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奋力续写新篇

2024-10-23 00:00:00平津战役纪念馆
中华魂 2024年6期

平津战役纪念馆主展馆

平津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淮海战役的胜利确立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为新中国定都北平举行了奠基礼。平津战役以其辉煌战绩永载中外军事史册。

一、定都之战,迎来黎明曙光

1948年11月初,随着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战场全境解放,淮海战役顺利进行,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为了实现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就地歼灭,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指挥下,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百万余人,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发起战略性决战。历时64天,经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共歼灭、俘虏、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打开波澜壮阔的战斗画卷,铺陈出一幕幕气势恢弘的激战场面:有我华北军区战士不畏严寒以血肉之躯三次徒涉大洋河;有16岁牺牲烈士钟银根在被炮弹炸断双腿的情况下四次将红旗树立的英雄壮举;还有在兵力条件悬殊的情况下与敌军贴身肉搏,坚守阵地12小时的浴血奋战;还有众多如支前模范戎冠秀老人那样的军民鱼水情深、人民群众全力支前的感人事迹。平津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决战军事思想的胜利,是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东北、华北地区人民群众鼎力支援,中共平津地下党组织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其他战场人民解放军密切协同的结果。

英烈业绩厅

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等重要战役的胜利,确立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为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北平创造了条件。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至北平,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二、铭记历史,铸起巍巍丰碑

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在天津修建平津战役纪念馆,并责成北京军区牵头,会同北京市、天津市共同完成建馆工作。1995年11月29日工程奠基,1997年7月23日建成开馆,馆名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

战役实施厅

平津战役纪念馆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由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四部分组成。开放式胜利广场呈半圆形,反映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欢庆胜利以及军民共庆解放的弧形花岗岩浮雕分列前广场两侧,两根高12米的圆柱构成胜利门,柱顶分别伫立着高4.7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战士鸣枪欢庆胜利的塑像。胜利广场中心64米高的纪念碑直插云霄,象征着平津战役历时64天;长城造型的基座上有一组巨型钢环,象征着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广场东西两侧有宽20米、高11米的《并肩作战》、《人民支前》大型群雕以及火炮、坦克、装甲车等兵器布列。

主展馆为高22米的三层建筑,基本陈列内容共分为:序厅、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英烈业绩、伟大胜利六个部分,通过1087件(套)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沙盘、图表、景观、雕塑、画作等辅助展品,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过程。多维演示馆是亚洲第一大球体建筑,高43米,直径50米,运用声、光、电高科技与多元化视听艺术手段,把全景式银幕环球电影与背景画和微缩景观结合起来,气势恢宏地演示平津战役多维空间历史画卷。军威园位于馆西侧胜利花园内,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总体呈长方形。园内陈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捐赠的大型兵器展品16件。

平津战役纪念馆现有藏品1.1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25件(套),二级40件(套),三级274件(套)。藏品以革命文物为主体,涉及平津战役期间的武器装备、名人遗物、文献手稿、书刊传单、资料书籍、历史照片等20大类,具有极高的展示和研究价值。

战役决策厅

作为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初心使命的生动课堂、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场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2600多万人次,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纪念馆参观视察。

平津战役纪念馆开馆以来,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和天津市首批红色资源名录等60多项荣誉称号。

三、牢记嘱托,用好阵地资源

序厅内中共中央五大书记铸铜塑像

2024年2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进行考察,前后历时85分钟。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到访,正值平津战役胜利75周年之际。他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地观看每一幅照片和每一件文物,期间还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相关细节。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军史非常熟悉,在谈到平津战役中主要战斗的背景和过程时,脉络清晰,娓娓道来;在提到双方战略得失及指挥员的特点时,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在看到天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作战方针,仅仅历经29个小时的激战,就会师于金汤桥,将国民党守军原本以为固若金汤的防守打得溃败如山倒,习近平总书记赞叹:“军队打的就是士气!”

