俱进,鲁中锣鼓乐应围绕时代发展情况进行工作动态优化与改进。具体而言,可通过课题研究、文化研讨等多样化模式来实现。一方面,围绕集体共商,利用线上论坛、线下面访交流等形式,在充分了解不同群体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鲁中锣鼓乐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另一方面,组织各类鲁中锣鼓乐文化发展工作项目,包括数字化文创研究及实践工作项目、融合化文化研究等,以此为鲁中锣鼓乐文化发展工作指明时代创新方向和方法。

二是要因人而异。鉴于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兴趣指向,应采用“鲁中锣鼓乐+”的方法,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如借助元宇宙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鲁中文化特色,围绕鲁中锣鼓乐的典型特征,进行创新性作品的设计。同时,构建沉浸式鲁中锣鼓乐文化体验模式,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方法,结合对新兴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从精准传播、定向传播、多元传播的角度出发,探讨鲁中锣鼓乐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三是要因业而策。从多业态发展的层面入手,不断拓展其影响力。一方面,可通过“文化+旅游”的方法,开发文旅新样态,通过文旅研学、文旅体验等多种文旅服务模式,将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餐饮产业等充分融合起来,打造多样多元且更具鲁中锣鼓乐文化特色的文旅服务,以此提升鲁中锣鼓乐文化的影响力。例如,长清雄狮锣鼓队与伟农庄园的合作、章丘三德范村的“乡村产品”均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可利用“文化+产品”的方法,基于对受众群体的分析,利用各行业从业人员独到的经验认识与专业见解,进行更多元的文创产品设计(包括实物类文创产品、体验型文创产品),在提升鲁中锣鼓乐文化热度的同时,为鲁中锣鼓乐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结语

锣、鼓、钹是鲁中锣鼓乐队的基本组合形式。用之于仪,则信仰皈依;用之于艺,则锣鼓喧天。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鲁中锣鼓乐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各方面均应充分认识到鲁中锣鼓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价值。同时,应基于鲁中锣鼓乐文化的发展现状,从现代化手段的应用角度出发,不断探索和优化对策,以促进鲁中锣鼓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更好开展与落实。

参考文献:

[1]陈同英.淄博地区民间锣鼓乐探讨[J].管子学刊,2013(01):87-90.

[2]王雪.现代城乡生活中的地方鼓吹乐队生存现状调查——以博山锣鼓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3年.

[3]冯巍巍.乡土艺术与村落语境的互动关系——以山东莱芜官厂村长勺鼓乐为个案[J].民俗研究,2014(03):114-116.

[4]王建滨,郭琳.青州传统锣鼓的当代传承[J].戏剧之家,2020(09):53-54.

[5]张振涛.既问苍生也问神鬼——打击乐音响的人类学解读[J].中国音乐,2019(02):22-29+44+193.

[6]张振涛.噪音:力度和深度[J].大音,2011(02):3-24.

[7]张伯瑜.中国人的锣鼓乐意识——口述材料的双重阐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01):21-30.

[8]杨民康.少数民族当代节庆仪式音乐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实践为例[J].中国乐,2020(01):9-16+43.

[9]赵书峰.传统的延续与身份的再造——瑶族“盘王节”音乐文化身份研究[J].中国音乐,2020(01):25-32.

[10]张应华.地方全球化——黔东南苗族民俗节庆音乐文化的守望与“发明”[J].中国音乐,2020(01):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