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五金”建设成为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五金”建设中,专业是基本单元,课程是核心要素,师资是根本保障,基地是实践平台,教材是主要载体。以“目标定位—组织实施—运行机制”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五金”建设存在定位不清、组织实施乏力、运行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加快“五金”建设应从如下方面推进:明确定位、强化资源供给和优化绩效管理打造“金专业”;科学设计、加强组织实施与建设制度保障打造“金课程”;强化信念、夯实知识能力和加大激励机制打造“金教师”;科学规划、实现转型发展和优化运营管理打造“金基地”;对接标准、加大资源供给和评价体系支撑打造“金教材”。
关键词 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五金建设”;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37-08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设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从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来看,教育已成为一国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从教育规模来看,我国教育体量大但不均衡,亟须补短板锻长板;从教育体系自身构建来看,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机制性重建势在必行。从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来看,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亟须将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内嵌转化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内容,通过建设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在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上连“龙头”高等教育,下接“基点”基础教育,是教育中间的“腰”,只有腰直才能抬头挺胸站稳。“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以下简称“五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基建[2]。职业院校唯有加强“五金”建设,夯实基础,苦练内功,才能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像“铜腰”一样的中坚力量,实现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基本动因
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以技能为中心来培育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教育,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从职业性特征来看,职业教育旨在通过服务产业发展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从社会性特征来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求必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从实践性特征来看,职业教育要以高质量发展来促进教育功能实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类型教育定位、学校高质量发展等因素,为开展“五金”建设提供了驱动力。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倒逼职业教育深化“五金”建设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新的生产能力,只要不是已知传统生产力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3]。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在引发劳动力市场分工的同时,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创新、知识技能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是新质生产力通过重塑劳动力市场的分工,倒逼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育人体系、教学方式与内容、治理体系等方面发生变革;二是职业教育通过系统性变革促进劳动力再生产、知识再生产和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要素支撑[4]。因此,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度,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开展“五金”建设的外在驱动力。
(二)彰显类型教育定位需要职业教育深化“五金”建设
从类型学视角来看,任何事物的类型最先都是社会的类型,凝结着复杂的社会关系[5]。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类型特征彰显了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要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分析可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五金”建设是关键举措,即以区域产业布局对接学校专业设置打造“金专业”,以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打造“金课程”,以企业生产对接教师实践打造“金教师”,以真实工作场景对接学校实习实训打造“金基地”,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能力要求对接教材建设打造“金教材”,从而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三)学校高质量发展亟须职业教育深化“五金”建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可知,社会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类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加大生产规模等形式来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技术革新、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来实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提质培优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能力来促进教育功能的实现。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类型教育属性出发,依据行业产业发展规律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措并举将学校打造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6]。“五金”建设是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基建”,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课程、基地、教师、教材建设,均关涉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成效。可见,深化“五金”建设改革,已成为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开设的,以特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基本教育组织形式,体现了类型教育的内在价值。“金专业”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一是服务水平高。契合区域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就业创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持续发力。二是示范引领作用强。结合实践对外输出专业建设理念、典型案例、理论与模式,能为专业改革提供智慧与方案。三是教学名师云集。专职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造诣,由身怀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担任兼职教师,“双师”团队可胜任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工作。四是专业建设成果丰硕。