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乡村全面振兴中面临的新任务作出部署。做好今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必须找准以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着力点,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千万工程”是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历经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浙江省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成熟、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等,这些都为今天其他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启示启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理念、思维和方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乡村全面振兴各领域、诸环节。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是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面对外部压力、内部困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稳中求进、行稳致远。因此,越是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越不能漠视粮食安全问题,越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既向高标准农田要粮食,也向农业科技进步要粮食。要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把粮食安全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做到倾力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厉行节约粮食。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后顾无忧,不因粮食安全问题而迟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步伐。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体形势是好的,没有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脱贫地区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返贫致贫风险始终客观存在,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政策措施,目的在于推动脱贫群众日子过得更好。只有持续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可喜成就、有实质性进展。
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首先,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前期努力和奋斗,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农民富裕富足的同时,也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但也得看到,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难以持续。因此,必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再提升,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终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立足乡村实情、乡土国情,要求把“土特产”文章做好,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早日把传统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其次,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才能让农民群众就地就近过上与城镇居民大致相当的现代化生活。要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从各地实际和农民群众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今年一号文件就加强乡村规划引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部署,是坚持问题思维与目标导向的生动体现、鲜明呈现。第三,治理有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只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才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乡村社会安定有序、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今年一号文件重点围绕“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方面进行部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在广袤乡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广大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为支撑。一方面,要注重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单纯的要素投入已经难以为继。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进而为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要坚持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通过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有效措施,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农业增收与农民致富的相得益彰。要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把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落到实处,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也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农民收入总体上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但支撑农民增收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两大动力”同步减弱,农民持续增收面临不少挑战。因此,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着力于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拓展转移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深感未来有希望、日子有盼头,从而推动农村市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以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今年一号文件作出部署,提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抓乡村振兴能力;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等要求。同时,事在人为、事靠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以人才振兴为基础,着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要推动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等政策措施走深走实,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