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有多爱猫?甘愿成为猫奴

2024-10-24 00:00:00清风明月逍遥客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9期

在中国陕西汉中市宁强县高家河村,发现五座北宋晚期(1085-1125年)墓葬,其中四座为单室砖券墓,一座为双室砖券墓。这批墓葬形制相近,研究人员判断应为家族墓葬。该墓葬除了大量出土器物外,竟还发掘出许多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猫砖雕。

砖券室墓,为中国古代墓葬的形式之一,始于西汉。而砖雕则是从东周瓦当、秦砖与汉代画像砖结合发展而来,到了北宋时形成砖雕,并成为墓室壁画的装饰品。砖雕内容反应墓主的社会地位,常见题材有墓主夫妻对坐、再现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许多生活化的场景。

古人多遵循“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因此墓葬出土的相关器物多半与墓主生前一致。而墓中多幅猫砖雕,除了显示墓主爱猫之外,也说明在北宋晚期,养猫已经成为当时宋人普遍的社会习惯。

宋朝为何普遍养猫?或许与当时鼠患严重有很大关系。

和休闲娱乐主要以上层文人爱好为主流的唐代相比,宋代的休闲生活更具有商业化、通俗化与大众化的趋势。因为佛教信仰鼎盛,让宋人热衷放生、爱护动物。北宋知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写有《放鱼》诗:捉鱼浅水中,投置最深处。当暑脱煎熬,翛然泳而去。岂无良庖者,可使供七箸。物我皆畏苦,舍之宁啖茹。足见王安石对于人以外的动物抱有爱惜与悲悯的感情。

虽然先秦时代已有猫、狸的记载,但直到汉代中国人才成功驯化野猫,唐代以后猫才开始逐渐被人饲养。北宋知名文人苏轼曾谏言:“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用猫来比喻在什么位置该做什么事,应谨守本分。可见宋人养猫的比例相当高,也指出养猫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捕鼠。

自古以来老鼠给人类带来许多生活上的困扰,除了食物被啃食以外,老鼠还会到处啃咬屋内各种物品,也是农作物危害的来源之一。而对宋代文人来说,家里遭老鼠除了有上述担忧外,更要担心珍藏的书画是否会遭受鼠害。因此,能够捕抓老鼠、守护书画的猫咪就被写进诗词中,如北宋知名文人梅尧臣为猫咪留下《祭猫》:“自有五白猫,鼠不侵我书”,以悼念曾为他捍卫书本的小猫。

南宋文人陆游也曾为鼠患所苦,兴起养猫的念头,并终于得偿所愿:“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诗中的“狸奴”,即为宋人对猫的昵称。由于猫抓老鼠的效率太高,让陆游相当满意并写诗记下: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书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鱼餮虽薄真无媿,不向花间捕蝶忙。

由于养猫的需求大增,带动起贩卖行业与市场,如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大相国寺会定期开放让民众在此买卖猫狗。南宋文人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到了南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时,各种宗教、节庆庙会上除了贩卖各种红鹦鹉、白雀、银蟹、金龟等水陆珍禽外,也会卖宠物相关的饲料与用品,甚至还卖有猫窝、鸟笼与虫笼。另外,宋代富贵人家还爱养一种样貌可爱的“狮猫”,《梦粱录》载:“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特见贵爱”。狮猫除了在临安引起饲养风潮外,甚至流行到金朝,金朝为此还多次向宋廷讨要“狮子猫儿”。

宋人养猫本是为了捕鼠,但宠爱过头的结果,反而让猫失去捕鼠的本能。

南宋诗人胡仲弓着有《睡猫》一诗: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无奈家人犹爱护,买鱼和饭养如儿。

床上的猫咪只顾呼呼大睡,对老鼠在家到处啃咬粮食完全无动于衷,虽然不会捕鼠,还是备受主人疼爱。可见在社会富足的情况下,宋人不再只为了防盗与捕鼠等实用目的饲养猫,他们更愿意为了休闲、赏玩与陪伴而成为“猫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