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成绩显著,在实践中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成果转化率高且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五是社会评价好。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工作满意度等指标较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金课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从课程论视角分析,课程是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与设计[7],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金课”是高质量高水平课程的统称,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跨界性。坚持产科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任务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二是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三是规律性。课程设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内容选择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一定实用性、前沿性和挑战性,考核评价科学有效,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的自我实现过程。四是创新性。聚焦企业岗位需求,及时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下简称“四新”)引入课程之中;课程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彰显区域特色。
(三)金教师: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金教师”就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政治素养要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坚定“心中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教育站位要高。把握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秉承师德师风为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中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三是国际视野要宽。密切关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时引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四是“五术”要精湛。坚持知行合一,精于“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8]。
(四)金基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金基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定位,彰显类型特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等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多元共建,实现产教融合。吸引多元主体共建实训基地,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实现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三是资源开放共享,注重绩效。注重校际、校企、区域之间的互惠合作,实现人才、资金、设备和技术的开放共享;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绩效考核规范有效,能实现资源的自我保值增值[9]。
(五)金教材: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职业院校教材指课堂和实习实训使用的教学用书,以及与之配套的音视频资源和图册等[10],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金教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方向。贯彻党和国家意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坚持类型教育特征。教材内容紧扣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技术变革趋势和社会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和岗位(群)能力标准,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教科研机构的参与作用。三是助力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材建设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任务为载体,体现“四新”要求,反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满足不同学习方式需求。四是内容形式与时俱进。内容编排科学合理、梯度明晰,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技术规范符合国家要求,内容突出权威性、前沿性和原创性。
三、研究设计
从方法论视角来看,扎根理论是运用系统化程序,秉承建构主义本体论和相对主义认识论原则,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提炼,自下而上建构实质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适合解释有关社会现象的形成机理。本文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针对职业院校“五金”建设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具体举措等问题域开展深度访谈,采用Nvivo12.0软件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抽象出新的概念,生成“五金”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以此探寻“五金”建设现实样态。
(一)样本选取
研究遵循目的性随机抽样原则,选取具有教学管理或专业建设经验的教师代表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本次访谈的职业院校共14所,访谈对象选取了31人,包括6所“双高计划”院校的16名教师(教务处长1人、教务副处长4人、系主任3人、教学主任8人)、4所“非双高计划”院校的8名教师(教务副处长3人、系主任3人、教学主任2人)和4所中职学校的7名专业带头人。
(二)资料编码
首先,对访谈材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析出具有意义的子范畴或初始概念。其次,分别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进行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依次得出不同的主范畴,并划分主范畴与对应子范畴之间的关系,见表1~5。最后,邀请4名教师开展两轮专家征询,完成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模型构建
“五金”建设是众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非线性过程,根据词频分析结果,“定位”“规划”“资源”“实施”“评价”“机制”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可以看出,“五金”建设困境因素应该体现在建设目标定位、内外部资源支撑、保障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借鉴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目标定位、组织实施、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用以剖析“五金”建设困境的背后逻辑及形成机理。其中,“目标定位”涵盖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计定位、教师职业定位、基地规划投入、教材目标要求5个主范畴;“组织实施”涵盖资源支撑、建设效能、实施效能等10个主范畴;“运行机制”涵盖评价机制、建设制度、保障机制5个主范畴。目标定位、组织实施和运行机制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三元交互关系,影响着不同主体的建设效能,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四、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现实样态
