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尔维克并肩作战

2024-10-20 00:00秦东坡窦超申敬
轻兵器 2024年9期

影片主人公冈纳·托夫特是挪威军队中的一名下士,在指挥官以不能冒被德军摧毁城镇为理由下令放弃抵抗后,跟随决心抵抗侵略者的军官进入山区抵抗入侵的德军。托夫特先是在执行任务时被德军俘虏,而后在反攻的法军攻上阵地时被解救,随后继续参加战斗。托夫特的妻子英格丽德先是掩护当地英国领事,后又为英国人收集情报,以支持盟军反攻。她在孩子生病无法医治的情况下,向德国人出卖了英国领事等人。因此,英格丽德被当地人孤立。托夫特随反攻部队夺回纳尔维克后,得知妻子的行为后一时无法接受。影片的最后,一家人还是一起撤离了重新陷入战火的纳尔维克。

《血战纳尔维克》一片反映了当时挪威军队以及其盟军——法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细节,堪称制作精良。

影片海报

挪威军官手中的美国手枪

美国柯尔特M1911手枪的地位众所周知,挪威军队早在1910年代就开始装备美国的这种著名手枪。

美国研制出M1911手枪后,于1912年4月开始正式装备美军。同年,挪威军方也看中了这支手枪,并且决定将其作为军队的制式手枪。一开始,挪威并没有大量直接采购美国制造的M1911手枪装备部队,而是先采购300支进行试装和试验。经过一番测试,挪威军队对该枪的性能表现十分满意,决定在国内对其进行仿制生产。1915年初,挪威方面与美国柯尔特公司达成购买M1911手枪特许生产权的协议,可以在国内进行仿制且不受数量限制。此后,该手枪的生产被交于挪威的威斯堡兵工厂进行。

挪威将自己生产的M1911手枪重新命名为“M1912柯尔特自动手枪”,并且在最初生产的500支手枪上打上自己的型号铭文。除了枪身铭文外,M1912手枪与原版没有其他区别,性能完全一样。由于挪威军队的规模有限,该型手枪的生产数量一直不多。

挪威M1914手枪

1919年,挪威新生产的M1911手枪仿制型被重新命名为M1914。该枪在M1912基础上进行了少许改动,主要是将原来的空仓挂机解脱杆外形进行修改,最明显的是增加了一个向下的凸起。基于某种原因挪威人将套筒上的铭文改为“11.25mm Aut. Pistol M/1914”,即M1914 11.25mm自动手枪。在没有改变弹药的情况下,不知何故要将该枪的口径标注为11.25mm,实在是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也许有不为人知的内情。

1930年代初期,威斯堡兵工厂共计生产了约20000支M1914手枪,在满足军队需求后停产。在二战德国占领期间,该厂再次生产了一部分该型手枪。二战之后,挪威又曾经生产过一定数量的该型手枪,使该枪的总生产量达到了近33000支。

《血战纳尔维克》一片中,挪威各级军官似乎都是配备M1912/14手枪。那名决定放弃抵抗的上校就向德国人交出了自己的这种配枪。此后,带领托夫特所在部队进行抵抗的少校也是配备该枪。

墙内墙外都很“香”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

挪威研制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先是被丹麦军队制式采用。在丹麦军队装备该步枪后,挪威军队也将其选作自己的制式步枪,后来美国人也将其作为制式武器列入装备体系。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可谓墙内墙外都很“香”一支步枪。

挪威版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型号为M1894,发射6.5×55mm步枪弹,全枪长1267mm,枪管长760mm,质量为4.22kg。因为挪威装备该枪比美国晚,所以美国版的该型步枪改进之处也被挪威选用。比如,挪威版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采用了与美国版相同的上下开合式弹仓,而不是丹麦版的前后开合式,避免装填枪弹时容易掉落;挪威版采用了美国版的弯曲式拉机柄;其保险也改为毛瑟式的拨片式,没有丹麦版的钩状凸起;挪威版还采用了卧式表尺,而不是丹麦版的立式表尺,而且前者位于护手的凹进部分,不容易钩挂其他物品。不过,该枪仍保留了与丹麦版相同的弹仓阻隔器(一旦打开,士兵只能逐发装填枪弹,不能使用弹仓内的枪弹),同样是一种企图起到防止士兵浪费枪弹的落后思想产物。

