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训靓 为让生命自由呼吸

2024-10-19 00:00:00李玲
中华儿女 2024年10期

佟训靓在做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手术

在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内,佟训靓刚查完房,看着病房里的患者状态日趋稳定,她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欣慰。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多为高龄患者,慢性基础疾病多,病情发展难以预判,每天“白加黑”穿梭于患者的病床前便是佟训靓的日常。从重症监护室到门诊看诊,她也总是步履匆匆。与呼吸疾病患者“同呼吸、共命运”,无数次为病人化解危机,佟训靓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努力了十余年。

十多年来,她总是洋溢着自信和热忱,无畏逆行,迎难而上,成为患者“信得过、靠得住”的医生。她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从事这个职业的确很难,但没有什么能比守护一份健康、挽救一条生命更有成就感。我要努力当好‘自由呼吸’的守护者,为每一名患者减轻痛苦,让他们可以自由呼吸。”

初心不改 笃行不怠

2003年,佟训靓考入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就读本科,毕业后,她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高考和考研,佟训靓两次人生路口的重要抉择,伴随两次重大突发事件——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汶川地震。

“高考报志愿本没想报医学院。”尽管佟训靓的父母都是医学院的教授,但高中时代,性格有点儿叛逆的她不愿听从父母建议,不想当医生,反倒在体育方面颇有天赋。身高1米72的佟训靓篮球打得好,还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但高考前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让她有了弃“武”9q2e9MdT4Cj2KAkB1SRS1M8LfhXskfrigE0vFUXSeHQ=从医的想法。

临近高考时,一种未知病毒让整个社会陷入了恐慌。有一天,佟训靓发现,她居住的医学院家属院里突然空了许多,得知大院里的叔叔阿姨们被抽调去了疫区前线,顿时让她肃然起敬:“和平年代也能去‘打仗’,我认为这件事非常了不起!”

佟训靓回忆,那一年高考报志愿,不止她受到抗击“非典”的影响,“我进入大学时,似乎不觉得自己去了一所新学校,因为我所在的高中有30多名同学考上了同一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佟训靓大学五年级那一年,四川汶川突发地震,作为一名医学生,她想立刻穿上白色战衣去灾区参与救援,但由于不符合要求终未能如愿。

危难面前,挺身而出、救死扶伤的强烈愿望再一次深深地种在心中,她决定备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生,期盼有朝一日成为在危难时刻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白衣战士。

研究生阶段,佟训靓曾泡在实验室整整三个月。博士课题中一个关于信号通路的难题让她的研究陷入瓶颈,她决定去找本领域权威专家为其指点。那是2012年夏天,北京突发特大暴雨,佟训靓依旧执着地站在北医教学楼下等待一位教授,直到凌晨。为了赢得这次求教的机会,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授离开的间隙,说服教授给予她指导与帮助。

佟训靓身上总有一股永不言弃的劲儿,“遇到难题时,我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体力和精力都允许的情况下,会拼尽全力将这件事情做成。”医学生的学习之路异常艰辛,从本科到博士后,佟训靓凭着一股韧劲,一步步明确自己的目标,确定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2013年佟训靓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职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室。对于刚到科室的青年医生,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基本功的操练,比如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跟随上级大夫查房等等,还需要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气管镜的操作、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的报告解读、阅读胸片和胸部CT片等等。走上工作岗位的佟训靓求知若渴,虚心向身边的医师学习临床经验。

呼吸科在所有科室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呼吸科里咳嗽咳痰和发烧的患者较多,许多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老百姓印象中的呼吸科“比较脏”。另一方面,在医学生眼中,呼吸学科“很难”,是一个技术含金量很高的科室。佟训靓解释道,“除了呼吸系统疾病,还需要处理新发突发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如新冠、SARS、肺结核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中排名靠前的肺癌,又如由肺病引起的肺源性心脏病和职业病中的尘肺等。”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的老年病人,往往会伴有其他多种病症,“呼吸科病种跨度大,呼吸科医生不仅需要基础扎实,还要医学知识渊博。”

北京医院病例书写评比一等奖、危重病人抢救评比一等奖……佟训靓几乎拿遍了院里的所有奖项,还荣获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获得各种荣誉后,她并没有因此放慢脚步,依然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认为,要想实现医学上的突破,需在漫长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过程中保持耐心与勤勉,脚踏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没有捷径可言。

