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叶挺的求实精神

2024-10-22 00:00:00蔡长雁
大江南北 2024年10期

叶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是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被毛泽东称为“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

他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获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锻造了过硬的军人品格和军事素养;1925年初又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校,为他的革命军事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回国后,他致力创建新型革命军队——叶挺独立团,并率领这支部队参加北伐战争,取得辉煌胜利,被誉为“北伐名将”。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又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担任前敌总指挥)和广州起义(担任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战前期,他参加组建新四军并担任军长,领导抗敌,勋劳卓著。

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和抗日战争前期,他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求实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汀泗桥之战灵活提出科学建议

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之战中作为全军预备队。1926年8月26日,当北伐军进攻受阻之时,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率张发奎、陈名枢两师长亲临前线视察,有人主张联络友军再攻,但叶挺根据战场实际,提出了不给敌人喘息机会、以快打慢的建议,被上级采纳。同时,叶挺还亲自到前线视察并找汀泗桥附近农民汪远福调查地形道路,汪远福告知东边大山上有小路,可以绕到汀泗桥背后的东北之古塘角,并愿意带路。于是独立团由预备队改为突袭队,在叶挺率领下,于27日凌晨从右翼迂回至敌军侧后发起猛攻,敌军遭前后夹击,全线溃退。

叶挺率部追击至咸宁城西南时,见城之南端、东端、北端高地敌人在挖工事,来往之敌不少,但其状混乱,判断为汀泗桥退回之敌,遂指挥部队趁敌混乱冲过铁路线,攻占咸宁城。“27日敌几全军覆灭,独团追击,首先占领咸宁,此地甚险要,经过6里长之铁道,两旁均为水淹,冒险前进,毫无顾虑,颇得友军赞许。”(叶挺《告第二方面军全体同志书》)

主张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创建根据地

在大革命后期,建立革命根据地问题已为党内所关注。能够容纳南昌起义这样一支军队的新根据地在哪里呢?叶挺说:“欲维持我们生存,以为革命奋斗,也必须找着个内不受军阀的包围,外不受帝国主义所封锁的地方。全国十八省,唯有广东才适合这个条件,广东的地理与社会,均较适合于革命的生存。”但是部队南下途中遭遇失败,撤至潮州玉窖时,被攻陷潮州的敌军拦截,聂荣臻和叶挺商量,向哪里去?叶挺说向海陆丰去不是办法,因为24师伤亡太大,25师又被隔在三河坝失掉联系,向海陆丰,越走离25师越远,这样不行。他说,向福建去,那里敌人薄弱,只有张贞的一个师,没有多少战斗力,我们又可以找到25师,带上他们一块走。

1927年10月3日,在普宁流沙,叶挺参加周恩来抱病召集的指挥部会议。会议总结了起义的经验教训,决定正式取消国民党的旗号,实行土地革命,并提出了今后的行动方针: 革委会成员分散回各省活动,军队撤往海陆丰,帮助农民开展斗争,做长期革命斗争准备。叶挺提出,海陆丰已经有敌人,到那里将受到从广州和汤坑两个方向来敌的夹击,而那里是不大的一块地方,又是背水作战,地形也不利。他主张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闽西闽粤边界休整,再图发展。但这个主张并未被大家接受。

12月11日晚,广州起义取得初步胜利后,分布在西江、东江和北江的国民党军队正在准备回师广州。这时,起义总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叶挺分析了形势,说明经过一天战斗,我们已经转攻为守,广州周围敌人兵力太多,而且近在咫尺,形势对我们很不利,提出最好不要再在广州坚持,把起义队伍拉到海陆丰去。聂荣臻、叶剑英赞成,但共产国际代表纽曼认为,起义只能进攻,不能退却,批评叶挺撤出广州的主张是想去当土匪。最终起义部队失去了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机会,陷入了张发奎部队四面包围之中。12月13日,张发奎部队攻入广州市区后,喊出了“杀绝共产党”的口号,57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残遭杀害。

提出到江南敌后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

抗战时期,面对新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和作战任务,叶挺曾提出新四军江北部队向皖东敌后发展山地游击战的建议。1938年5月21日,叶挺致电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徐州已失,敌后空虚,4支队在庐江、合肥、无为三县间一带,地形和政治情况均不利于迅速开展,应挺进至滁县、全椒以西,嘉山、明光以南,巢县以北,定远以南,依靠皇甫山脉,向定远、滁县、巢县、全椒之间公路沿线及滁县到临淮关铁道沿线活动,袭击敌少数运动部队及辎重运输,破坏交通并建立支点更有利。这个建议丰富了毛泽东山地游击战的军事思想。

