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融合

2024-10-24 00:00:00石娜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9期

在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的相互作用下,我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正在经历着关联性的生态转变。科技赋能重塑了音乐教育场景结构使传统的音乐教育范式发生了解构和重组,引发了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新范式的逐步转变。智慧语境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新范式是艺术与科技的互动与融合,面对“未来”,新的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范式的构建问题,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被赋予的时代新使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变革的今天,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到网络协同与数据智能的新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促使传统的社会生态系统将互联化、智能化、线上化服务的新基因融入其中,逐步形成新的社会生态系统。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当代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近百年的磨砺与积淀,呈现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范式。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浸染,传统的音乐教育生态的各个组成要素均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高校音乐教育传统生态进行反思、重塑,从而推动文化、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一、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范式亟待重构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生态组织有“师徒传授”“教、演、评、赏”“沙龙集会”“小型集体教学”四种普遍的行为模式。目前国内众多音乐院校大多在形式上采用传统“作坊生产”式教学生态,承袭了古代“师徒制”教学模式,例如声乐、器乐等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多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便于因材施教,但是模式单一,培养周期长、效率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音乐教育中,也带来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接触到全球范围内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教学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所提供的有限内容。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创造出逼真的音乐体验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然而,面对这些变革,传统高校音乐教育范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传统高校音乐教育范式在历史上培养了无数音乐家和音乐从业者,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数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局限性逐渐显现:传统的教学资源依赖于教材、乐谱等实体资源,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对丰富多样音乐素材的需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的艺术实践机会,学生缺乏足够的舞台表演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传统课堂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固定时空教学场景,学生无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自主的学习与实践;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不能及时跟上数字智能时代对音乐人才的新要求;传统音乐教育往往局限于音乐领域内部,较少与其他学科如科技、艺术和人文等领域进行融合。限制了音乐教育的创新性和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音乐艺术专才的主要途径,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智化技术的加持下亟待开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二、数字技术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与数智化技术的融合

(一)开发建立海量的数字化音乐教学资源库

传统音乐教育的资源主要依赖于纸质教材,这些教材往往内容固定,大多呈现纸质性、静态性、单向性的特征。实体的乐谱、书籍等往往只能在特定的地点被使用,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快速传播,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其次,传统资源的更新较为缓慢。一旦印刷出版,想要更新内容就较为困难,无法及时跟上音乐发展的潮流和新的教学需求。静态的文字和乐谱呈现,对于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生动性,难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在数智化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各种音乐资源,如乐谱、音乐作品、教学视频、音频讲解等进行整合和存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框架引入数据分析,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各类优质音乐资源构建成综合性的数据管理平台,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其能够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或者是相同作品的不同版本、不同画质,甚至具体到某一团体演奏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采集、管理、应用和服务。数字化资源库还能实现快速更新,一旦有新的音乐知识、教学方法或优秀作品出现,可以及时添加到资源库中,使教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二)创设沉浸式多维融合的智慧教学环境

教育新形势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提倡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的“离身式学习”,强调学生身心在场的具身学习。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AR)、360度全景技术创设虚拟仿真环境等的应用可创设视、听、触联动的具身学习环境,在唱、奏、创、演等多元化的交互学习体验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例如,四川音乐学院“梧桐树下”智慧教学空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音乐厅、剧场、演播厅等多样化模拟场景,使学生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音乐学习体验。此外,人工智能与音乐的结合,创造出诸多电子乐器和音乐软件。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电子键盘和智能音乐软件进行练习和创作,通过输入旋律、演奏乐器、调式等音乐元素自主创作新乐曲,并通过调整音色、和声等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在提升音乐教学灵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多维融合则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将不同类型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比如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音乐氛围中学习,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如与历史、文学、科学等学科相结合,使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和价值。同时,这种多维融合还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在线课程、虚拟教学平台等拓展学习资源和空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参与演出、创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沉浸式多维融合的音乐智慧教育环境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共同参与音乐项目、合作演奏或创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他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三)构建精准化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学的评价大多采用统一标准的考试,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个人主观经验判断,导致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同时,这种方法在评估个体学习差异、具体能力、培养空间等方面存在弊端,难以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发展路径。此外,传统评价体系大多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数字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面数据采集。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和软件,如录音设备、教学平台等,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演奏演唱情况等多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避免了传统评价中可能存在的主观偏差和片面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教学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比如,分析学生在不同音乐技能训练中的表现,找出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智能语音识别和分析系统可以对学生的演唱或演奏进行精准评估,从音准、节奏、表现力等多个维度给出详细的反馈。智能作曲辅助系统可以评价学生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基于数字智能技术的教学评价还可以实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式。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空间;同学互评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此外,数字智能技术可以将教学评价与教学资源进行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智能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训练项目,实现精准化的教学干预。同时,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推进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

构建精准化多元的高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虑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艺术表现力等综合素质,数字智能技术能够全面记录和分析这些方面的表现,为综合评价提供有力支持。

(四)增设融合数字智能与跨学科的音乐课程

目前大多数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仍主要侧重于音乐理论、音乐表现技巧等传统课程,对于音乐科技、音乐产业等现代音乐领域的课程较少涉及,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为适应数字智能时代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新需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与融合方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明确将音乐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融合的目标和方向。鼓励音乐专业的教师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教师开展合作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课程融合的切入点和教学方法,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构建跨学科课程内容,确保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可以开设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选修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其次,可以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研究和创新的平台。通过设立相关课题,使师生组成跨学科团队,运用音乐、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开发音乐治疗软件、设计具有情感交互的音乐智能设备等,在实践中提升跨学科能力。既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能够推动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产生和应用。

最后,还可以通过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引入行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跨学科融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未来:数智化音乐教育新范式的展望

在科技+智能技术的革命浪潮下,当代数智化音乐教育的新范式正逐渐显现。互联网技术犹如“巨型管道”,为师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知识“源力”;突破时空屏障的数智化音乐教育手段,使得音乐的教与学愈加开放自由;多维沉浸的教学环境、多元精准的教学评价,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更全面、更客观的支撑;跨学科的课程与实践项目,不断孕育激发师生新的音乐灵感。现代科技引领的音乐教育范式转变,根本上是教育文化的“纵横变迁”,影射了艺术教育领域“文化重心”的挪移,这将在今后很长时期主导音乐教育学科理论和教学研究发展的方向。但这种变迁,这种挪移,绝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当代语境下,基于传统与未来对话,是新时代下所有音乐工作者被赋予的新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