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山书法的特点是古朴、大气、奇肆、辛辣。古朴是其书法创作的核心,表现为作品取法高古,气息醇厚,古风古意蕴藉于其间。他对传统的理解,定位在书法的传承性和古典性上,认为只有将书法写“古”,才能领略和展示书法的真谛。大气则体现在其书法字势格局的气概和张力上。他的作品大气开张,构势开阔,不斤斤计较于细微点滴之处,重在谋篇布局乃至所要表达的理想和情感,无意于文人雅士闲逸情绪的反映,其更多是对人之心灵世界、情感活动的调动和启示,使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至于奇肆,是其对传统书法的深层理解和诠释,奇为奇逸,肆为旷达。奇肆为神、为韵、为情,作品中表现出的造型生动,黑白相间,左右揖让,浓枯相遂,形成韵律般的节奏。尤其是他对干笔的大胆运用,对墨色黑白大强度反差的处理等,均让字体线条潜移默化般地得到质的飞跃和升华。
张坤山认为:书贵“生”,而忌“熟”,“生”能免俗、免油滑和轻佻。所谓“辣”,是张坤山理想中的用笔,沉着老道,老辣纷披,是线条运作达到一定层次的一种迹化。
张坤山的作品不论是宏篇巨作,还是小品短文,都既有匠心独运之妙,又合乎自然道法之趣,让人陶醉于一种高古、豪放、沉雄、博大的审美境界,是古典主义美学观的流露和反映。
张坤山以碑学为基,五体兼擅,碑帖互补,广采博取,修养全面。他的篆、隶、楷、行、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走出了一条富有个性化的创作之路。他以碑入草,草书古朴凝重、老道苍茫;以碑入篆,金文多了古风古意;以碑入隶,隶书线条更为涩辣生动;以碑入楷,楷书朴茂沉静;以碑入行,则使行书张弛有度、蕴藉深远。张坤山书法的碑学化,铸造了一种碑学体系性质的风貌,因此,他的书法有着新的丰富内涵。
张坤山的书风书路从宏观上看,一直属于探索性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渐渐而有秩序地调整着自己的风格走向。他不赞成大开大合式的跳跃性调整,而是通过临习古人成法去影响和改变旧的风格面目,以期洗刷创作上的弊端,使作品臻于完善。
张坤山创作思想活跃,成果丰硕。他在深入经典兼收并蓄的同时,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创新出新力度,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魏洁)
张坤山简介:
1952年生,山东省淄博市人,原海军政治部国家一级美术师。1990年至2021年连任第三届至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系中国书协第六届、第七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书法篆刻院研究员,荣宝斋书法院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海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国都墨韵书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