片中手持M1914手枪的挪威军官

M1894克拉格-约根森步枪从1894年一直生产到1922年,该枪装备挪威军队后很快就出现多种改进型。第一种改进型是短枪管的M1895卡宾枪,而且还区分为骑兵型和山地炮兵型。两种型号的共同改进之处主要是取消刺刀座,并且将枪管缩短,同时大大缩短护手长度以减轻质量。区别主要是背带环在枪托上的固定位置:骑兵型背带环在枪托弯曲部,山地炮兵型则位于枪托中后部。出现这样的区别,是因为骑兵在马背上背枪时,需要背带长度较短防止颠簸中撞击身体,而山地炮兵在背枪时则需要操作火炮甚至推拉火炮,背带长一些比较灵活。

此后10年左右,该系列步枪又出现了M1904工兵卡宾枪和M1907野战炮兵卡宾枪。这两种型号的差别仍然是枪背带的连接方式,但与M1895最大的差别是将护手延长到了靠近枪口的位置。上述4种型号的卡宾枪产量都相对有限,均在10000支以内,甚至有的型号只有几百支,远不及M1894高达12万多支的产量。

挪威版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的第三代卡宾枪改进型,就是本片中出现的型号——M1912。该型卡宾枪的改进之处集中在护手和拉机柄上。其护手进一步延伸到了枪口位置,因此从外观上看枪口伸出护手的部分很短。同时,在护手顶端增加了兼作刺刀座的枪口箍。其拉机柄形状也有改进,改为带防滑纹的扁头结构,位置更靠近枪身,有利于快速操作。此后,该型卡宾枪的刺刀座也有一定的改进而略有差别。从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的卡宾枪改进型研制来看,该枪主要装备于炮兵、工兵和骑兵在内的技术兵种。《血战纳尔维克》一片中的该枪与M1894标准型步枪同时装备步兵分队,这可能是制片方的疏忽或者是增加一种枪械品种来提高观感。

片中的标准型克拉格-约根森步枪

挪威还有一种独特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变型枪,即所谓的“男孩卡宾枪”,其是一种作为挪威中学生军事训练使用的训练枪。该枪是在M1895卡宾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主要外观区别是去掉了上方的护手。该枪在能发射普通6.5mm弹的同时,又专门配备了减装药(发射药改为黑火药)和缩短弹头的训练专用弹。此后,该枪还出现过发射威力更小的.22 LR边缘发火弹的型号,专用于学生军训。除上述改型外,克拉格-约根森步枪还出现过几种加装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型。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当局还让挪威兵工厂生产过一些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甚至出现过利用毛瑟步枪部件与挪威步枪相结合的混合体产品。战后,也曾经生产过一些供民用的产品,主要作狩猎用途。

《血战纳尔维克》片中出现的M1894标准型步枪和M1912卡宾枪,均装备步兵分队。其中,片中出现的M1894标准型步枪的刺刀座略有差别,有的在枪口下方有一个凸起的刺刀卡榫,少部分则没有,应该是改变刺刀连接方式导致的结构差别。

挪威版克拉格-约根森步枪

一闪而过的挪威版M1917重机枪

影片开头,托夫特所在部队乘船到达纳尔维克后在码头集结,有一个挪威士兵身背分解后的重机枪的镜头。这个镜头一闪而过,只能看出该枪是一种类似于马克沁重机枪的水冷式重机枪。经过查找相关资料,该枪是挪威的康斯伯格M29重机枪——即挪威版的美式M1917重机枪。

M1917重机枪是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勃朗宁的设计成果。该枪的基础设计来自于勃朗宁1900年的成果,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军没有这方面的紧迫需求而未被官方采纳和继续完善。直到美国参战时,才发现本国的重机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参战需求,因此该枪才被美军迅速选用。在试验中,勃朗宁机枪表现出了令军方惊讶的高可靠性,这成为美军选用该枪的重要原因。此后,该枪被迅速命名为M1917重机枪,并成为美军的制式重机枪。然而,由于当时的美国兵工厂正在全力生产其他订单,严重影响了M1917重机枪的生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该枪的总产量也只有约47500挺,并不能满足美军的需求,只能用采购国外产品来填补空缺。

