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中月景观的特征与精神内涵探析

2024-10-20 00:00:00侯煜琳徐瑾张心怡
广东园林 2024年3期

摘要

因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卓越成就,李白的涉及月的诗词在中国月亮文化的演变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以李白359例涉及月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诗词本身讨论李白对月景观构建的主要方式,发现名词、形容词、动词、被动词、介词5种词性构建了98种富含情感、动态的月景观空间组织和连接方式。结合李白的生平及月景观类群空间点位分布图,使用Rostcm6、Gephi等软件对所研究的诗词中的认知要素与情感耦合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水上泛舟-思念、城中望月-苦寂、觥筹交错-行乐、北塞战争-冷肃、峰林叠翠-清隐、山川大观-孤高、深宫议政-怀古7组具有不同景观特征和精神内涵的月景观类群,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地理空间和人生境遇下月的不同景观类群及其情感表达。

关键词

风景园林;月意象;李白;景观类群;精神内涵;时空特征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233/j.gdyl.2024.03.015

文章编号:1671-2641(2024)03-0104-08

Abstract

Li Bai’ s poems involving the moon, due to their excep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ematic idea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hold a revered status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oon culture. This study, which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Li Bai’ s 359 moon poems , discusses the main ways of mo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oems themselves. By integrating Li Bai’ s biography, spatial point distribution map of moon landscape taxa, and using Rostcm6, Gephi and other software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oupling of cognitive elements and emotions in moon poetry, we have identified seven groups of moon taxa with distinc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s. Further, we discus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se landscape taxa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paces and life situations.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oon imagery; Li Bai; Landscape taxa; Spiritual connotations;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文章亮点

1)基于李白359例涉及月的诗词,探讨月景观构建方式;2)使用Rostcm6、Gephi等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识别出7组不同的月景观类群;3)探讨不同地理空间和人生境遇下月景观类群及其情感表达。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固有的概念,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的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意象大致经历了由背景渲染到情感寄托、再到哲理升华的逐步完善、深化的过程[1]。唐宋时期,文人对月的兴趣陡然高涨,对月的情感及其象征寓意的开发空前绝后,月出现的频次高、意象丰、权重大,其象征性、哲理性、超越性在历史上无出其右[2]。而李白的涉及月的诗词堪称传统诗性文化“情感结构”的重要表征[3],是中国月亮文化趋于成熟,走向高峰的重要标志[1]。李白1 000多首诗作中含月意象的就有359首,既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信息的“遗传密码”,也是全面理解文化“联觉”景观、揭示自然与人文元素相互作用的“文化基因库”。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探讨李白诗词中月意象的精神内

涵[4~5]和李白诗词中的园林类型以及园林观[6~7],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诗词个例做的定性分析,尚未有学者将李白的诗歌与特定意象结合做景观层面的研究。学者曾大兴认为,生命本体论蕴含了文学家在一定时空中对生命的认知与感

悟[8]。月景观如何被描写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家所在的地理空间和文化背景。而当前快速发展的文本挖掘技术,已为量化分析文学作品中所构建的景观特征与精神内涵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9~10]。

本研究以李白诗词中涉及月的诗词为研究对象,从数理统计逻辑的角度,分析诗词中的客观及主观认知要素,解读诗词作品中月场景的景观特征与成因及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并进一步分析月场景与李白人生演变、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挖掘李白诗词中的月景观信息,旨在更好地探索和诠释月意象蕴含的自然与文化的关联性,揭示基于个体视角的传统人文景观格局,以及更好地传承月亮与李白2个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后世赋予了深层次和多角度精神内涵的本土符号。

1 研究方法

1.1 景观认知要素语义提取

认知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及事物间关系的过程[11]。本研究将李白的与月相关的诗词视为一个景观认知数据库,首先从《李太白全集》[12]和安旗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13]等书籍入手,对359首李白涉及月(含其别称)的诗词进行梳理,人工识别诗文材料中月的核心词性;其次,提取古诗词中的认知要素信息,并进行分类与矫正,消除超越文本系统中的复杂语境和文本内部的隐喻流变,建立诗词中空间元语言及其分离系统[14];最后将古诗词语义系统中的月景观信息转译,提炼出李白诗歌中蕴藏的关于月景观的原始意象图式(图1)。

