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表现出培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价值取向。然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模糊、教育资源横纵衔接局限和专业教学评价标准贫乏等问题凸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核心症结。对此,应紧扣教育类型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加强院校交流协作,完善教育资源横纵衔接渠道;建立联合管理机制,打造专业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以切实保障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顺利开展,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17-05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2022年5月,我国新修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愿景。在上述法律和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加速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中国高技能人才已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促使人才活力持续释放,为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1]。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技能型人才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滞后、市场适应性羸弱等现象长久存在,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滞缓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在此形势下,将人才培养摆在核心位置,着力培育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在类型教育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有机衔接中职、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构建多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可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2]。因此,本文立足技能型社会视域,深入剖析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困境表征,以提出相关路径选择。
一、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价值取向
(一)育人价值:培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意见》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院校通过建立“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体系,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能够培育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增添人才活力。
一方面,职业院校紧紧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理念,采用政校企合作模式,打造“中高本一体化”办学模式。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教育局秉承“专业设置邻近、办学特色相似、地理位置相邻”原则,选定市属、区属中职学校与和合作企业作为成员单位,创立东部、西部职业教育集团,不断探索、构建“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通过一体化设计“中高本”不同职业教育层次专业,建立专业贯通试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例如,上海浦东新区7所中职学校以全面推进重点发展专业群建设为重点,设立中本、中高职贯通专业36个,不断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全方位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此外,职业院校以“岗课赛证融合”为着力点,构建“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标准,量化技能考核指标,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3]。例如,浙江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精准对接职业标准,以岗课赛证融通为切入点,构建“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培育出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展价值: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4]。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是提升全民技能素养、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路向。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注重教育内部多层次衔接,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渠道,保障职业教育“递进式”发展,是构建终身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然趋向。
其一,丰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职业院校依托“职教高考”制度,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有机衔接,贯彻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制度,拓宽职业教育社会覆盖面,丰富职业技能培训途径和形式,构建“人人学习技能、终身学习技能”的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有机衔接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建立“中高本衔接”一体化专业体系,探索“3+3”“3+4”长学制贯通式人才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样化成长,扩大技术培训规模,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其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通过构建“基本素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多层次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培育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能高效整合职教资源,强化教学资源建设,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5]。例如,贵州清镇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高本一体化”办学模式,不仅畅通了“初中—中职”、“中职—普高”之间的办学壁垒,而且有效整合当地职教资源,持续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三)社会价值: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1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指出,“瞄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围绕急需紧缺领域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推动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尊重和保护技能创新成果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6]。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通过构建多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培育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外部保障。
一方面,合理衔接课程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职业院校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一体化设计不同层次专业,构建涵盖基础理论知识、德育教育、专业教育和能力教育四个维度的“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明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逻辑[7]。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胜任岗位任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创造良好外部保障。近年来,甘肃集中力量整合教育资源,搭建适应发展需求的“中高本衔接”现代职业课程体系,不断探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添砖加瓦。另一方面,科学衔接人才培养规格,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职业院校从实际生源情况出发,纵向贯通“中高本衔接”学历层次,差异化设定技能考核标准,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规格的层次性和连贯性[8]。这在极大程度上会提升学生技术操作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更充分就业,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使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成果认证、积累逐渐趋于标准化,有利于构建职业资历框架,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困境表征
(一)认知困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模糊
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以课程融通为着力点,一体化整合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可有效缓解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对接困境,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9]。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课程目标层次不明晰、技能培训定位不明确等现实问题存在。
其一,课程目标层次不明晰。就现实情况来看,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职业本科院校尚未厘清三阶段人才培养规格、能力层级的递进关系,在课程划定目标方面存有重叠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发展空间,阻滞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落地。研究数据显示,湖南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超过30%[10]。这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对接中职、高职到职业本科教育的升学过程中的专业学习,限制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实施。其二,技能培训定位不明确。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旨在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在于界定同一科学专业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技能层次区别。然而,目前各层次职业院校均开展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尚未划定技能培训层级。这就导致技能培训内容出现交叉、雷同现象,降低了技能培训效率,限制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有效连接。
(二)贯通梗阻:教育资源横纵衔接局限
当前,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已得到初步落实,但在实践办学过程中仍面临教材资源衔接不足、师资资源衔接不敷等现实桎梏,不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方面,教材资源衔接不足。由于各层次职业院校尚未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教材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整合,以至于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在不同教育阶段的专业建设方法和教学模式截然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脱轨断层,难以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注入动能。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长学制专业相应课程教材建设,促进中高职衔接教材、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衔接教材建设”。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不同层次职业院校所选用教材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尚未从根本上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上升性。另一方面,师资资源衔接不当。就纵向衔接而言,由于办学定位差异,各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层面缺乏深度沟通。就横向衔接而言,同一层次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侧重点有所差异,未能及时互相反馈教学案例,难以有效察觉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上述问题不利于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的落地实施,成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瓶颈制约[11]。
(三)机制壁垒:专业教学评价标准贫乏
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想扎实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横纵融通,就必须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教学标准和学习成果认证机制[12]。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正面临专业教学标准匮乏、质量评价机制欠缺等现实困顿。
一方面,专业教学标准匮乏。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涵盖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三个层次,要求建立独具教育类型特色专业教学标准,以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科学、可行的专业教学标准尚未形成,导致课程教学无据可循、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一,难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已经设立学校层面专业教学标准,但并未针对“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设定标准,容易导致专业教学内容脱节、断层。另一方面,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欠缺。各层次职业院校尚未系统探索、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法,以至于“中高本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所欠缺,极大程度影响人才贯通培养质量[13]。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已开展内部保障性评价,但尚未建立合理、科学的专业教学评价板块,导致“中高本”专业教学评价停滞在总结性评价和鉴定性评价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降低了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质量。