片中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有的枪管下方没有刺刀卡榫
使用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瞄准的托夫特

M1917重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250发弹链供弹。该枪质量47kg,在当时的水冷式重机枪中算是比较轻的。其发射M1(一战时期)或M2(二战时期)7.62mm弹药(即.30-06勃朗宁步枪弹,规格为7.62×63mm),有效射程1000m,理论射速450发/分。该枪研制成功后,进行了几次程度不同的改进,如将原有的双D形握把改为手枪式握把,同时在枪身右侧增加一个小握把,以供双手同时控制枪身,提高稳定性。到1936年,经过改进的M1917重机枪被重新命名为M1917A1重机枪。该枪是二战时期美军的主要重机枪之一,是气冷式M1919系列机枪的原型枪。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这种重机枪仍在战场上使用。

M1917重机枪在美国之外有很多国家装备和仿制,其中就包括本片中出现的挪威仿制版——康斯伯格M29重机枪。在仿制该枪之前,挪威军队使用的是法式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由于装备落后急需更换,在决定对M1917重机枪进行仿制后,位于挪威康斯伯格镇的老牌军工厂——康斯伯格兵工厂承担了生产任务。由于挪威制式枪弹并非美式枪弹,因此将仿制型改为发射7.92×57mm毛瑟弹(与我国仿制的三十节式弹药相同),型号则定为M29。该枪与M1917重机枪的主要差别除了使用的弹药外,还包括继续使用双D形握把,并在枪口处增加一个大型消焰器。M29重机枪在挪威军队中除了担负对地面目标的射击任务外,还被定位为一种防空机枪,用于对空射击。该枪在德国入侵挪威前约有1800挺进入挪威军队服役,并且在纳尔维克战役期间表现出色。德国占领挪威后,也将M29重机枪装备自己的二线部队。

并肩作战的2种法国步枪

《血战纳尔维克》片中未对支援挪威作战的英军进行直接表现(只有英国海军攻击纳尔维克德国舰队的远景镜头),倒是对与其并肩作战的法军给予了很多镜头。片中前来参战的法国军队步兵同时配备2种不同型号的步枪。

众所周知,法国是世界上开创无烟火药步枪先河的国家,其研制的勒贝尔M1886步枪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本片中法军步兵使用的第一种步枪就是勒贝尔M1886步枪的发展型号——贝蒂埃步枪。勒贝尔步枪作为第一种无烟火药步枪,自然是缺陷也不少,其采用的管式弹仓一直受人诟病。这种弹仓最大的缺点是不能使用桥夹装填,只能拉开枪机一发一发往里面塞,且容弹量受到枪身长度的严重限制(如步兵使用的标准型步枪容弹量为8发,而骑兵用的短枪管卡宾枪则只有4发),比起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的旋转式弹仓缺点更多。相对于步兵装填速度慢一点而言,骑兵在马上颠簸的情况下逐发装填枪弹显得更加滑稽,因此法国骑兵更迫切地希望换掉这种不趁手的玩意儿。

后来,法国骑兵发现一位名叫埃米尔·贝蒂埃的法国铁路工程师设计的卡宾枪不错,于1890年将其选中作为法国骑兵的制式装备,并被命名为贝蒂埃M1890骑兵卡宾枪。该枪的枪机结构与勒贝尔步枪非常相似,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将管式弹仓改为了弹夹供弹的垂直弹仓。这一改进虽然很符合法国骑兵的要求,但是其容弹量却由原来的4发减少到了3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法国用的枪弹形状问题。由于勒贝尔步枪和贝蒂埃步枪使用的勒贝尔8mm步枪弹,是从法国格拉斯11mm口径弹修改而来,弹壳底缘直径较大,因此如果采用多于3发的容弹量就会造成弹仓突出太多。尽管如此,3发漏夹的快速装填能力还是压过了容弹量减少的缺点,使得这种卡宾枪得到了列装。

片中使用克拉格-约根森步枪作战的挪威士兵

贝蒂埃卡宾枪研制成功后,为了适应在东南亚的法国殖民地军队士兵使用的特点,又研制了第一种步兵用步枪。这种步枪的改进之处主要是将原来卡宾枪453mm长的枪管增加到635mm,配备给由身材较矮小的当地人组成的殖民军使用。这种改进型被称为贝蒂埃M1902印度支那版。此后,在非洲的法国殖民军也采用了贝蒂埃卡宾枪的改进型,即枪管长800mm的贝蒂埃M1907非洲版步枪。