生死时速中练就“火眼金睛”

病情的发展总是难以预料,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里,出现各种并发症更是司空见惯。对于一名医生来说,虽然有临床诊疗指南,但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即便是同一名患者,面对病程的千变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选择,便是对医生最大的考验。

一位40多岁的病人在服用药物后出现肠胃不适和发烧的症状,几天后,他的左腿突然肿胀,之后出现呼吸困难。佟训靓在急诊接收到这位病人,她发现病人状态十分萎靡,“反映血栓的指标D二聚体已经上万,嗜酸性粒细胞已经达到了几千,下肢充满血栓,血小板非常低,无法抗凝,肺栓塞,血氧低,很多脏器功能都跟着出现问题。”佟训靓组织急诊科、呼吸科、血液科、免疫科等科室医生进行紧急讨论。

在这次专家会诊中,针对患者的病情专家们展开激烈地讨论,佟训靓基于患者的病情实际,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坚持自己的治疗方案。

事实证明,佟训靓是正确的。在一连串熟练地操作之后,她将患者从生死边缘拯救回来,康复后无任何后遗症。

在一线工作中,佟训靓始终小心谨慎,对生命心怀敬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她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能力很强,能够根据病人的病史特点、体检发现的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发现的蛛丝马迹,提出自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由此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近期有一位来找佟训靓的患者,被诊断为肺癌,一般情况下,应该考虑尽快治疗肺癌。但在佟训靓细致地了解病情后,得知其在院外曾发生晕厥,并且患者血色素仅有6克,消化道有出血。佟训靓为病人制定综合治疗策略,即优先治疗消化道,“只有生命体征稳定,才能为肺癌治疗赢得时间。”最终在佟训靓的救治下,这位病人的肺癌得以控制。

一呼一吸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小到普通的感冒咳嗽诊断,大至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救治,她都悉心救治,通过抽丝剥茧,去伪存真,鉴别诊断,去判断引起这些症状的真正病因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2020年,佟训靓作为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并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浆临床应用研究和武汉地区核酸与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工作。在一场场救治中,她想方设法、竭尽全力。面对前所未有的高压救治任务,佟训靓和所有医护人员满负荷运转,连续奋战,完成了多例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救死扶伤是一件神圣的事。”佟训靓说,作为一名医生,虽然工作压力非常大,但也早已习惯了。问及“累不累”?她坦言,脱去一身白大褂,医生和护士也都是普通人,有血有肉也会累。但每当看到原本危重的患者能够下地走路,身体康复时,自己是打心底开心,有满满的欣慰和成就感,这么多年的付出和努力也就是为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时刻。

“大健康”理念呵护生命“全周期”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救治成功率,患者能自主呼吸了,意识恢复了,能活下来了,治疗的目的就达到了。”佟训靓说,可每当看到只能依靠呼吸机生存的患者,经年累月躺在病床上时,她都会默默告诉自己:“我要做的不仅仅是让病重的患者活下来,也要让患者活得更好。”

佟训靓长期专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患者解决呼吸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我从医以来始终在做的一件事。”

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时,佟训靓不主张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主张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关注患者整体健康状态,而不是单一疾病。在每一次诊治中,在每一次用药中,看似不经意地诊断,实则在佟训靓的脑海中进行了激烈的思想博弈。哪种药物更对症,哪种药物副作用更小,这是她在诊治过程中不断思考的内容。在临床实践中,她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将大健康理念落实到工作中。这一切都来自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高度负责。

深入临床,身在一线,是佟训靓从医10余年来不变的准则。“作为医生,诊室、病房就是我的战场,身在一线,观察病情、了解病人,才能更好地对症治疗,提高治愈效率。”佟训靓说。

在与病人一对一交流过程中,佟训靓总会收到很多类似“最近换季,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怎么办?眼睛痒、流眼泪和结膜充血用什么药?”这样的求助。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过敏性疾病看似问题不大,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佟训靓解释道,“典型的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鼻炎、过敏性湿疹、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疾病可累及如鼻、眼、喉、肺、皮肤、肠道等全身多系统,过敏的病情和病死率相对于恶性Qk039OUt5hbQhX8+Py+0aw==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来说不会那么可怕,但会折磨人。”

