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记忆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间共享的记忆,它不仅是群体成员认知的重要来源,也是群体成员对自我身份进行定位的依据,对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十分必要。文章通过阐述网络微短剧和社会记忆的概念,结合《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案例,从社会记忆唤起、社会记忆重塑、社会记忆归处三个方面分析其文本叙事路径、传播模式以及价值导向,即采用故事世界的微文本叙事、打破圈层壁垒的话题矩阵传播以及增强向善向美的价值认同,以期为网络微短剧的传播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网络微短剧;社会记忆;《逃出大英博物馆》;故事世界
网络微短剧指内容时长较短、按照剧目主题连续更新的、以横屏或竖屏形式呈现的剧情向微视频内容[1],常通过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来吸引受众连续观看。从近年来的传播实践来看,网络微短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在叙事体量方面具有短小精湛的优势,能够充分适应网络碎片化传播的需要,而且在内容生产方面灵活多变,便于深度满足垂类市场的多元化叙事需求。然而,创作的同质化、劣质化和价值观方面的不良引导等现象使得网络微短剧质量参差不齐。2022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精品扶持力度,“支持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微短剧,塑造更多鼓舞和激励青少年的人物与故事”[2]。
在经历2019—2022年的快速发展后,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趋于稳定,并积极寻找自身精品化表达的路径。基于此,打破信息茧房的审美束缚、向受众提供共享的社会记忆、传播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观成为网络微短剧市场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2023年8月30日,在各视频平台上线的3集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重塑文物流失的社会记忆,充分表达了勿忘历史的主题,增强了受众的集体情感和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价值认同,收获全网超20亿的播放量。
一、社会记忆唤起:故事世界的微文本叙事
故事世界理论由跨媒介叙事演变而来,玛丽—劳尔·瑞安认为,“跨媒介叙事不是一个像拼图一样把故事拼凑起来的游戏,而更像是引导你进入你所喜爱的世界的一趟旅程”[3]。故事世界就在这样的旅程中由不同的信息相互交织而成。但是,这些信息并不只是来自最初文本,或者说源文本的创造者,而是打破了传统的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不断在所有主体之间更新扩张。也就是说,在传统传播格局中较为被动的受众在故事世界中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按照自己的兴趣、偏好去生产内容。这种主动生产的意愿与UGC(用户生产内容)创作环境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故事世界与网络微短剧相互映照、结构相似的同构体系。
在UGC创作环境蓬勃生长的网络微短剧领域内,故事世界中的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颠覆性变化。受众不仅能够通过二次创作等形式对故事世界进行拓展,而且能够通过表达自己的独特取向,直接干预故事世界的产生与发展。《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灵感源自抖音平台上一条关于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的新闻事件的视频评论,一位受众的评论表达了希望被盗文物能化身为人,以独特的方式回归祖国怀抱的愿景。正是这条充满创意与情感的评论激发了主创团队的灵感火花。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与拍摄,主创团队最终成功推出了三集微短剧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该剧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故事世界中叙事主体多元化的鲜明特征,让受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文化情感与归属感的强烈共鸣。在《逃出大英博物院》播出后,受众的评论、弹幕以及各社交平台中的讨论等互动行为进一步增加了这一故事世界的联动性。例如,受众二次创作出的各类文学、视频等衍生内容使得《逃出大英博物馆》故事世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元。
网络微短剧的故事世界建构大多是基于微文本叙事进行的。网络微短剧凭借“微”而区别于其他短剧。“微”不仅体现在时长之短,而且还体现在其碎片化、移动化传播的特征。在碎片化传播方式的限制下,网络微短剧的叙事往往十分依赖受众既有的认知与经验基础。其叙事往往在时空架构上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和开放性,因此呈现一种微文本的特性,即以尽可能少的铺垫凸显最大的戏剧冲突,以达到短、快、精的效果。《逃出大英博物馆》仅有三集,主要讲述一只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成人形从大英博物馆逃脱并寻乡的故事。在不足10分钟的总时长里,《逃出大英博物馆》多处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戏剧结构非常简单,人物形象介绍单刀直入,剧情线索清晰直白。也正是凭借以上特点,《逃出大英博物院》能够引导受众主动地补足作品文本之外没有涉及的空白内容,从而形成自身对文物的记忆场。因此,这部网络微短剧以独特的方式引导受众主动挖掘记忆,以此引发受众对历史伤痛最大程度的情感共鸣,而非仅进行刻板的信息传达。
