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第一琴师”华君武

2024-10-22 00:00:00王晓宁
大江南北 2024年10期

大名鼎鼎的漫画家华君武,在抗战时期,还有一个雅称——“延安第一琴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了中共中央的行政中心。这里老首长、老干部多,他们大都喜爱京剧。延安京剧的“襁褓时期”,是鲁艺实验剧团最初成立的一个京剧小组,成员有张东川、卜三、王九成、任钧等8位,其中任钧被誉为“延安的梅兰芳”,名气很大。但由于正规的演员人数太少,行当又不全,所以只能局限于最简单的拉拉唱唱。

到了1942年初,忽然传来一个好消息:八路军120师的“战斗平剧社”要来延安了,中央准备将其与鲁艺的“平剧研究团”合并。 “战斗平剧社”的成员大多有些京剧功底,其中还有一些是科班京剧演员。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战斗平剧社”自己有戏箱,“生旦净丑”的所用“行头”也较齐备。这两个团体后来合并,更名为“延安平剧研究院”。“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后,又添置了一些乐器和必需的“行头”,演员们更是激情满怀、摩拳擦掌。

排什么戏作为研究院的首演呢?大家为此绞尽脑计,甚至争论不休,最后一致决定先排演《法门寺》,因为《法门寺》是一出“生旦净末丑”行当较全的戏,可以较好地表现出研究院的阵仗和演出效果。在经过紧锣密鼓排练后,《法门寺》便在中央大礼堂隆重上演了。首演之日,台下座无虚席,中央领导也抽空来了不少。据剧中饰贾桂的演员王一达回忆:“光首演就连续演了四场,场场观众爆满,在演出中,台下叫好声不断,现场气氛相当热烈。”

之后,他们又先后上演了《空城计》 《古城会》 《打渔杀家》 《群英会》 《甘露寺》 《长坂坡》 《玉堂春》 《十三妹》等多出传统大戏。特别是他们根据抗战形势集体创作的新编京剧《逼上梁山》 《三打祝家庄》等,一经上演,便引起了轰动,不仅弘扬了京剧艺术,更是通过艺术形象激发了全民的抗战热情。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京胡琴师了。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市首届文联秘书长的辛大明,在讲到“延安平剧研究院”见闻时,推出了延安时期的“第一琴师”——华君武。华君武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奔赴延安,积极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这是大家都熟悉的。

其实,初到延安时,华君武的京胡已拉得很不错了,但还是局限于拉戏中的唱段。用京剧的行话来讲,就是还只能拉“段活”。虽说整出的《武家坡》他都能拉,但他还是不完全懂京胡与锣鼓之间的衔接与合奏规律,以致于在演出时,还需依赖鼓师的现场提示。时间长了,鼓师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与华君武事前约好,只要台上的人准备“起唱”或说到了“叫板”时,鼓师就用鼓键子去碰一下华君武,然后华君武就马上开始拉琴。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如此这般几遍配合下来后,彼此都很默契,保证了每次演出的成功。

巧的是,华君武的几位鲁艺同学也都喜欢京剧。课余时间,他们便常聚在一起吊嗓子、聊京剧。其中有位同学名叫茅于恭(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侄子),因曾在京剧琴师王少卿的门下学过戏,所以京剧基本功较深厚。在琴师王少卿的亲传下,茅于恭的操琴水平自然不俗。华君武有缘结交了茅于恭这个好友后,便抓住机遇,常常向茅于恭请教京胡的演奏技巧,加之华君武自身对文艺有很高悟性,没多久,他的京胡拉得是相当地道了,连著名作家陈荒煤在听了他的操琴后,也直夸他指法专业,拉得不错。当年延安只要一有重大的招待会,领导就会安排华君武拉琴。华君武,这位大漫画家、不折不扣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便得到了“延安第一琴师”的美誉。因此,“延安平剧研究院”对国粹艺术发扬光大的重要贡献,自然少不了华君武的功劳。

解放后,曾有多人向华老求证“第一琴师”这一趣事,华老笑答:“没错儿,有这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