兵戈火力之战,也是民心向背之争。1949年毛泽东同志回答“用的是什么妙计”时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良久,说:“民心最重要。”

展馆内,看到炕桌、锅碗、木榔头、纺车、米袋子……万千乡亲“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场景,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战争胜利确实靠后勤,靠老百姓。”那一刻,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强烈而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那些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牺牲的普通民众一直在他的心中。

人民支前厅《支前忙》

在展馆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初心如磐,念兹在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次看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三大战役纪念馆我都看了。三大战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以经典之作载入史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先后到过多个红色场馆,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对这些历史都很早就了解,但还要学而时习之,反复琢磨、吸取营养,从中去提炼、去升华我们的领悟。”“作为红色场馆的管理者,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场馆看护好,而是要深入挖掘革命精神,把红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并宣传好”。

四、赓续红色基因,续写时代篇章

胜利广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总书记此次考察为契机,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充分利用各项红色载体,深挖红色资源,广泛宣传革命事迹,开展“六进”巡展等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广大党员、团员、少先队员从红色历史中汲取丰厚滋养和强大精神力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一是加强史料整理,继续策划推出主题鲜明的展览。在2022年和2023年推出10多个展览,《红色医药文化遗存展》成为天津唯一入选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沽上烽火——党领导人民武装在天津的战斗历程(1927-1949)》专题展览,完整展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天津军事武装斗争历史,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共和国“战神”——人民炮兵光辉历程展》是全国革命类纪念馆中首次以炮兵单一兵种作为主题的军事类展览。开馆以来,平津战役纪念馆新征集到武器装备、文献手稿、奖章纪念章等文物1822件(套),从中甄选精品文物339件(套),策划推出了《征藏传承——平津战役纪念馆新征藏品展》,这是迄今展出文物数量最多的临时展览。

胜利广场

二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将红色故事讲细、讲实、讲活。延展文物、人物、战史背后的故事,对军事将领、革命人物、支前模范的事迹,革命文物蕴藏的深刻内涵,亲历者的口述史等进一步整理并融入到讲解当中。利用天津解放日、平津战役胜利日、清明节、全国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在公众号开设“文物故事中的平津战役历史”专栏。以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为主线,精选珍贵革命文物,共刊登文物故事64篇。举办了“革命文物故事大家讲”线上视频展播活动。邀请6位青少年学生讲述馆藏革命文物的故事,用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感受英雄的精神,传播他们的事迹。

三是融合思政教育,打造红色课堂。在坚守主阵地的基础上,努力开创“馆内外融通,线上下覆盖,全时段服务”新平台,积极与国防大学、武警指挥学院、天津大学、天津市委党校等300多家单位结成共建关系,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与中国人民大学、香山革命纪念馆、南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柏坡纪念馆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创新了纪念馆、博物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打造了“六进”、“研学”、“科普”、“文创”、“思政”新品牌,走出了一条“共建、共育、共享、共赢”的新路子。

今年,我们邀请天津博物馆、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京津冀的1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大学院校加入大思政联盟,并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组织召开“京津冀大思政课联盟大会”,把此项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扩大影响。借助革命3D文物网站、视频、图片继续深入开展“革命文物进校园”活动。今年,我们走进了10个区,50多所大中小学校,受众学生3万余名。先后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黄埔军校同学会等20多家单位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为2万多名共建单位党员、学员提供参观服务。平津战役纪念馆“青春火炬”思政课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我们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拓展和深化,树立品牌,打造招牌。

四是推出“六进”巡展活动,将精品展览送到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军营、乡村、学校,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种题材的展览,其形式新颖、展出灵活、讲解便捷的特点,受到观众广泛欢迎。近三年来,我们先后将20多个精品展览送到全市18个区县的200多个机关、学校、军营、街道、社区、村镇,累计巡展500多次,义务讲解近300场,专题宣讲、讲座100多次,受益民众100多万人次,观众满意度达到100%。

五是打造“平小津红色课堂”品牌,将红色课堂送到机舱、高铁、地铁、影院,形成多元立体宣传新模式。与天津航空联合打造了“平小津红色讲堂进机舱”主题活动,在航班上开设“空中党课”,开创了天津“六进”活动的先例,被天津电视台誉为“最高推介”;联合中尚传媒利用全市地铁电视媒体资源,发布了“平小津移动数字课堂”,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天津现有9条地铁全面发布;与南开大悦城金逸影院联合打造的“平小津红色影厅”已于1月31日正式揭牌。将以平津战役胜利75周年、建党103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为亮点,通过多方位、大密度宣传,打造观众记忆热点。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开发线上创意场景活动。上线聋哑人同步手语讲解视频;继续打造好“平小津科普课堂”品牌。

六是搭建“平津战役纪念馆革命文物数字展示平台”,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题云展览,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进”馆参观,聆听革命故事,打造永不闭馆的红色纪念馆。

我们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线上展览的方式陆续展示红船精神、八一精神、韶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方便观众观看、学习,充分发挥红色阵地作用,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为祖国母亲75岁生日献上最诚挚的祝福,为“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在津沽大地书写文化建设的时代华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凝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动能,不辱身担之职,不负应尽之责!

(执笔人: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