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复杂特征,如双关、象征意义、深度意义、隐含意义等,同一文化背景下会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物象-意义”关联,例如传统文化中松、竹、梅的物象与人的品性的关联[15]。因此精神认知主体的解读采用以下方式开展:1)根据《古汉语词典》人工提取诗词中语义异化相同和具有引申义的字段,以“怀古”这一精神认知主体为例,当诗文中出现古、怀、旧、今、故、昔、蹉跎、青春等字段或能表达引申义的字段如亡国、吴王时,可根据语境将该字段进行替换;2)参考名家解析和鉴赏;3)查阅诗文翻译进行解读。

1.2 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及可视化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主体及其关系的集合。社会网络模式可以看作是描述社会网络的图,由“点”和“线”组成,其中“点”指现实社会中的行动主体,“线”指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界中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工具有Gephi、Ucient、Rostcm6等,且分析技术已经成熟,被学者广泛利用。

本研究使用Rostcm6联合Ghphi软件的Fruchterman

Reingold(简称F-R)布局方法,将共词矩阵表进行社会语义网络布局。作为一种改进的能量模型,F-R布局方法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和局部聚合性,结合美学标准,减少了线交叉,实现了整体统一布局,因此可以相对清晰和完整地展现李白涉及月的诗词的认知要素语义网络结构。

本研究采用Gephi工具中的模块化运算来探测、识别李白涉及月的诗词认知要素语义网络中的月景观类群。作为实现文本聚类的关键步骤,模块化运算通过使用社区探测法(Community Detection),根据网络中节点的自然连接结构进行聚类,将联系较紧密(共现次数较多)的元素划分为同一类别,将联系较疏远的元素划分为不同类别。其中,模块度(Modularity,Q值)是评判聚类划分质量的核心指标,当Q值在0.3~0.7时,说明聚类效果较好。此外,本研究选择节点度、加权度、边权重等指标来体现节点重要性(表1)。

1.3 地理信息定位及可视化

将诗词文本进行筛选,并对每首诗词的描绘空间进行梳理,借助八爪鱼软件爬取“唐宋文学编年地图”[16]推导研究材料中325首诗词的地名线索(有34首信息不足)。

本研究使用地理信息可视化工具Tableau软件来表示李白涉及月的诗词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和共性。该软件将数据源中的诗词地理位置数据和景观类群信息转化为16级缩放比例的地图,生动直观地呈现不同李白诗词中月景观类群的地理分布特征信息。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取相应坐标点导入Tableau中,通过经纬度构建双轴地图视图后,在“标记类型”中选择“饼图”,将“诗词地理位置”标记为“大小”,将“类群名称”标记为“颜色”,地图视图会根据位点的诗词数量以按比例调整大小的饼图、以颜色区分类别的形式来呈现每个地理位置的诗词数量,以及该地理位置不同景观类群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空间坐标点拾取的优先顺序为:1)诗词中直接描写的驻留地名及想象虚构的对象,如“洞庭湖”“金陵”“天目山”等;2)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的诗词创作地点。

2 月景观构建的主要方式

2.1 词性运用

在李白的月诗词中,词性的运用对月景观空间结构层次性和连接性的构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图2)。通过运用名词如“秋月”“海月”和“山月”,将月亮与特定的空间场所或情境相连接,形成月景观空间的主体结构;采用形容词如“明”“圆”描述月亮的特征,“孤”“寒”“苦”则传达整个夜晚景观的情感调性,构建了丰富的情感意向背景;使用动词如“月出”“月悬”和“月落”描绘月亮在空中的轨迹和变化,使整个景观具有流动性和动态感;使用被动词如“弄月”“乘月”和“醉月”等,突显了人、物与月亮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了观景的主观体验;借助介词如“石上月”和“水中月”,描写了月亮与各种物体的空间关系,提供了具体的视觉定位。李白巧妙地运用不同词性,创造了一个多维、动态且富有情感的月景观空间,使月亮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诗人情感与精神的载体。

