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苏式伊尔15503号飞机。它曾承载机组人员穿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蘑菇云采样,立下了赫赫功绩。当年驾机穿云取样的6名空军机组人员中,有一位来自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他就是空勤机械师耿君。
1957年3月,在原南通县刘桥采购站做统计工作的耿君踊跃报名参军,入伍后被选送到空军航空技术学校机械系学习,两年后由航校分配到航空兵13师38团工作,任地面和空勤机械员。1960年前后,耿君先后参加了西藏平叛作战和对印自卫反击战,1962年初被提升为少尉空勤机械师。
1964年7月,经部队层层挑选,耿君和机长郭洪礼、副驾驶李传森、领航长季献康、通讯员王景海、剂量员高增厚等6人接受秘密任务,来到西北戈壁大漠。那一年,耿君23岁。担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务的前线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告诉他们,国家将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需要驾机穿越蘑菇云取样。他们没有犹豫半分,当场请战。耿君的任务是负责监视飞机的动力装置和操作系统及液压、防冰、环控、起落架收放等各个系统在飞行中的工作状态,遇有异常情况,协助机长及时处置。作为一名空勤机械师,耿君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本领,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沉着应对突发的险情。
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包含大量的颗粒、灰尘等沉降物,是进行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所以爆炸之后如何充分而有效取样,就成为专家组必须攻克的难题。虽然已经在地面上布置了多种取样设备,可只有穿越蘑菇云取样,才能更可靠地获取足够量的烟云样品。飞行员驾驶飞机执行原子弹爆炸后取样任务,不仅在我国是首例,在世界上也没有先例。因为国外的取样任务,使用的是无人驾驶飞机。
专家们通过严密的计算得出,当飞机上升到7000米的高度,飞行员驾机穿越蘑菇云,危险系数就会大大降低。然而,那时运输机飞行的最高高度在5000米,若是强行爬高,风险很大。在关键时刻,专家组研制出了“651”发动机,将飞机改造后,装上了取样器。
穿云取样,必须把握好时间节点,最佳时机是在原子弹爆炸后30分钟、蘑菇云形成后的5分钟进行。这样不仅不会损坏飞机,而且收集的剂量数据也是最准确的。耿君和战友们经过3个多月的认真探讨,反复试飞,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能在20分钟内驾驶飞机,爬升到7000米的高空。
1964年10月15日,耿君和战友们来到了兰州空军机场,参加了誓师大会。机长郭洪礼代表机组大声宣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只要飞机螺旋桨在转,人还有一口气,就要坚决完成任务!”也就在这一天,张爱萍将军为英雄们饯行,派专人给机组送来一包板栗。这在当时已经是难得的食物。首长的关心和期望,使大家备受鼓舞。誓师大会后,6个人不约而同地交了党费,做好了再也回不来的准备,瞒着家人奔赴罗布泊。
1964年10月16日,辽阔的戈壁滩显得比往常更加神秘,一切按照原定计划展开。取样的飞机停在爆炸点40公里外的机场,机组人员穿着防护服,趴在掩体中,等待原子弹爆炸。
14时59分40秒,主控制站的技术人员按下电钮,大西北核试验场所有人都开始紧张地读秒。3点整,沉睡了数千年的罗布泊荒漠刹那间强光闪耀,天地轰鸣,一股庞大的蘑菇状烟云,旋转升腾,直插云霄。
随着巨大的爆炸声传来,郭洪礼机长大喊一声:“上!”6名勇士如离弦之箭,迅速登上飞机。郭洪礼紧握操纵杆,机组人员密切配合,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用20分钟时间爬升到了7000米高空。耿君向前望去,火球正在翻滚着缓缓地升上高空,不断地向外膨胀并变换颜色,形成拔地而起的蘑菇云。耿君在确定各种仪表运行正常后,向地面报告:“飞机工作状态正常!”地面随即传来指令:“可以穿云!”
飞机进入蘑菇云,烟雾弥漫,周围的一切都模糊了,能见度非常低,机身被强烈翻滚的气流冲击得剧烈颠簸,像是脱缰的野马,机舱内充满了硝烟味。耿君不顾身体感受到的巨浪般的撞击和颠簸,和战友们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飞机上的各种仪表,努力保持着飞机的航向。飞机穿越蘑菇云只需5秒钟,就在飞机穿出云层,又见蓝天白云,大家以为可以顺利返航的时候,剂量员高增厚大声说道:“仪器上的红灯未亮,收集剂量不够!”
机长郭洪礼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掉转机头,又一次飞进了蘑菇云,继续采集样本。两秒之后,监测仪器上的红灯就亮了。机组人员高兴极了,一直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来。征得指挥部同意,飞机按照原定计划返航。
16 时26 分,飞机徐徐降落在吐鲁番机场,迎候在机场的首长和同志们热烈鼓掌,向胜利归来的勇士们致敬。几名防化人员疾步上前,把样品送上另一架运输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北京,交由研究院化验分析。不久,从北京传来好消息:所有数据都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爆炸。
核试爆成功后,基地举办了表彰大会,机组荣立集体一等功,耿君和战友们都获得了一等功奖章和证书。表彰大会他们都没有参加,因为全体机组人员被送往位于马兰基地的医院,住院疗养一个多月。由于受到辐射,住院十多天后,6位勇士的头发都掉光了。住院观察期间,耿君撰写了题为《航空发动机在原子烟云的现象及一般反映》的研究文章,此件后来由国家科委收存。
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后,耿君回到原部队,由少尉升为中尉,后来又升任空军航空兵13师第38团二大队副政委、一大队政委。1978年2月,耿君带领10个机组参加了南疆自卫反击战,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军区空军给一大队记集体二等功。1982年3月,耿君转业回到地方,先后担任南通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监察局局长、通州市纪委副书记、经济技术协作委主任等职务,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于保密纪律的规定,在漫长的岁月里,耿君一直守口如瓶,从未对同事和家人透露过曾经的英勇壮举。直到2004年国家解密,媒体报道了尘封40年的英雄故事,耿君的妻子刘翠娥才搞明白,为什么丈夫一头浓密的黑发突然掉光,脸上的斑点比同龄人多很多,还常常吐血。
有人知情后问耿君:“受核辐射严重者可立刻致死,您当时有没有害怕过?”耿君回忆起两次穿越蘑菇云的情景,说:“那时一心要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为国铸盾,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编辑 江子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