网络微短剧除微文本的叙事手段之外,还不断在创作上降维,在主题上升维。网络微短剧作品将宏大、严肃的社会、历史符号以微观视角、轻松叙事的方式进行呈现,在几分钟的剧情时长内表达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主题。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内核虽然是对历史记忆的表达,但是它选取的视角是十分个人化的,作品中的主角二人并非传奇式人物,小玉壶不是国宝级的重要文物,张永安也只是一个普通摄影师,是没有光环的普通人。这样贴近生活化的形象塑造无疑是对宏大主题的解构,使得这样的主题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各圈层群体接受,避免宏大主题、官方视角造成的逆反效果。总之,《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创作上突出呈现UGC作品的微观化、个人化特色,并在主题上形成古今对话,从而成功地唤醒了受众的文物记忆。由此可见,打破受众信息茧房的束缚,使其能够接收到多样的信息与记忆应是网络微短剧在创新剧情之外努力的方向。
二、社会记忆重塑:打破圈层壁垒的话题矩阵传播
网络微短剧试图跨越圈层边界,推动相关社会记忆的矩阵式传播,进而为重塑社会记忆提供可能。随着当前垂类市场不断细分,为了保证能够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网络微短剧不断向着确定的圈层目标迈进。同时,不少网络微短剧作品试图打破这一垂类圈层的壁垒,实现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馆》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成功的,截至2024年4月28日,其抖音平台的总播放量达5.1亿次,累计点赞量近2964.4万次,总评论数226.9万条。这种矩阵式传播方式之所以能在全网范围内获得成功,而非局限于某一垂类市场,主要归因于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第一,对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的把握一直以来都是网络微短剧创作的优势所在。网络微短剧制作周期相对较短、成本也相对偏低,因此能够快速响应相关热点。一方面,这能够使受众在关注到相关热点话题的同时也产生对网络微短剧作品的观看兴趣;另一方面,这能够使观看过网络微短剧作品的受众再次关注到这一热点话题,推动相关社会记忆的重塑。近年来,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频繁失窃的新闻不断冲击公众视野并引发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逃出大英博物馆》创作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热点,并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与创作。从文物失窃新闻的出现到《逃出大英博物院》的制作、播出再到引起社会话题讨论,平台、主创成员协同受众构建了一个跨圈层的庞大话题矩阵。在此过程中,个人或群体无论对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事件是否有过关注,都因为接触到相关信息而卷入这一“共同体”中,从而实现不同圈层间的记忆共享,推动作品不断扩散传播。
第二,在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响应的同时,网络微短剧自身也致力于营造热点话题。《逃出大英博物院》中最具话题性的便是文物被拟人化后发出声声呼唤的情节。这一剧情片段引发了众多的弹幕互动及平台讨论,甚至有大量网友表示沉浸在这段剧情中走不出去。文物的呼唤可看作网络微短剧的一种虚拟纪念仪式的呈现,这种纪念仪式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它们重演过去,凭借具象的外观,通常包括重新体验和模拟当时的情境或境遇,重演过去之回归[4]。通过这一仪式,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与屏幕前的受众产生了联结。这种联结往往能够跨越不同时代并在当下社会语境中产生重塑社会记忆的效果。在这个瞬息万变、信息量急剧膨胀的时代,仪式所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其重塑的影响既深远又持久。仪式宛如一个坚实的锚,不仅构建了人们的记忆框架,更在不断地强化这些记忆,确保受众能够持续地被触动,进而频繁地唤起并重温那些珍贵的回忆。
第三,这一传播矩阵带有“自下而上”的特性。网络微短剧UGC创作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友及创作团队对这一矩阵的主要组成作用。《逃出大英博物馆》播出后,引发了各平台上广大受众的自发性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逃出大英博物馆》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讲述故事的文本意义,成为文物保护的钥匙,引导受众通过这一话题矩阵进入这段历史中,从而重塑受体群众对这段历史的记忆。这一高度去中心化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参与这一传播过程的受众心中的相关文物记忆被唤起,而且还能提升受众在其中的参与感,使他们仿佛化身为文物保护宣传的志愿者,积极投身于历史记忆的广泛传播中。由此,去中心化的传播过程就形成了良性的扩张与循环。
根植网络的微短剧不仅要在创作上着力追求精品化,而且在话题上也应体现积极正向的引导,尤其是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重塑群体对历史文化记忆的认识。在这一点上,《逃出大英博物院》对记忆的重塑意义远非填补过往记忆的空白那么简单,它更深层次地映射了当前社会对特定记忆内容的渴求,即揭示了当下社会所追求的文化价值与文化诉求的具体面貌。
三、社会记忆归处:向善向美的价值认同