2.2 认知要素运用

通过提取同一语义异化的源词条,得到6 592个涉及认知要素的原始文本节点,进一步整合得到包含106类认知要素对象的13个认知要素范畴,可归类为认知客体和认知主体2大主范畴(表2)。

本研究仅选取边权重大于5的节点之间的边,李白涉及月的诗词的认知要素经过F-R布局运行后,得到语义网络结构(图3)。其包含112个节点和3 464条边,涵盖了李白广为人知的众多意象和情感,并呈现出“核心-次核心-外围”的扩散层级关系。其中核心层的“月亮-认知要素”的连接边权重值如表3所示。

1)核心层是李白涉及月的诗词中的首要感知要素(节点度值>58),其高频共现认知词条主要由较为宏大的自然景观元素(山峦、水体、云朵、石块、树木等)和李白诗歌中常见园林活动(如喝酒、演奏、送别)以及偏向人生追求的精神认知主体(如孤高、清隐)构成。核心层反映了李白在描写月时对中国传统的“山水”美学的崇尚,以及对由月的“出世”形象所引发出的精神内涵的青睐;突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李白涉及月的诗词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展现了李白豪放浪漫的诗歌风格和快意潇洒的酒仙形象。

2)次核心层词条所描述景观的尺度开始细化(节点度值>17),并有一定特色化倾向。词条由较小尺度自然景观、人工化构造元素(如宅院、野草、水流、绿萝、高台、松树、黄昏等)、偶发性行为(如田事、登高、论政等)以及偏向人文和基本情感类的精神认知要素(如怀古、思念、苦寂、行乐等)构成。次核心层注重把个性化的月景观特征与月所引发出的更细腻的精神内涵结合,使月亮文化在李白的涉及月的诗词系统中进一步分化,促使月意象的丰富和多元化。

3)外围层反映出具有李白特色的重要自然景观和人为建构(节点度值>5),词条由更具象化的动植物元素(如青苔、桂花、杨树、海鸥、白鹭)和具有中国人文特色的抽象元素(如高堂、宫殿、露水、秀色等)组成。这些元素赋予了李白涉及月的诗词更强的个体视角独特性,并彰显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3 基于李白生平的月景观类群

利用Gephi软件的模块化功能来分析要素词共现网络时,改变解析度参数可调整社区划分的细致程度,以影响社区划分的数量。在研究中,当解析度参数设置为0.9和0.7时,划分出的社区数量分别是4个和13个,前者导致社区数量过于粗略,而后者则使社区数量过于细碎,均不利于得出准确且合理的结论。当解析度设置为0.8时,认知要素被分为7个类群(图4),模块化运算结果为0.49,说明该网络图达到了一定的模块化程度。根据平均加权度,月景观类群按影响力从高到低排序为:“水上泛舟-思念”

(1 327.83)、“城中望月-苦寂”(968.80)、“觥筹交错-行乐”(959.88)、“北塞战争-冷肃”(815.11)、“峰林叠翠-清隐”(769.16)、“山川大观-孤高”(660.93)、“深宫议政-怀古”(390.37)。各个类群在李白涉及月的诗词中被感知的程度相对均衡,但有主次之别。

从李白涉及月的诗词中提取出58处人文景观点和58处自然景观点作为其月景观的基底。其中人文景观点具有城镇景观、遗址胜迹和寺观宗祠3种类型,自然景观点可分为山岳景观、水体景观和田野景观3种类型(表4)。

本研究参考前人有关李白生平的研究成果[17~19],选取李白生平中的重大转折事件作为划分节点,将其人生分为6个阶段(图5)。结合李白诗词中的月景观类群空间点位分布统计李白生平与景观类群对应关系(图6),分析各类景观类群的特征、精神内涵、归因与在地性,呈现诗词文学地图,并进一步从作品的创作时期、诗人的人生经历、近期的事件影响等层面剖析诗人的创作心境,继而理解所写诗词中不同景观类群的引发缘由。

