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是热学中的重要考点,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如果同学们对“物态变化”中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那么会形成一些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下面.刘老师结合例题对“物态变化”中常见的易错点进行辨析,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易错点1 忽视零刻度位置,导致读错温度计示数
对于没有出现零刻度的温度计,同学们要学会根据数的变化趋势来判断,数往上越来越大,说明温度值在零上:数往下越来越大,说明温度值在零下,有些同学由于没有认清零刻度的位置而把温度值读错.
例1 如图1所示.甲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
错误答案:第一空填“18”.
错因分析:没有观察温度计刻度值的变化,认为零刻度在液面下方,从而将温度计的示数读成18℃.
正解与分析:甲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且数值由下往上逐渐减小,所以液面在零刻度的下方,因此,甲温度计的示数是-22℃;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数值由下往上逐渐增大,所以液面在零刻度的上方,因此,乙温度计的示数是22℃.
正确答案:-22 22
易错点2 不能正确判断温度处于熔点时物质的状态
图2为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当晶体的温度正好处于熔点时,对应图2中的BC线段,B点为固态,C点为液态,B点与C点之间为固、液共存状态.
例2 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有“神奇物质”.如图3所示.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时(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态
D.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错误答案:C
错因分析:认为物质熔化过程中的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忽视了该过程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对应的物质状态,从而错选C.
正解与分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物态变化过程的理解,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说明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55℃是“神奇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因此,“神奇物质”在55℃时可能是固态的,可能是液态的,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的.
正确答案:D
易错点3 误以为沸水上方“白气”是水蒸气
沸水上方“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人眼能看见:而水蒸气是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因此,沸水上方“白气”不是水蒸气.
例3 (2024.成都·A卷)小李同学在爸爸的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可以观察到很多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的
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
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的
D.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
错误答案:C
错因分析:认为“白气”为气态的,从而错选C.
正解与分析: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固态的.A说法正确.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B说法正确.排骨汤煮沸后冒出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C说法正确,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的表面覆盖有一层油,这层油导致水蒸发速度变慢,汤的温度下降变慢,D说法错误.
正确答案:D
即学即练:
1.(2023·扬州)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门时,冷冻室门附近会出现“白气”,此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凝华
2.(2023·泰安)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滴水成冰 B.哈气成霜
C.冰雪消融 D.浓雾消散
3.(2023·滨州)图4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以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不断冒出“白气”.这是沸腾现象
B.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D.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期“嘟嘟闯关记”参考答案
1.雪的形成始于大气中存在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低温环境中通过凝华逐渐形成雪花,同时释放热量,造成气温升高.
2.由于大气的折射,处于地平线下但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发出的部分光依然能抵达当地,同时由于大气中各种分子对太阳光的散射。使得极夜中午天会微亮一会儿.
3.环境温度不高于0℃时,固态的雪可以直接吸收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本参考答案由命题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