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24年9月29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10年1月30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永久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
命名为“王永志星”。请看——
2024年6月1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永志逝世。
2024年9月29日,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一
2010年2月24日,我作为解放军报社记者,在为参加全国“两会”采访做准备的时候,看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名单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心里为之一动,想采访他。作为闻名遐迩的大科学家,他一定很忙,可我还是想试试。
那天下班时,我拨通了王院士的电话。待我说明意图后,王永志愉快地表示:“好啊!让我准备一下吧。”
王院士的话让我感到格外亲切。他说:“请你把具体要求、设想发到我邮箱,好吗?”当晚,我把采访提纲和相关资料发到他的信箱。
第二天早上5时18分,我的手机响了一下。王院士发来短信:“对不起,因误操作,邮箱被清空了,请尽快再发一次。谢谢!”
我赶忙起床,准备再给他发邮件。还未来得及打开电脑,接到王院士第2条短信:“邮件找到了,不用再发了。”
两条短信,让我眼睛一热,心中充满感动。当即给王院士发了第2封邮件:“接到您的两条短信,让我十分激动。昨天冒昧打电话给您,没想到您5点多钟就开始工作。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您如此谦逊的品格,让后辈感到温馨愉悦。”
我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高尚的品德!”
二
2010年3月4日上午,王永志接受了我的专访。他慈祥、谦和、淡定,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一位科学大师的学识和涵养。
王永志谈话开门见山。他说:科学说到底就是创新。而创新是要承担风险的。做一个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底气。
王永志结合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经历说明:要创新,首先要有挑战传统的勇气。他说,作为科学家,你就要有面对这个强大压力的承受力,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底气。他列举一些事例说,现在某些地方一些人围着领导转,看领导的眼色行事,那不是真正对领导负责,更谈不上创新。我们搞科学研究,就要对事实负责、对科学负责。当然一个人的勇气、讲真话和坚持原则,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充分调查研究、对客观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我们哪来的底气?
其实,王永志的经历就是最生动的例证。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他为研制我国第一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并首次发射试验搭载国外用户卫星获得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王永志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第一次飞行试验。计算火箭的弹道时,发现射程不够,多数人意见是多加一点推进剂,但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喂”不进去了。紧要关头,惯于“逆向思维”的王永志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导弹可达到预定射程。
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还要往外泄?在场技术“权威”认为是天方夜谭。王永志鼓起勇气,找到时任发射场技术总指挥的钱学森,谈了自己想法。钱学森把火箭总设计师找来,叮嘱道:“这个年轻人的意见有道理,就按他说的办!”
果然,导弹泄出部分推进剂后射程增大了,连打3发,均进入目标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三
王永志出身贫寒,从小酷爱读书。7岁那年,他到距家8里外八面城镇南街小学上学。他每天穿行在乡间小道,要过一条小河,还要防止野兽袭击,但他风雨无阻,从未迟到。他善于思考问题,经常向老师请教。比如,为什么一年要有四季,为什么春播秋收?一次,数学课老师为测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出了10道考题,70位同学只有他得了满分。
1949年12月,王永志被保送入东北实验中学就读。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一次,老师讲到东北工学院院长靳树良的传奇故事。靳树良原是本钢总工程师,其炼钢技术炉火纯青。到工学院当院长后,靳树良依然痴迷本行,经常透过窗户观察炼钢炉冒烟的情形,依据冒烟的颜色判断钢铁的含碳量,知道哪个炉可以出钢了。
这样的课引人入胜,对王永志的影响是终生的。他阅读《世界科学家小传》,了解科学家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
四
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定实施以“921”为代号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是尖端科学的集成,需要众多学科的科技人员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奋斗。选择执掌帅旗的总设计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水平,而且要具备坚持原则、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
历史选择了王永志。他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领军人物。他主导作出一系列从实际出发的重要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件破天荒的伟大壮举。工程指挥部组织人员对河南、四川、辽宁、内蒙古和新疆等理论上适宜作着陆场的地方进行实地勘探,初步拟定主着陆场选在河南开封市至驻马店市一带,具体中心点待勘察后决定。
王永志与时任国防科工委领导率队进行实地勘察,发现该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米达600人。飞船降落前需要疏散群众,而初期的着陆场面积要求2160平方千米,每次飞船着陆的那天要疏散近130万人。这实在太扰民了。但选址方案已经报中央批准,如果改址,涉及一系列问题,测控通信系统的布局也要改变。
王永志说:“我们不能因为中央已经批准,就不改了。既然我们勘察发现了新的问题,就要拿出新的方案。”他主持召开航天员系统、飞船系统、火箭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联席会议,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并率队赴内蒙古进行实地勘察。最后,确定四子王旗阿木古郎牧场地区为主着陆场。
经过讨论,中央批准了这一方案。王永志说:“科学家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这是对事业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负责。”
五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入太空并绕地球14圈后准确返回着陆场。王永志高兴地说:“第一发就打了个“十环”。我对后续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2003年10月15日,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真。2001年11月,航天员第一次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体验。王永志鼓励大家:“‘神舟’飞船是航天科技宝塔上的‘王冠’,航天员就是王冠上的‘明珠’。我们数万人日夜奋战在一线,就是要把这座宝塔砌结实,让它早日托举‘明珠’飞上太空!”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当杨利伟乘坐专机返回北京时,王永志到机场迎接。见到杨利伟神采飞扬地走下飞机时,王永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11年啦!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团结协作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
2004年2月20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王永志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1月30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68448号小行星通报,将永久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责任编辑:刘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