3.1 深宫议政-怀古

“深宫议政-怀古”景观类群主要描写的是宫廷政事以及由此产生的怀古之情。该类群通过高台、高堂、宫殿和水池等人工建筑元素突显了帝王或贵族权力与地位;通过描绘柳树、鸳鸯、露水和青苔等自然元素融合了自然景观的美感;通过政事、天子、宫宴、美人、怀古和古人等认知元素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整个语义网络以宫廷中的歌舞升平之景为主线,反映了宫廷文化与景观的繁华与奢靡,同时以文化回溯的方式透露了李白对历史的感怀。面对月亮这一亘古不变的天象,个体生命被时光抛弃的恐惧被完全表现出来,李白在月下感受到了时光永恒而生命有限的苍凉[20]。

该类群诗词集中出现在李白“漫漫游侠”时期的江南东道一带的金陵(今南京市)和苏州,其他时期则分散出现在京畿道的长安(今西安市)。725年,李白出蜀,沿长江东行至江南一带。江南两大名城具有丰厚的历史以及文化底蕴,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更是引发了李白对于时代更迭的伤感情绪,较有代表性的为《李白咏姑苏台》,“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以及描写金陵夜色的诗句,“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除此之外,诗词中的咏古遗迹如梁园、凤凰台、梅岗和玄武湖等,经过李白反复“涂抹、改写”,为笼罩于遗址胜迹之上的诗意带去一抹月色。

3.2 城中望月-苦寂

“城中望月-苦寂”景观类群主要展现的是李白在城市中所见的秋季凋零落寞之景和由此产生出的悲伤寂寞之情。城镇、宅院、阁楼和川流等词汇,强调了城市的环境背景和景观特征,通过梧桐、落叶和兰花等植物营造荒凉、静谧的感觉;窗边、人影、灯火和宅院等词汇则勾勒了小尺度场景的人文意蕴。城市作为一个人口密集、建筑林立及繁忙喧嚣的地方,往往会给人一种压抑感和孤独感,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此时月更容易被诗人拟人化,成为诗人心理对话的对象和诗人抒发孤独寂寞情感的载体,呈现出“对影成三人”的意境。

该类群诗词集中出现在李白“献赋谋仕”时期的长安,在其他时期分散出现在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的皖南(今安徽省东南部)。长安作为唐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进入长安谋求政治地位,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以长安为中心,初唐出现大量以帝王、重要朝臣、文官为代表的附和应制的宫廷诗,诗人的到来丰富了政治中心的诗歌创作。734年,李白进京供奉翰林,但怀才不遇的情况使他逐渐感到苦闷,激发其在这一时期大量创作宫怨诗。如“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又如“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这2首诗以精细的描写和意象构建展现了宫中秋夜的月景观,呈现出寒冷、凄凉的氛围。

3.3 水上泛舟-思念

“水上泛舟-思念”景观类群中出现较多的认知客体是水的各种形态,而认知主体主要为送别和思念。水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元素,其开阔和宁静的特征可以营造出一种安静和放松的氛围,使人对时间的感知减缓,催人进入思考和回忆的状态。李白涉及月的诗词中所描绘的水体一般是狭长状,具有延伸感。月是夜色中除了树林、山峦之外为数不多的自然景观主体,在泛舟途中往往作为视觉中心,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望月会催生出孤独的感觉,从而引发思念。再将猿啼、峡谷、白沙、只亭、棹歌和孤帆等各种相关意象和水叠加,组合成一个情景浑融、清静悠远的凸显长江特质的意象群,渲染出诗人难舍难分,或萧瑟凄清,或怅惘失落之情[21]。

该类群诗词集中出现在李白“赐金放还”和“梦萦长安”这两个时期的江南西道与江南东道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李白在辞官后饱览山水、广交好友,多次辗转淮南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等地,历经栖霞寺、九龙山、白鹭洲、新林港和九江等地。该时期中送别诗与远寄诗题材占比最重,如“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相思定如此,有穷尽年愁。”又如“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望美金陵宰,如思琼树忧。”这2首诗都围绕着月与水进行二元场景的构建,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4 峰林叠翠-清隐