三、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路径选择
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将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视为独立核心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完善横纵教育体系衔接渠道,打造专业教学评价标准体系,锚定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风向标。
(一)定点:紧扣教育类型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
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各阶段人才培养所采取的行为策略。针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融通衔接,《意见》强调,“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要求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必须充分凸显不同职业教育层次特征,合理、科学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在坚持自身办学特色基础上,制订“层次化”课程目标,确立“递进式”技能培训定位。
一方面,制定“层次化”课程目标。各层次职业院校应依照人才培养规格和技术技能要求,分层设计不同教育层级人才课程目标,构建“层次化”目标体系,以规避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内容重复、缺位现象。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齐守泉教授基于课程结构理论,提出中高本“齿轮循环递升式”课程衔接理念,即按照“培养目标分层、能力培养递进、教学资源一体”的思路,分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于此,各层次职业院校可聚焦中高本三个教育层次、岗课赛证四个维度,筑构“三阶递进、四维融通”的课程目标体系。借此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育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技能型社会建设注入力量。另一方面,确立“递进式”技能培训定位。不同教育层次职业院校应以“科学合理、层级分明”为基准原则,明确“递进式”技能培训定位,分模块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交流活动,加快培育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基础性、实践性为根本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合格文化基础和扎实技术技能,强化学生单一技术熟练操作能力,不断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育、输送优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遵循“技术性”原则,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加强学生对复杂技术的熟练应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本科院校应着眼于生产、建设等一线领域需求,培育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连线:加强院校交流协作,完善教育资源横纵衔接渠道
关于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横纵衔接,国家层面已有布局。2022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强调“坚持系统设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为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提供方向指引和战略支撑。为此,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贯通培养,必须着眼于强化根基,加强院校交流协作,完善教育资源横纵衔接渠道,力争培育更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夯实基础。
一方面,加强“模块化”教材体系建设。首先,各层次职业院校应遵循“必需、够用”原则,整合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不同教育层次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协同编写“模块化”应用教材,为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注入鲜活资源。其次,各层次职业院校应精准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扎实推进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质量“模块化”教材研发,有效保障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资源供给。最后,各层次职业院校应着重开发立体化教材,丰富“模块化”教材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材呈现形式方面的深化应用,促使教材“动态化4033b53dcff047207a98e8fe3bdb0a0c、情景化”,筑构动态、共享的教材资源库,为开展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建设技能型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打造“纵向协同、横向融合”的师资团队。在纵向层面,各层次职业院校应组建专业教师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促进不同教育阶段教师协同交流,实时反馈和调节教育衔接问题,保障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顺利开展,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在横向层面,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充分调度师资队伍,组织开展思想动员大会,鼓励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欲望,确保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教学效果呈现更好的状态,进而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筑网:建立联合管理机制,打造专业教学评价标准体系
专业教学评价标准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需求,在落实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教学标准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值此利好政策,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在遵循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建立联合管理机制,协同打造专业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切实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质量。
其一,搭建“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各层次职业院校应以实践性为原则,坚持专业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一体化设计“中高本”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有效保障人才培养时效性。一方面,各层次职业院校应依照可操作性原则,共同制定学时、学分和课程结构比例,逐步编制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网络,为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落地实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充分明晰不同职业教育类型学制、学分政策,加快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通过增强学生学习成果的认证、转化和积累,筑构多维网状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借此打造以职业技能素质为核心的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选拔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二,筑构“动态化”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监管平台,加强专业教学动态跟踪机制建设,以实时掌握课堂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情况,开展合理化、动态化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为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夯实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各层次职业院校还可将数据驱动理念应用于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构建数据标准统一化、评价方式智能化、结果反馈透明化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除此之外,各层次职业院校还可协商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全过程、动态化地对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变更和修订等过程展开量化考察,以充分保障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专业教学的合理性,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稳步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陈小娟.产业升级视域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0(3):36-40.
[2]赵文平,高雅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供给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14):13-19.
[3]王振洪,惠朝阳,田宏忠,等.落实“三融”战略 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2):5-14.
[4]周志艳,陈新文.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机遇、挑战与变革[J].教育与职业,2022(14):21-28.
[5]刘怀兰,岑亮,刘准,等.基于岗位大数据分析的中高本专业一体化设计——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59-66.
[6]杨伟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J].教学与研究,2023(2):28-36.
[7]陈建生.“中高本”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15):75-78.
[8]徐鑫森.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的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究——以安徽省部分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2(6):118-123.
[9]谢青松,胡方霞,许玲.基于行业资历等级标准的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22(11):49-57.
[10]刘克勇,郝天聪.贯通培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区域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5-9.
[11]吴全全,王茜雯,闫智勇,等.我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表征与原因剖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34-45.
[12]林克松,杨欣怡.从无序到有序:中高本一体化课程的秩序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23(14):6-12.
[13]王春絮,张春明,邵长兰.职业教育中高本课程衔接现状研究——基于天津市2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1):86-96.
The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Higher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in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Skill-based Society: Value, Challenges and Paths
Wu Hui
Abstract Building a skill-based society is a practical necessity in response to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national strength.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skill-based society, the“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higher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i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es its value in cultivating high-end technical talents, establishing a lifelong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However, issues such as unclear positioning of talent development levels, limitation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nnection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adequate 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evaluation have emerged as core challeng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higher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training.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t is crucial to focus on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clearly define the objectives and levels of talent development, strengthen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channels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joint management mechanism. This will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secondary, higher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tegration”mode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based society.
Key words skill-based society;“secondary, higher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Author Wu Hu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ijiazhuang 060061)
作者简介
武辉(1976- ),男,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石家庄,060061)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职业教育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培养模式探索”(20210201093),主持人: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