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知名文化节目主讲人。对于这些身份,她说:“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我是一名老师。”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当媒体记者采访时问她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时,蒙曼笑着以诗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党的二十大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蒙曼对党的事业和传统文化有着炽热的追求与热爱,她的话语如她的为人一样,既随和又充满诗意。
蒙曼的父母是家乡河北省平泉县的教师,她从小耳濡目染,把教师看作是最神圣的职业。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那时有些乡镇中学还没有英语教师,这意味着许多学生高考要比其他地方学生少一门课的分数。蒙曼父母是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高材生,于是,二人被抽调来培训乡村英语教师。“那时爸爸当班主任,妈妈负责讲课。学生都是乡镇中学年轻的代课教师。”夫妻二人自己编教材,一天讲8节课,5年轮训了5期学员。
母亲不敢请假,因为觉得“一节课也耽误不起”。牙疼的旧疾犯了,母亲就在教室里放上两只大水桶,一只装凉水,疼时含口凉水吐到另一只空桶,麻痹牙神经。但转过头,她便神采奕奕地继续讲课,回到家却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她是我一辈子追赶的教学榜样。”蒙曼说。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蒙曼兑现了初时的诺言,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当了一名人民教师。第一学期,学校给她排了3门课。年轻的蒙曼怕讲不好课,便每天备课到凌晨两三点。她对着镜子设计手势,录下声音调整语气。“我在每个教案上都会标注好,这个地方要讲一句什么学生们能懂,那个地方要说一个什么笑话大家会笑。”感觉差不多了,她便给非历史专业的室友一遍遍试讲,“看见她笑了或点头,我就知道这个环节过关了”。“放心讲吧,我都背下来了。”室友打趣她。看似举重若轻的讲解,在这样的反复思忖中日臻完善。
从讲台上到屏幕前,从几十个学生到数百名学生,再到成千上万、上百万观众……蒙曼永远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故事百转千回,观点一语中的,她早把专业精神扎根在了心里。对教学的孜孜以求,让蒙曼的公共课一课难求。每学期初,学生在教学系统上选她的课要拼“手速”。“蒙老师的课堂,容纳几百人的教室也不够用,楼梯处都坐满了人。”法学专业大二学生小张说,“大家都知道她很和气,愿意去‘蹭课’。”在她的课堂上,有推着婴儿车怀抱孩子听课的家长,也有连续5年听同一门课的退休老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蒙曼都欣然欢迎。
在教师岗位,蒙曼一干就是20余载,如今已是桃李满园。学生有了工作成绩,她开心;生活中遇到困难,她倾力相助;事业上要转行,她表示理解。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成了她无话不谈的朋友。蒙曼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课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她觉得历史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很多同学在上历史课时,就提不起精神听课。因此,蒙曼在讲课的时候,加入了许多自己的语言和见解。经过她的讲授,好像这段历史已经活灵活现,展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所以蒙曼的历史课堂基本上都是爆满,而且她带过的学生,历史没有挂科的。
蒙曼讲课时生动有趣,同学们私下录制了一个小视频。她特殊的讲解历史方式,引起了史学专家孟宪实的注意。孟宪实当时是《百家讲坛》的一位历史学主讲人,看到蒙曼这么优秀,就把她介绍给了《百家讲坛》的编导。编导亲自来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听蒙曼讲历史课。讲课结束后,编导竟然还沉浸在蒙曼所讲的那段历史故事中。编导和多位历史学家打过交道,其中不乏一些顶尖人物。但是蒙曼讲课的方式、方法,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她不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扣人心弦,从不偏颇极端、故弄玄虚。蒙曼最大的优点就是,她可以把一段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性格诠释得活灵活现。
蒙曼以前没上过电视,在上《百家讲坛》之前,非常希望能够借鉴别人的经验,但一直没机会做到。为适应这个讲坛讲课,蒙曼专心琢磨语言技巧和细节,她认为讲坛的浅出和大学的深入并不矛盾,只要能适合观众的口味,提升观众的认知境界就是成功。
在课堂上,她讲毛泽东主席的诗,会从伟人心中的中国“大十字构造”去讲:“‘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长江九派,是中国的一横,京汉铁路,是中国的一纵。面对这自然与人文的中国,他抒发了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她讲纳兰性德的词,则从民族融合的视角去看。蒙曼的讲解总是角度新颖又立意高远,看似枯燥的史实在她的课堂上熠熠生辉。蒙曼说,没有天生就会讲课的老师。“我有个诀窍,在上讲台前争取给不同的人讲3遍,不断完善内容。” 蒙曼说:给学生讲课一定要让他们喜欢,如果让孩子一听到你讲历史,就对历史产生了厌倦感,那你的教学效果在哪呢?即使是没有在《百家讲坛》讲课的时候,我也是希望在不枯燥和有收获两者之间找平衡。
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蒙曼很快为公众熟知。除了在《百家讲坛》讲课,她又先后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做点评嘉宾,每次都不遗余力地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北京奥运会期间,蒙曼受邀在“祥云小屋”讲授中国故事,受到奥组委和文化部嘉奖;北京冬奥会筹备期间,她担任制服装备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并在《冬奥公益大讲堂》讲解中国古代冰雪文化;她还担任家庭阅读推广大使,出版有《寸草春晖》和《哲妇——蒙曼女性诗词课》,为女性文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这些社会工作对我来讲永远不是分外事,而是必须尽心尽力的分内事,因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事业就是我自己的事业。”说到这些,蒙曼的语气平和如初。
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隋唐五代史以及中国古代女性史的研究学者,近年来她将更多精力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在她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人相互识别的文化密码,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蒙曼希望把历史讲得更生动有趣,让更多的普通人爱上历史。蒙曼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不到11岁的时候,就开始看《红楼梦》,而且是倒着看起的。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一套是四本,她是从第四本开始看起的。因为家里怕小孩看太多课外书耽误学习,就把课外书锁起来了,她只能偷着看。既然是偷偷摸摸拿,就不是自己能挑选的了,所以就从能拿到的第四本开始读起了,倒着看仍然是津津有味。这也是给她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可能也是她读得最多的一本书。
蒙曼还非常喜欢看《安徒生童话》,也是从很小就开始看,一直到现在依然喜欢。安徒生童话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人性的善良。现在大家看到蒙曼教授在舞台上对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对诗歌的解读很到位,是一位真正读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拥有着无限的光芒,成为大家仰慕的对象。从蒙曼教授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这位才女的成长之路,并不是很顺利,今天取得的成就,都是她厚积薄发的结果。蒙曼将读书当作是自己的最爱,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自身的热爱,最终选择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学专业,并且最终又到北京大学读博士。大学里面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借用图书馆的资源,实现自己读更多书的梦想。蒙曼还经常投稿,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还有自己所写的诗发到期刊,所以当时在北大校园里面,她是一位有名的才女。拿到博士学位以后,蒙曼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央民族大学任教,继续加强对中国古代诗词以及文化的研究,发表的著作已经有数十部,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她的笔下和口中不断传播和光大。蒙曼也以其深厚的功底,低调内敛的性格,极高的文学修养,成为人们追崇的传统文化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