“峰林叠翠-清隐”景观类群主要展现李白在峰林叠翠之间所见的清幽之景和由此产生的归隐之念。与太阳的明亮不同,月亮以温柔、静谧的姿态存在,具有神秘和柔美的特质。众多文人墨客在月光下品茗、赏景、吟诗作画,这种月下文人雅士的氛围往往与归隐林泉、隐逸出世的文化意象相联系。此类群中,月亮常常与松树、绿萝及石块组合:松树一般象征着坚定和不屈;石头代表着古老、稳固和沉稳;绿萝则蕴含翠意。将这3种意象两两结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古朴和沉静的气息。

该类群诗词集中出现在李白“梦萦长安”时期的皖南。徽州皖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江左士大夫避世之地,地理风貌多样,境内有大别山、黄山山脉等多条山脉,山峰陡峭。753年,李白欲报安禄山谋反不成,对朝廷昏庸的现状感到失望,返皖南隐居,结交道士,常往敬亭山、吴山、九华山、黄山与道友短游,对酒当歌。所写的月诗词多表达想要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夙愿,如“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和“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这进一步印证了隋唐时期,名山已成为宗教信仰融合发展的高地,也为今天诗意与禅宗并存的场景的选择和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5 北塞战争-冷肃

“北塞战争-冷肃”景观类群主要描写的是塞外的风光及征战产生的悲壮之情。在中国古代,月亮的圆缺变化被用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和军队的命运,并且弯月常被视为弓弩箭矢、弯刀等的象征,因此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军事意义。雪天、野草、车马和霜华构成了独特的塞外景象,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肃杀。塞外的辽阔、青云的高远、雁的恢宏和燕子遨游的意象,展现出了李白气吞山河的豪迈与建功立业的壮志。

该类群诗词集中出现在李白“梦萦长安”时期的河北道幽州(今北京市),在其他时期则分散出现在长安。当时的幽州是与少数民族杂居接壤的边域戍守之地,战乱纷争不断,此地不仅成为“慷慨赴义的献身精神”的代表,也成为了抒发离乱之痛的特定承载物,带有苦寒、荒凉之色彩。天宝十年(751年)冬,李白离梁苑北上幽州,志在建立不世军功,遂习骑射、观游猎、察民风,如“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又如“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3.6 山川大观-孤高

“山川大观-孤高”景观类群主要展现的是李白登高所见的岳川形胜和由此产生的豪放孤高的情感。飞鸟与天象是常见的认知客体,这些元素本身已具有宏伟、壮美的特质,其形态、色彩均带有强烈的感官冲击,令观者产生震撼之感,并且还隐喻着自由和无拘束的状态。月亮作为夜晚遗世独立的天象,又具有与地球距离较远、纯白皎洁的特征,给人以美好而不可攀之感,因此常常被视为独立、高洁的象征。在此场景下,李白不仅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感到自己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而引发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该类群诗词集中出现在李白“流落四方”时期的江南西道的长江中游,包括九江与荆江。759年,李白至白帝城遇赦,立即返舟东下长江。与山高水深、江险峡长、视野狭窄的长江上游不同,长江中段江面宽阔平坦,诗人的视线也由局促变为开阔,心神情绪自然就舒展爽朗起来。在这种情绪支配下,诗人纵目远观,见九江之辽阔、楚塞之云烟,这是摆脱束缚后充满希望的遐想憧憬。如“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先写泛舟所见的鄱阳湖湖光景色,又描述了从湖中遥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其中,“遥月”意象,恰似李白在鄱阳湖上航行时,对自由与希望的不懈追求。

3.7 觥筹交错-行乐

“觥筹交错-行乐”景观类群主要展现李白酒后看到宜人景色时产生的对人生的哲思与豁达之情。场景由以下几个维度组成:1)由喝酒、演奏、宾朋和私宴组成的宴会表达之景;2)由春天、群芳、河水、田事、荷花、桂花、杨树、梅花和桃花组成的田园春光之景;3)由星辰、圣贤、清风、天上和人生等组成的对人生的哲思。李白经常与友人举行聚会,饮酒赋诗,在酒后赏月时,他感到情绪放松、身心愉悦,把赏月、饮酒和思考生命等高层次的文化价值相结合。月亮永恒、阴晴圆缺的特点启示他人生无常,更应当把握当下,享受生活。这种哲思表现出他乐观、超脱的精神境界。