在“目标定位—组织实施—运行机制”分析框架基础上,聚焦“五金”建设困境编码的三个维度20个指标内容,剖析“五金”建设的现实样态,以期为“五金”建设的策略选择提供基础。
(一)专业建设:存在定位不清、资源不足、效能不高和评价乏力问题
一是专业(群)建设定位不清。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不紧密,更多从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出发或简单追崇热门产业,忽略了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与自身办学条件的相关性。学校层面缺乏整体性专业(群)建设规划,专业(群)布局不合理,动态评估机制缺失,甚至出现因人开设专业或一味追求开设热门专业现象。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动力不足,人才培养面临两难困境;数字化升级改造乏力,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二是专业(群)资源支撑不足。从内部因素来看,院校普遍面临着“双师”不足、专业领军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仪器设备陈旧等困境;因组群逻辑不合理、保障制度缺失等因素制约,导致学校内部资源共建共享效能不高。从外部因素来看,主管部门制度供给不足、行业企业参与力度有限、国际交流合作成效不显著、其他院校典型经验难以复制,造成外部资源供给乏力。三是专业(群)建设效能不高。单个专业“孤立”建设模式面临着资源分割严重、管理效能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校企协同育人成效不高等问题。专业群内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跨部门合作困难,影响了群内专业发展。四是评价机制乏力。主管部门主要以量大面广专业(群)为主,按照同类专业(群)进行考核,对于量小面窄专业无法横向评价。学校内部评价缺乏专业(群)之间的横向对比,使评价结果运用困难。行业组织、合作企业、毕业生、第三方评价机构等评价主体,尚存在着合法性不足、独立性不足、专业性不足等困境,其主体价值尚未得到应有重视。
(二)课程建设:存在设计不优、效能不强、能力不足和制度缺位问题
一是设计定位不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不足,课程思政缺乏系统性。课程结构类型特征不明显,对学生学情分析不透彻,课程结构与预期目标不匹配。缺乏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支撑,“四新”融入不及时。二是实施效能不强。课程实施存在教学情境设置牵强、授课策略不足、教学反馈不及时、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探究意识不强、结果运用乏力。三是建设能力不足。教师“各自为政”的课程建设局面明显,合作开展课程建设效能不高。教师的基本理论掌握不扎实,导致课程“两性一度”特征弱化。课程呈现形式、内容选择缺乏创新性,信息化技术融入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四是建设制度缺位。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制度以及准入和退出机制,课程设置与退出随意。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难以量化。部分学校虽制定了听评课制度,但存在学生评价不全面、同行评价难落实、自我评价形同虚设等问题。
(三)师资建设:存在信念不强、能力不优、服务不足和保障乏力问题
一是职业信念不强。部分教师职业目标过于功利化,缺乏教育家精神,年轻教师“躺平”现象突出。部分教师职业荣誉感不强,师德师风和法律意识仍需加强。二是知识能力不优。部分教师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薄弱,对“四新”知识掌握不到位、实践能力欠缺;教学能力不足、参与大赛或指导学生参与大赛能力不足、科研能力不足等。专业规划能力不足、实训室建设能力不强。三是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不熟悉。社会服务意愿不强、服务能力不高,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成果转化率不高。四是保障机制乏力。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教师职业倦怠显著,参与培训、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库等动力不足。分层分类绩效考核仍需优化,重大赛科研、轻教学现象较为突出,教师团队整体建设效能不高。
(四)基地建设:存在投入不足、效能不高、师资不足和考核欠缺问题
一是规划投入不足。基地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规划设计不科学,基地功能不健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政策供给滞后,对参与企业的组合式奖励力度不够。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质性投入不多。二是运行效能不高。部分院校统筹资源能力不足,共建共享基地流于形式,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多数基地“生产性”功能不足,多学科融合不足,承担社会服务功能有限。数字化管理水平不高,数字化升级改造乏力,信息共享程度低。三是基地师资不足。基地教师面临着数量不足、企业经历欠缺、工程实践能力不足、教学内容脱离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等问题。实习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欠佳,职称晋升难度大、职业发展空间不足。校企互聘人员机制不健全,企业主管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人员待遇不高;企业兼职教师存在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的问题。四是管理考核欠缺。因政策制度不健全、产权归属和管理边界不清、成本管理烦琐等问题,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动力不足。部分院校管理理念陈旧,运行效率不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欠缺。
(五)教材建设:存在标准不齐、投入乏力、资源不足和机制缺位问题
一是标准参差不齐。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编者资质标准欠缺,出版社要求标准参差不齐,思政元素融入牵强,对意识形态要求差别较大。部分教材存在知识更新不及时、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规范对接不充分,类型特色不显著。基础类教材重复建设严重,新兴专业的核心教材数量较少,质量意识不强。二是建设投入乏力。新形态教材建设开支较大,资金投入不足。编写队伍参差不齐、投入精力有限、专家参与较少。行业企业参与较少、产教融合力度不足、校际合作难度较大。三是配套资源不足。数字资源标准不一致、建设质量不高。新形态教材数量不足,教材学习平台不健全,无法支撑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受功利目标导向、教材版权等因素影响,校企或校际共建教材难度大。四是评价机制缺位。多数院校对教材评价工作不重视,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多元评价主体缺失。动态监测机制不健全,反馈周期较长,评价结果运用难度较大。
五、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策略选择
在深入分析“五金”建设现实样态基础上,聚焦目标定位、组织实施和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策略选择,从而提升职业教育“五金”建设效能。
(一)明确定位、强化资源供给和优化绩效管理,打造职业教育“金专业”
1.科学规划布局,明确专业定位
政府层面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专业(群)设置与区域产业协调联动机制,明确本区域重点建设专业清单、改造升级专业清单和限制撤销专业清单,科学规划专业(群)布局,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群)体系。学校层面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科学设置专业,优先发展面向新型产业或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撤并淘汰陈旧专业。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加强内外联动,强化资源供给
从学校内部资源来看,应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提升“双师”教师比例。合理配置专业(群)建设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能。搭建共享平台,消除资源共享壁垒。从外部资源来看,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供给、项目和资金支持,充分授权行业组织行使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功能。推动对企业的组合式奖励政策落地见效,搭建国际交流合作桥梁。加大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扩大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