8月6日,叶挺又提出新四军部队向上海近郊发展,开展江南敌后平原水网地区游击战的战略设想。他在发给延安的电文中说:“敌攻武汉,形势吃紧,新四军担负京芜东南广大游击区域,为准备应付将来敌人进攻计,以敌未到武汉之前,为扩大自己政治影响,组织群众武装力量,统一游击区武装领导,加强建立各游击支队,了解各地实力,加强支队工作推动和检讨,决定组织野战司令部和政治部,由我与张参谋长率领出动前方,留云逸在南京附近整理部队,拟带一个轻装支队的两营,赴丹阳、武进、江阴、无锡、常熟、苏州、青浦、松江、嘉兴、长兴、宜兴及平湖一带,估计约二月后或汉口失守后可回。留3支队5团及军直属队在南陵与太平间一带工作。你们有无意见,望复。”

由于种种原因,叶挺亲赴苏南敌后的要求未能如愿。新四军失去了在华中敌后大发展的良机。这个战略建议,直到近一年以后,才在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那里得到落实。向敌后平原水网地区发展游击战的思想,也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补充。

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叶挺重视研究国情军情,掌握敌我双方情况变化,因而能够因地制宜,相机提出一些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些战略战术原则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他在攻克武昌后拟定的政治教育提纲里指出,帝国主义、军阀和一切反动派一定要被我们打倒,这是从战略上说的,如果没有这个认识,就没有革命立场,就不会动员广大群众起来进行革命,就不会具体地组织广大群众从各方面采取各种方式和敌进行斗争,就不会有坚决顽强地克服斗争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勇气,就不会有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我们就不能战胜敌人。但是,在战场上就不应该轻敌,因为轻敌会使我们疏忽麻痹、漏洞百出,实际上是降低了自己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往往因为一部分部队甚至一兵一卒的轻敌过失,而把胜利的战斗变为失败的战斗,也往往因为一部分部队甚至一兵一卒的认真负责,勇敢机智、不怕牺牲,而把失利的战斗变为胜利的战斗。

知己知彼,战之必胜。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率领独立团打到安仁后,在研究分析敌情时,他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必须打破当面之敌,保卫安仁”,敌人兵力虽占优势,但各自为政,士气低落,我军数量虽少,但斗志高昂,如部署得当,发扬敢打敢拼精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完全可以以少胜多。他随即决定,由他亲率1营(缺3连)和机枪连赶往龙家湾增援;由团参谋长周士第率3连往禄田增援,使敌不支,全线崩溃。叶挺率部紧追不舍,乘胜占领了攸县。第四军军部的刊物称赞说:“以当时情况而论,我独立团之能击破此路敌人,实为我北伐军之决胜败之最重要关键。”

因势而变,灵活机动。醴陵之战中,独立团担任佯攻,但勇猛冲锋,他发现醴陵城内外敌人均一片混乱,当机立断把佯攻变为主攻,下令部队趁敌混乱之际立即出击,并一举占领醴陵。

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独立团在攻占平江之后,发觉天岳山、鲁肃山和审恩岭一带之敌仍与我对峙中,他虽未接上级关于援助友军之命令,但仍从全局着想,当机立断地下令2营迅速由汩罗江北岸迂回至南岸,出其不意地从敌背后发动攻击,战斗遂告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后来回忆说:由于叶挺团长的指挥艺术和主动精神,汩罗江上的战斗取得了胜利。

抓住战机,一鼓作气。汀泗桥之战后,叶挺率独立团追击往咸宁方向逃跑之残敌。此时独立团已成孤军。叶挺观察敌军十分慌乱,沿途舍弃了大量军用物资,如让敌人逃往咸宁加强防御工事,而敌援军又从贺胜桥赶至咸宁防卫时,我军才去攻打咸宁,必将付出更大代价,于是毅然指挥部队向咸宁发起攻击,并于当天占领咸宁城。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称赞叶挺“具有军事天才,能见机进取”。

集中战力,力争主动。在贺胜桥之战中,当独立团推进至敌印斗山防线时,陷于孤军作战。叶挺临危不惧,毅然下令调集机枪连、1营和2营所有兵力,全力攻击印斗山。经过恶战占之,残军逃命。

叶挺在整个革命生涯中,坚持求实态度,是极其可贵的,对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坚持求实态度,我们才能发现真理,纠正错误,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准确真实把握事实,做出合理选择和科学决策;才能直面问题,寻找问题真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回避和掩盖问题。在新时期新长征中学习和继承叶挺的求实精神,也是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