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全面表述,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精确提炼,也是对当前工作的明确要求,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基本特征,对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是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等从传统向现代、从落后向先进、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和演化的实践过程,是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形态进步的历史实践,是世界各国孜孜追求的发展目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内外交困中苦苦探索通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能让中国人民摆脱水深火热的苦难境地,未能找到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在黑暗和痛苦中摸索前行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就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努力探索并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中国发展的新纪元;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实践是带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引下,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实践,不仅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现代化前提准备,建立起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农村经济基础,国家的综合实力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文制度基础,而且还为现代化进程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重要经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论和新境界,培养了大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而必要的生产力基础和社会治理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是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具有本质意义的必然性联系和最关键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外在形式和特有征状,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属性、总的特征、基本规律、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最核心的外在征状,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前提。各个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由于社会制度和阶段性条件的不同,呈现出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实际国情的外在表现。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通盘考虑的客观前提。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从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是在上述特殊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口红利在现代化发展初期的有利因素,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的现代化积累。但与此同时,更需要看到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也在另一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尤其是在人口红利效应逐步减弱的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之路,如何辩证地处理人口规模巨大与资源环境有限的矛盾,是对人口大国现代化所提出的全新课题。基于巨大的人口规模特征来考虑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出路在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说到底,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创造条件让人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与发展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因为,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价值旨归,以满足人民群众普遍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特别是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目标,当前共同富裕已经到了扎实推进的新阶段。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离开精神文明的维度必然是不完整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维度,离开了物质文明的奠基,所谓现代化不过是空中楼阁,但物质文明并不能构成现代化的所有内容,精神文明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在现代化布局中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认识,既包含物质维度,也包含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用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特质。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现代化得以推进的根本。“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强调坚持人与自然互利共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不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必将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保障。基于对西方现代化暴力侵略逻辑的切身感受,中国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更坚定了捍卫和平的信心和决心。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从其起步的现实境遇,就决定了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民族情感基因。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国际关系格局和利益关系深刻变革调整、世界和平发展潮流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开放普惠发展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又不同于传统认知的现代化道路,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走出的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普遍规律,又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的内在特殊性要求,体现了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开创了现代化道路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意蕴和本质要求、全面系统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要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了重要遵循。
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重大关系。顶层设计是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立足高位,是长远寻求问题的系统解决之道。实践探索则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方法路径。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实践探索,也要汲取实践探索的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实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结合;既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全球现代化的发展态势、普遍规律和共同风险来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又要把握人民愿望做好顶层设计,对人民所思所想所盼了然于心,对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全面掌握,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既有时代性、全局性、指导性,又彰显人民性、公共性与创造性;既要充分发挥顶层设计规划长远、宏OdZKDZUn3maw22KoacyS3w==观指导的纲领性作用,又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以改革创新激发现代化活力,以创新成果巩固顶层设计,真正实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不断激发现代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重大关系。战略是决定民族命运与大国兴衰的根本性问题,策略是服务于战略的关键之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又要把战略目标同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条件、阶段性目标任务要求、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既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在未雨绸缪、前瞻谋划中,敏锐洞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又要强化策略的灵活性,做到与时俱进、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把战略变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现实行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既锚定航向、行稳致远,又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地砥砺前行。
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重大关系。守正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遵循,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在守正中擎旗稳舵、保持航向,在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确保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又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性和实践特色的现代化典范。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重大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底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中不断向前推进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在提升效率中不断做大“蛋糕”,又要科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机制,切实把“蛋糕”分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得到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要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更彰显公平的制度基础。
正确处理好活力与秩序重大关系。秩序代表着社会的有序、和谐与稳定,而活力则彰显社会创造力、创新性和多元性,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活化、优化配置,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勤劳进取、敢为争先、创新创造,促进全社会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现代化建设营造活跃有序的良好氛围。
正确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重大关系。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当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对外开放就会故步自封,没有自立自强就会随波逐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维护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独立自主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开放程度、拓展开放思路、构建大开放格局,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不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让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外溢效应更加充分显现,以对外开放繁荣自身,以自身发展惠及世界,为更加繁荣的全球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