3.加强绩效管理,提升建设效能
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优势特色专业,淘汰劣势低水平专业。定期对专业(群)建设质量开展诊断,通过反馈改进来提升专业建设整体质量。深化专业(群)体制机制改革,对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同的专业组建专业群,力争以群建系(院),实现群内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管理体系的优化,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4.构建考核体系,推动多元评价
针对量大面广的专业(群),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专业(群)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同类专业(群)进行考核。针对量小面窄的特色专业(群),由行业组织或第三方专业机构牵头,面向国内同类专业进行横向比较。此外,学校内部应建立自我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分析指标数据、与毕业生和合作企业代表开展访谈等形式,推进学校专业(群)内部自我评估。
(二)科学设计、加强组织实施与建设制度保障,打造职业教育“金课程”
1.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岗课融合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依据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认知学习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为载体,开发适应结构化、模块化教学的新形态课程,及时将“四新”融入课程内容,实现企业岗位内容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2.强化课程实施,提升育人效能
基于行业技术更新迭代趋势,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体现“两性一度”特征。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加大课程内容与真实工作任务、学习环境与真实工作场景的融合。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建立健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3.加强建设能力,打造特色课程
从政策层面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为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供动力。从组织层面减少教师事务性工作,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精力参与课程建设。从技术层面加大信息化技术、课程论等内容培训力度。从经费层面加大对课程建设支持力度,使教师拥有更多自主合理支配经费的权限。从制度层面建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机制,加大在线精品课程、急需最新课程的开发力度,及时升级改造传统课程,转化岗位优质培训课程[11]。
4.完善建设制度,发挥规范作用
学校层面制定课程设置制度,明确课程准入和退出的标准与流程。优化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行为的依据。改革课程评价机制,突出教学工作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完善学生评课制度、落实同行评课制度、加强自我评价制度,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12]。
(三)强化信念、夯实知识能力和加大激励机制,打造职业教育“金教师”
1.增强职业信念,践行教育家精神
学校层面制定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多维度评价体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强化理想信念、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学术诚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打造良匠金师。
2.加大培养力度,引导分类发展
根据教师专业、技能和经验等要求,建立分层分类阶梯式发展体系。强化教育理论与政策、“四新”知识培训力度,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加强名师带动作用,强化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数字素养、教科研能力以及参与或指导学生参加大赛能力。以专业建设项目为载体,提升专业规划能力、实训室建设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3.搭建多元平台,强化服务能力
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推动教师带任务开展企业实践,从导师配备、待遇保障、跟踪评价等多维度给予支撑。探索建立校企人员互任互聘机制,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工艺优化、技术革新等方面的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4.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特点与需求,以二级院系为单位建立“教师档案袋”,明确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并保障落实。学校层面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聘期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岗位职责及目标任务,实行差异化聘期考核。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充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四)科学规划、实现转型发展和优化运营管理,打造职业教育“金基地”
1.统筹规划布局,拓宽发展渠道
学校层面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布局及功能,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各级工程项目,申请财政部门资金支持,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探索实训基地运营新模式,强化学校与市场、行业企业的共建共享力度,拓宽发展渠道。政府层面应加大统筹力度,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定期考核评估,保障实训基地均衡发展。
2.创新管理理念,实现转型发展
以生产实践一线真实情境为标准改革实训基地,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满足实践教学基础上,拓展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功能。探索由学校内部管理、引进企业或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的模式。此外,加大数字化技术赋能基地建设与管理,提升基地运行与管理效能。
3.坚持内培外引,打造双师团队
制定实习基地教师岗位职责和任职标准,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实践锻炼、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灵活使用职称评审自主权,提高实训教师授课工作量权重,分工协作分类培养,打造高素质实训管理队伍,提升基地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以直接考察形式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参与教学活动,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
4.优化运行管理,发挥建设效能
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拓展基地功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本和损耗、强化实习教师责任意识、规范学生实习行为、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使基地运营管理更加规范。稳步推行“公益性+市场化”运作模式,共建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完善实习管理系统,构建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绩效管理的监控体系,合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发挥评价与激励的正向作用。
(五)对接标准、加大资源供给和评价体系支撑,打造职业教育“金教材”
1.突出标准引领,体现类型特色