该类群诗词集中出现在李白“晚年迟暮”时期的江南西道、江南东道的皖南,且多集中在长江周围,以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和宣城为中心。其柔、细、雅的山水本底为李白构写月场景之逸提供了独特的背景[22],如“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又如“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分别展现了不同维度下喝酒行乐的场景。月亮作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与饮酒、赏景互映,形成一种展示了李白个人性格特点的闲适诗意。

4 结语

本研究对出现月意象的李白诗词中的认知要素做了定量分析,并将其与李白的情感耦合分析,得到了7组具人文特征的月景观类群,并结合李白的生平对月景观类群做了在地性可视分析,讨论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与境遇下,月景观所引发的不同情感体验与精神内涵。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李白涉及月的诗词中认知要素的精确性和全面性,以深入探讨创造具有独特文人气质的历史诗意空间的可能性;结合风景园林美育的价值,探索如何将李白涉及月的诗词中景观物境与精神内涵情境结合产生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融入景观设计,创造出文学化的空间,从而更好地传播李白的文学遗产。研究为发展以个体视角为基础的传统人文景观新流派带来新的启示,以应对历史文化空间记忆与场所精神日益丧失的挑战。

注:图4底图来源于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网站(http://ccts.sinica.edu.tw)的“唐代各道、州界”;其余均由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傅绍良. 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43-47.

[2]张轶男. 从“圆灵水镜”到禅佛水月——中国水月意象溯源、嬗变与禅化考论[J]. 江汉论坛,2019(12):53-57.

[3]王强. “诗意景观”的现代建构、重塑和开发[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5):57-62.

[4]常彦.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J].文学教育(上),2009(8):74-75.

[5]廖悰. 李白诗歌月亮意象之文化心理探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6):28-31.

[6]葛景春. 李白的园林山水诗[C]//中国李白研究会,苏州科技学院. 中国李白研究(2009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河南:河南省社科院,2009.

[7]朱婧. 李白诗词园林观解析[D]. 天津:天津大学,2014.

[8]曾大兴. 文学地理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9]刘滨谊,刘婉榕,胡金龙. 唐至清代桂林山水诗词中植物景观的时空分布与意境探析[J]. 规划师,2022,38(1):143-152.

[10]吴潇,李鑫,赵炜. 基于唐诗文本挖掘的关中地区人文景观格局研究[J]. 风景园林,2019,26(12):52-57.

[11]彭漪涟,马钦荣. 逻辑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2]李白. 李太白全集[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13]安旗.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 成都:巴蜀书社,1990.

[14]李春玲,李绪刚,赵炜. 基于古诗词语义解析的乡村景观认知——以成都平原为例[J]. 中国园林,2020,36(5):76-81.

[15]欧阳宁,杨学成. 山水园林诗中的情境类型及其建构对园林营造的启示——以张九龄的山水园林诗为例[J]. 广东园林,2020,42(6):86-90.

[16]王兆鹏.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EB/OL].(2009-02-12)[2023-09-20]. https://sou-yun.cn/poetlifemap.aspx.

[17]郁贤皓,张启超. 谪仙诗豪李白[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21.

[18]安旗. 李白传[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19]葛景春. 李白传[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

[20]董艳霞. 唐代长江江行诗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6.

[21]汤彧佳. 李白诗歌中星象意象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0.

[22]苗锐. 别有天地非人间——论李白古近体诗与地域文化[J]. 铜陵学院学报,2017,16(2):96-99.

作者简介:

悦塔琳/2000年生/文/广西柳州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通信作者)徐瑾/1985年生/女/浙江湖州人/博士/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0)/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自然保护地规划/E-mail:xujin620@sohu.Com

张心怡/1999年生/文/广西南宁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自然保护地规划

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2A1515110527);基于数字化过程性评价的建筑类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编号:20221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