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污染血”的带血教训

2024-10-21 00:00:00黄磊
检察风云 2024年18期

当地时间5月20日,英国公布“污染血丑闻”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引发英国舆论关注,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被“血液污染丑闻”相关报道牢牢占据。

隐藏的风险

“污染血丑闻”由来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除在手术或分娩后需要输血的病人外,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是长期使用血浆制品的血友病患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的出血性疾病,通常会有伤口难以凝血止血的症状,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一定的关节损伤。起初,该疾病无法被彻底治愈,只能通过一定的治疗手段来缓解相关症状。后来,科学家在血液中发现了第八凝血因子(Ⅷ因子)可以为血友病患者提供凝固血液所需的蛋白质。只要将第八凝血因子从健康人的血液中提取出来,制成抗血友病球蛋白针剂给病人注射,可以帮助其止血凝血,且治疗简单方便,于是很快成为当时的主流治疗方案。

但这种革新性的新疗法需要很多人捐献血液,并要经过严格的浓缩处理才能制成,需要将多达1万名捐献者的血浆混合在一起以提取凝血因子。英国国内的需求量很快就超过了供应量。有数据显示,1980年全英国的第八凝血因子制品的用量为5570万单位,1981年的用量为6570万单位,与此同时,英国本土产的第八凝血因子仅为3000万单位。对此情形,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决定从美国进口血液制品。

但隐藏的血液污染风险并没有得到重视,上万人的血浆中,只要一人血液有问题便会污染整批血液制品。医疗界在1983年就发现热处理可以预先消灭血浆制品里的病毒,这已被实验证明卓有成效。但英国卫生部门经过几番内部讨论后,并没有积极推广,反而不希望人们知道市面上有热处理的血浆制品。原因在于,经过热处理的血浆制品价格比普通血浆制品高了50%。直到1985年底,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才开始对血液产品进行热处理,以杀死各种病毒。

“染病血液”的问题

早在1983年,英国顶尖传染病专家加布尔雷斯就发现了“染病血液”的问题,警告政府应当从NHS血库中全面下架从美国进口的血浆并进行艾滋病筛查,政府却忽略了他的意见。真相一直被政府相关部门隐瞒,经过多年的调查取证,英国前法官布莱恩·兰斯塔夫于今年5月20日发布了2527页的公共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后,英国约有1250名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包括380名儿童。其中一名儿童科林·史密斯在接受治疗时仅10个月大,在两岁生日前被发现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在挣扎了近5年后,史密斯离开了这个世界。

1993年8月,英国小姑娘劳伦的父母相继去世,二人死亡时间仅相隔8天,年仅9岁的劳伦从此成了孤儿。原因就是其父亲患有血友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被医院输入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最终毫不知情的劳伦父亲不仅自己患上了艾滋病,还传染给了妻子。而上述并非个案。据调查报告统计,1970年至1991年,超过3万名英国人因被污染血感染而患艾滋病和丙型肝炎,至今已有逾3000人因此死亡,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染上丙型肝炎病毒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癌,而感染该病毒的人数难以得到确认,部分原因是症状可能需要几十年才会显现,这也导致近期英国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需求激增。

被污染血感染患病的结果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摧残,一些患者尤其是艾滋病感染者在那个闻“艾”色变的大环境下,他们先后失去了工作和人身保险,生活变得步履维艰,并且他们还难以向身边人解释患病原因,遭遇长时间的冷漠、歧视与误解,作为普通人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摧毁。

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里,受害者们失去工作、失去家人,没有得到任何官方回应,也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他们一个接一个死亡,令人心碎的故事在这些受害群体中不断上演。数十年来,民间有关人士一直在努力揭露官方的失误,并争取政府赔偿,这种抗争一直延续至今。

据《卫报》报道,5月20日当天约1000名“污染血”受害人在伦敦会展中心听取兰斯塔夫的报告摘要。之后,英国内阁办公室部长、财政部主计长格伦5月21日称,正式赔偿计划预计年内启动,在此之前当局将向幸存的受害者支付每人21万英镑的初步赔偿,正式赔偿总额可能高达100亿英镑。

可耻的遮掩

5月2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在英国议会下议院就该丑闻公开道歉。苏纳克向每位受到该事件影响的民众道歉,并承诺无论付出多少代价,英政府都会对受害者予以赔偿。英国工党领袖斯塔默也表达了歉意,称受害群体承担了“无法形容之痛”。

在兰斯塔夫的调查报告中,详尽披露NHS及当时政府部门为掩盖这起事故做出的种种行为。早在1983年5月,英国卫生部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到,该国一名血友病患者感染了艾滋病,并确认他输入过来自美国的第八凝血因子制品。之后没多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证明了艾滋病可以通过输血传染给血友病患者,但英国政府、医学界对此都表现出漠视的态度。

1983年7月,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艾滋病是否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最终结论却是风险不足以让政府采取行动,污染血浆制品仍被允许使用在对血友病人的治疗中。英国政府还以官方形式正式答复,没有证据证明第八凝血因子制品会传染艾滋病。但11月的《卫报》刊登了一篇报道,第一个死于艾滋病的血友病患者出现了,他之前就接受过第八凝血因子制品的治疗。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任英国卫生大臣的肯尼斯·克拉克依旧声称没有确切证据表明传染的可能。

调查报告指出,如果英国政府当时采取措施消除输血带来的风险,比如告知患者治疗风险和替代方案,许多人的死亡和患病是可以避免的。正因为此,兰斯塔夫说“这场灾难不是意外。感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那些权威人士——医生、血液服务机构和历届政府没有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人们相信医生和政府会保护他们的安全,但这种信任遭到了背叛”。兰斯塔夫还批评说,NHS、英国政府间的“相互维护”极大阻挠了公共调查工作的开展。

同样被“污染血”冲击的法国则表现完全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传染可能后,法国传染病监测中心的主任斯宾塞·加布雷斯就直言:“我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所有在1978年后生产的美国血浆制品都应该停止使用,直到其传播艾滋病的风险被澄清。”在相关问题被揭露后,法国曾在1992年10月23日做出过判决,罪名是“隐瞒出售物品质量”,有4名官员被判刑,法国血液中心前主任加雷塔被判4年,罚款50万法郎,法国卫生总局前局长鲁克斯等3人被判刑。据报道,法国“毒血”事件造成了1250名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273人死亡。在宣判之后,法国“毒血”事件告一段落。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