主动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以标准来规范教材建设,对编写人员的政治、业务和教风设置条件,实施编审分离制度,强化政治标准,切实把好意识形态关口。教材内容应紧密对接工作过程,及时反映岗位新需求,体现产教融合特征。推动信息技术赋能教材建设,加大新形态教材、量小面窄专业教材的开发力度。加大对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和规律探索,做到奖评一体化。
2.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多元协同
学校层面设置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切实保障教材研究立项、编写出版、精品教材奖励、教材编写团队建设等工作。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能力,帮助教师掌握教材设计与编写原理。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多元协同开展教材的编写、论证和审读环节,提升教材建设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3.强化资源支撑,实现共建共享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材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优质教材配套资源建设,实现配套资源与新技术新平台的嫁接。建设教材知识图谱,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实现精准评价服务。成立教材创新发展联盟,推动联盟成员在信息交流、教材建设、资源开发等领域合作共享。
4.健全评价体系,加大结果运用
建立教材编写选用使用跟踪评价机制,持续推进教材规划、编写、试用、修订、审核、选用、发行等全链条质量管理。建立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和随机抽查制度,多渠道获取教材使用信息,强化教材修订工作。合理运用评价结果,落实国家教材奖励制度,加大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在职称评聘中的绩效权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引领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怀进鹏.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N].学习时报,2024-03-2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江苏召开[EB/OL].(2023-07-25)[2024-05-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7/t20230725_1070774.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件(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4]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01):108-117.
[5]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1999(1):31-51.
[6]朱璋龙,赵刘.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核心要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7(6):17-23.
[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64.
[8]吴岩.锻造中国“金师”[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13-18.
[9]贾文胜.关于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3-107.
[10]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Z].教材[2019]3号,2019-12-16.
[11]关于印发《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2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Z].教职成司函[2024]5号,2024-04-12.
[12]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
The Internal Logic, Realistic Manifesta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 of the“Five Key Components”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Qin Chengxian, Ren Yongbo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five key components”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five key components”, the major is the basic unit, the curriculum is the core element, the faculty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he training base is the practical platform, and the textbooks are the main carrier. Using the“goal orientation—organizational implementation—operating mechanism”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five key components”faces practical challenges, including unclear positioning, weak organizational implementation, and a lack of operating mechanism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five key components”,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clarifying positioning, strengthening resource supply, and optimiz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 build“key majors”; scientifically designing,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implementation, and providi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to build“key curriculum”; reinforcing beliefs, consolidating knowledge and capabilities, and enhancing incentive mechanisms to build“key teachers”; scientifically planning, achieving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optimizing operational management to build“key training bases”; aligning with standards, increasing resource supply, and supporting evaluation systems to build“key textbooks”.
Key words key majors; key curriculum; key teachers; key bases; key textbooks; construction of“five key compon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Qin Chengxian, lecturer of Laiw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Laiwu 271100); Ren Yongbo, lecturer of Laiwu Technician College
作者简介
秦程现(1984- ),男,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务处副处长,教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莱芜,271100);任永波(1986- ),女,莱芜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工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2022060),主持人:孟宪超;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学徒制隐性知识显性化路径的质性研究”(2023BSJJ01),主持人:秦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