一战爆发后,法国在与德国的交战中人员和武器装备都受到了严重损失,急需进行补充。原本深受法国人信任的勒贝尔步枪,因为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等原因难以提供足够的数量用于补充,所以法国人临时捡起了贝蒂埃M1907非洲版步枪。后在该枪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主要集中在将下弯式拉机柄改为直拉机柄,而且改用与勒贝尔步枪同样的刺刀座),出现了贝蒂埃M1907/15步枪。后来,为了增加容弹量,该型步枪增大了弹仓突出的长度,容弹量增加到5发,使用5发漏夹供弹。这种进一步改进型被称为贝蒂埃M1907/16。值得一提的是,贝蒂埃M1892卡宾枪和M1902步枪也各自有5发容弹量的改进型。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贝蒂埃步枪仍采用大锥度凸缘式勒贝尔步枪弹,明显已经不符合轻武器发展的潮流了。

法国贝蒂埃步枪
共同射击的挪威士兵和法国士兵,注意法国的MAS M36步枪

由于落后的枪弹导致枪械整体性能落后,法国在一战结束后开始研制新型步枪弹,即7.5mm步枪弹。这种枪弹是在德国7.92×57mm毛瑟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其第一代产品为1924年研制成功的7.5×57mm无凸缘MAS弹。1929年,该枪弹又被改为弹壳稍短的7.5×54mm MAS M29步枪弹,在1970年代法军正式采用7.62mm NATO弹以前,一直都是法军的制式枪弹。在这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弹药基础上,法国很快就研制出了发射该弹的多种枪械,其中包括本片中出现的MAS M36步枪。

MAS M36步枪的研制初衷是,设计一种使用新型7.5mm枪弹的栓动步枪,以替代勒贝尔和贝蒂埃步枪。该枪于1936年研制成功,参考了当时世界上很多优秀步枪的设计。MAS M36步枪采用德国毛瑟步枪的双排5发弹仓,避免了原来贝蒂埃步枪弹仓部位过于突出的缺陷,还采用了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和美国M1917步枪的一些设计。该枪采用栓动操作方式,全枪长1020mm,比当时的其他步枪要短得多。这一特点倒是和德国采用98K步枪的思路有些相似,与法国一战期间长期进行堑壕战的经验有很大关系,短步枪在战壕内使用更为方便。该枪质量3.76kg,枪管长574mm,有效射程为500m,枪口初速823m/s。

MAS M36步枪的拉机柄也有点特殊,在向下弯曲时还向前弯曲,这种设计对于射手的操作更为有利。看起来像一根粗针一样的四棱形刺刀,平时可以装在枪管下的刺刀收纳筒内,使用时按压刺刀根部的释放钮即可取出。该枪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没有手动保险装置。因此,其并不能像其他步枪那样枪弹上膛后携行,以免发生危险。MAS M36步枪还有一种伞兵型改进型号,采用短枪管和折叠枪托,质量也大大减轻。

片中士兵身背分解后的康斯伯格M29重机枪
片中使用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的挪威士兵

MAS M36步枪研制成功之时,正值二战前夕欧洲大陆战云密布之际。由于法国当时国防预算非常紧张,其中很大一部分耗费于马奇诺防线,因此分配给轻武器的预算有限。这就造成该枪在二战前配发给法军的数量并不多,因为法国迅速战败,该型步枪成为德军的战利品,甚至被德军冠以Gewehr 242(f)步枪的型号装备给二线部队使用。MAS M36步枪真正大量装备法军是在二战之后,这时生产的型号为增加了榴弹发射器的MAS M36/51,直到1949年,被MAS M49半自动步枪取代。后者则演化出采用7.62mm NATO弹的M49/56半自动步枪,仅装备法国军队的数量就高达275240支。

《血战纳尔维克》一片中法军步兵同时使用贝蒂埃步枪和MAS M36步枪,但显然前者的数量更多一些。虽然看起来片中法军的步枪是2种在“并肩作战”,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弹药不通用,同时配备给同一个步兵战术单位会带来后勤保障方面的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