在佟训靓职业生涯中,曾经见到小朋友由于脸上长皮疹,在幼儿园里受到同伴歧视,见到有孩子因为哮喘被嘲笑“喘起来像抽风一样”而交不到朋友,看到过一名高中生因为哮喘急性发作而去世。作为医生,她也同样看到很多包括奥运冠军在内的一些人,哮喘得以良好控制,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

“几乎每一位哮喘急性发作的病人都有濒死感,心里会非常紧张。过敏性疾病中,那些无法控制的瘙痒或是咳嗽让病人就像遭遇‘酷刑’,非常痛苦。为什么不能将这类疾病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让他们免于烦恼?”佟训靓说。

目睹过敏患者所处的境地,为了向更高的目标去探索,2020年,佟训靓赴德国夏洛蒂大学过敏中心进行交流学习。作为整个欧洲过敏领域的领先地,佟训靓在这里获得更多向一流专家学习的机会,了解到目前最先进的理念和诊疗手段。她试图利用这个更高更大的平台,扩展自己的眼界,找到对待相关专业疾病更从容的应对办法、更精准的治疗手段。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德国医生所采用的疾病管理模式,即多学科会诊伴过敏性疾病联合门诊的模式。“我希望能把在德国学到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带回国内。”她说。

佟训靓(右)为过敏患者做用药及生活指导

新的举措,需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思考、计划、实践、反思vS3DBDRZo1hr9Z0tv4cHbQ==及调整下完成。佟训靓试图充分调动医疗资源,打破各科室之间存在的学科壁垒,发挥各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提高疾病诊治效果。

在科室主任的支持下,佟训靓牵头联合院内各学科的专家开始探索,并在国内较早成立了多学科联合门诊——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气道过敏门诊,联合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等科室,开展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提高过敏疾病诊疗水平,以此惠及更多过敏患者。科室提出全生命期气道过敏性疾病全程管理的重点指导,在随访流程上做到合理优化,将随访数据采集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

“面对一个过敏性疾病的病人,我们将其孩童时期、青春期、成年后的所有病史进行准确采集,制定一个方案对其进行全生命期、全链条管理和治疗。”佟训靓介绍道。除此之外,为增加过敏疾病公众认知度,她还推动对过敏性疾病知识全方面、多形式、长持续的进行科普宣传。

“病人的信任是我前进的动力”

每周的门诊日、手术日,每天的查房、会诊、治疗……从早晨踏进医院那一刻起,佟训靓就开始一天的奔走。即使工作再忙,佟训靓要求自己不能忽视任何一名患者,她积极与患者沟通病情,用自己的兢兢业业回报患者的信任,用自己的尽心竭力换回患者的早日康复。

“这名患者出院以后还需一直服药,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家庭能否承担这个药物的费用,这也是我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的问题。”佟训靓不仅聚焦患者身体上的疾患,也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经济条件。每一次查房,她都俯身轻声询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认真回答患者的各种问题。在佟训靓带记者去医院门诊和病房的途中,不断有病人、家属与她亲切地打招呼。技术好、态度好、医德好,专门找她看病的老病号众多。

有一年临近春节最后一天出诊,本以为不再会有病人来看诊,但这一天来找佟训靓的患者一个接一个,却没有一个是看病的。

“佟大夫,你帮我诊断出肺癌,遇到你是我的幸运,今天带老伴跟你道个别,过完春节我们要去养老院了,以后可能不能经常来了。”

“佟大夫,这是我自己做的甜点和小饼干。”

“佟大夫,过年了我为你写了一副对联。”

……

十几位患者在诊室外按次等候,一个接着一个新春问候带给佟训靓一连串的“幸福暴击”,让她感动不已。“这一刻,多少个以科室为家、以医院为家的艰苦岁月,多少个随叫随到的日日夜夜都是值得的。”她说,患者的认可是一直是激励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对科室的年轻医师,她言传身教,从细小环节上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从临床工作第一天开始就养成好习惯,激励他们更加积极投身于病人救治,她说,“你们的努力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好的结果。”

临床教学中,佟训靓讲解深入浅出,思路清晰,毫无保留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佟训靓又会化身知心大姐,耐心倾听、指点迷津,给予鼓励和支持,用自己的经历和智慧,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面对。

有人问她,“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或许你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佟训靓斩钉截铁地回答:“对,还是会成为医生。”

责任编辑 赵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