需求导向与价值引领是网络文化供给的方向性要求[5]。网络微短剧虽“微”,但不能因为“微”而雁过不留声,要以创新的文艺形式述说当代价值表达。在内容创作上,网络微短剧应勇于突破“微”的限制,以创新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表达能够触动人心、引人向善向美的故事,引导流量“猎善”“猎美”而非猎奇。尤其是在网络微短剧作品数量激增、快速发展的势头下,网络微短剧是否能够真正在记忆与认同上产生具有真善美意义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塑,说到底,归处即是价值认同的形成。因此,对网络微短剧的创作,相关主体应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紧密结合受众多样化的视听内容消费需求,以增强受众的民族归属感与集体的向心力,从而为受众提供精神滋养。《逃出大英博物院》对文物记忆的修复与历史的深情回望,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在受众心中增强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厚认同。该剧的爆火不仅因为它迎合了当下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受众的深层次情感需求。唤醒中华民族对历史的记忆能够为个人提供在社会与历史中的定位,这成为个人在群体中安全感的来源。同时,这种确定自身定位的情感需求使得受众对《逃出大英博物院》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这种认同源自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更源自对“向善而行”价值观的坚持。
注重个人表达也是网络微短剧叙事呈现及其审美转型的一大特征。以往,相关主体大多从集体宏大视角来讲述历史,这极易引起受众的抵触心理。而网络微短剧大多在短暂的时长中将情绪进行最大限度地抒发,并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心理刻画激活受众的“爽点”与“泪点”,让受众产生共鸣。《逃出大英博物院》中的小玉壶在寻乡的过程中与男主角张永安产生了非常多的情感互动,这些或喜或悲的情感并非全部来源于历史与家国,而是大多来源于最基本的个人心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受众得以更贴近主题所蕴含的价值,与主角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的深度融合。
除此之外,“向美而行”的视觉奇观塑造也是网络微短剧发力的方向之一。美轮美奂的风景展示、赏心悦目的服装造型等不仅能够在微时长中紧抓受众的眼球,而且也能够体现文化之美。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无论是玉盏幻化为身着中华传统服饰的人物形象,还是精心展现的众多文物瑰宝,这些富有美感的画面呈现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层次与观赏性,更在潜移默化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使受众感受到了主创团队的用心程度。“向美而行”不仅是《逃出大英博物院》的视觉外衣,也是其能够在不同代际、圈层间传播的加速器。在网络微短剧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精品化趋势愈加凸显,受众对精良制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赢得口碑,网络微短剧以文化赋能视觉呈现的路径必不可少。
网络微短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产物,不仅要从优秀的中国精神中汲取灵感,也要承担起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起到承载时代价值、传播正能量的作用[6]。要想实现网络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向善向美的价值认同不可或缺。毕竟对受众而言,情感接受和视觉欣赏是认同的重要一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产品的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是其穿越信息洪流、实现深度传播与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对持续快速发展的网络微短剧而言更是如此。《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不仅是对这一规律的有力印证,更为其他网络微短剧的创作树立了可资借鉴的典范。随着网络微短剧行业规范日益完善,各方制作力量踊跃参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确保作品质量,实现精品化创作成为重要课题。由《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圈可知,要想在高速发展中保持生命力与影响力,网络微短剧就必须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记忆,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坚持向善向美的价值导向,以高质量的内容赢得受众的认可与喜爱。
[参考文献]
[1]朱天,文怡.多元主体需求下网络微短剧热潮及未来突破[J].中国电视,2021(11):63-68.
[2]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2022-11-14)[2024-07-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2/27/content_5733727.htm.
[3]MARIE-LARIE R.Transmedia Storytelling: Industry Buzzword or New Narrative Experience?[J].A Journal of Narrative Studies,2015(07):1-19.
[4]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骆郁廷,骆虹.论新时代网络文化供给的改革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02):44-51.
[6]张婉妮.网络微短剧的创新路径与文化价值[J].声屏世界,2022(07):76-78.
[作者简介]梅惠宇(2000—),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