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思政:新闻传播学育人路径的创新探索

2024-10-20 00:00:00郑青华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8期

[摘要]实践思政是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学思政育人体系的深化与发展。对新闻传播学实践思政育人改革进行探索,可以发现目前存在实验教学忽视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实训项目资源开发滞后、专业实习无法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等突出问题。为推进实践思政育人创新,新闻传播学教师应以思政育人为线索推进课程融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产品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在项目实训上深化项目实训与思政育人的联结,在专业实习上实现学界与业界协同育人。

[关键词]实践思政;育人路径;新闻传播学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高校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1],实践思政成为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思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实践既能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也能促进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2]。实践思政突出实践导向,对提升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扩展全方位思政育人的边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旨在探讨实践思政对完善新闻传播学思政育人体系的价值和作用,深入剖析新闻传播学实践思政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试图提出实践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实践思政:新闻传播学思政育人体系的深化与发展

实践思政指高校充分应用各种实践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激活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以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实践思政具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等特点。

首先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显性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程、组织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则指“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以及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活动过程及其方式”[2]。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独特作用。实践思政的隐性教育特征更加明显。实践思政以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训项目、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为载体,表现为一种技能学习、一项文化活动或社会调查,但是内嵌在其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对学生产生渗透性、潜在性和浸润性的影响,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其次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调查均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如在新闻摄影实验课上,学生需要学习摄影中光与影的关系、相机构造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而教师拥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是其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先决条件。社会调查也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最后是稳定性和多元性相结合。实践思政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实验课程、实训项目、媒体实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实践等。这些实践形式有的属于专业实践,有的则属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丰富的实践形式提升了思政育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有助于增强育人效果。无论实践思政的形式如何变化,其价值内核始终不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

实践思政契合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特性、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是新闻传播学思政育人体系的深化与发展。

首先是专业特性的耦合。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实践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左右。对新闻传播学来说,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元素是否能够有机融入实践课程。

其次是培养目标的耦合。新闻传播学致力于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全媒体传播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新闻传播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实践思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有助于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最后是教学理念的耦合。新闻传播学坚持“四实育人”的教学理念,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于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全媒体传播能力。实践思政同样立足于实践,突出思政育人的实践属性,注重现场化教学、体验式学习、浸润性教育。可见,新闻传播学与实践思政在教学理念上是高度相通的。

二、新闻传播学实践思政育人存在的突出

问题

实践思政是新闻传播学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当前,新闻传播学教师在探索实践思政育人改革过程中,在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等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影响了实践思政的育人效果。

(一)实验教学忽视对思政元素的挖掘

新闻传播学的实验课程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音视频节目制作、短视频创作、三维动画创作、电视新闻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技术属性较强,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易忽视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仅围绕“掌握全媒体传播技能”来设定,没有明确课程思政方面的目标;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也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考量。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手段也比较单一,习惯于传统的“生搬硬套”和灌输教育,思政内容融入效果较差;偏重理性引导,忽视感性引导。

(二)实训项目资源开发滞后

实训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托于全媒体实验室、影视工作室等实训平台,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实训项目。通过开展实训项目,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实训教学是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实践思政的重要载体。不过新闻传播学的实训教学在思政育人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首先,高校将课程思政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专业课程上,对基于实训项目的课程思政建设不够重视。其次,新闻传播学的实训项目需要依托于特定的实训平台,对实训项目资源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当前新闻传播学实训项目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能够开展的实训项目的种类有限,项目吸引力有限,有机会参与实训的学生较少,实践育人的范围有限。最后,实训项目的指导教师既有校内教师,也有行业导师,其中,行业导师主要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参与项目,他们在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指导过程中,考虑较多的是行业需求或商业需求,较少考虑思政要素。

(三)专业实习无法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专业实习是新闻传播学实践育人的重要一环,也是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融通的重要方面,应该成为实践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专业实习在新闻传播学思政育人中的应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校在专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上存在不足,往往会将人才培养的主体权利让渡给实习基地,由实习基地负责学生的实习教育。由于校内教师缺乏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沟通,高校与实习基地未能在实习目标、实习岗位、实习形式、实习要求上达成共识,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无法与校内教师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拍摄、制作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专业实习的考核体系也未能结合思政育人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思政育人在专业实习环节的缺失,造成了新闻传播学实践育人链条的断裂。

三、新闻传播学实践思政育人的路径探索

“实践思政指一整套实践思政育人体系的建立,包括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的实践思政改革”[3]。高校要以思政育人为线索推进课程融通,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新闻传播学教师要想优化实践思政育人,必须在实验、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中坚持知识讲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具体来说,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新闻传播学教师应以产品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在项目实训上深化项目实训与思政育人的联结,在专业实习上做到学界与业界协同育人。

(一)实验教学:以产品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

在实验教学中新闻传播学教师应坚持产出导向,把思政育人融入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是设定任务,即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实验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完成传媒作品的创作。教师在设定任务时,需要创新思想观念,设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验任务。例如,在网络新闻编辑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汉服风”为主题,要求学生策划网络新闻产品。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必然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汉服的历史,挖掘汉服的内涵,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同时,学生还要思考以下问题:“汉服风”应通过怎样的渠道、载体和形式来传播?“汉服风”的海外传播如何契合海外受众的需求?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思政元素被有机嵌入传媒产品的生产过程。由此,传媒产品的产出过程也就成为思政育人的过程。

(二)项目实训:深化项目实训与思政教学的联结

项目实训是新闻传播学实践思政育人的重要一环。高校要积极建设产教融合项目实训平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项目实训环境。在建设产教融合项目实训平台的同时,高校可以联合传媒单位开发实践思政资源,将传媒资源转化为实践思政的教学资源。例如,高校可与传媒单位合作,共同策划“重访改革开放后山东地市党报的首任总编”实训项目,由传媒单位的记者和高校教师担任项目导师,从选题策划、采访制作到成稿,严格按照传媒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完成。项目导师遴选学生组建采访团队,开展实地采访与调研。学生可以在项目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于课堂之外回顾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实训项目的开展和实训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育人职责,并加强项目实训与思政教学的内在联结。

(三)专业实习:学界与业界协同育人

高校应基于学界与业界协同育人的理念建立全方位的专业实习思政教育体系。首先,在组织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学界教师与业界导师的“双导师”制建设。在与实习基地签约时,高校须在协议中明确业界导师的思政职责。学界教师与业界导师定期进行实习指导方面的沟通,加强对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努力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其次,高校还要结合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增加课程思政相关专题实践环节,作为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的特别任务。最后,对专业实习,高校应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在考核的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实习作品的质量,而且要建立思政方面的考核指标,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因此高校要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就必须将实践思政嵌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闻传播学实践思政育人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教师思政育人主动意识的增强、充足的资源投入和实践形式的创新。这既需要整个学科专业的宏观设计,也需要微观层面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高校在新闻传播学的实验、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中推行实践思政,探索育人路径的创新,将充分激发实践思政的活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10)[2024-06-26].http://m.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2]彭小兰,童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09(03):140-143.

[3]王邵军.“实践思政”的特点及有效实施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24-26.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多元协同、跨界交叉、多维融合’传媒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XM2023004)。

[作者简介]郑青华(1979—),男,山东临沂人,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