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 琼岛大地的生态守护者

2024-10-19 00:00:00赵汉琪
中华儿女 2024年10期

丁利

在讲台上,她是永远充满热情的师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始终在探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融合的道路,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屡获荣誉。在实验室,她是认真严谨的科技工作者,始终保持着热忱之心,在科研的道路上奋力向前,取得累累硕果。在课堂外,她是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践行者,在绿色发展中勇当先锋,为我国生物资源多样性保驾护航。

她,就是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利。

“在海南,绿色不仅仅是一块草地、一片树林,更是一种生态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自从2012年来到海南已有12年时间,丁利感叹:“这12年,是人生最好的年华。”无论是蔚蓝深邃的茫茫南海,还是琼岛腹地的莽莽雨林,她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及科普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动物保护、救助和科普等志愿服务,在生态保护中体现“海南担当”。

给受伤的海龟一个家

提到海龟,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它们在蔚蓝的海洋中悠然遨游的身影。海龟是海洋中的旅行者,除上岸产卵外,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海洋里,游弋在全世界温暖的海域中。地球现存的海龟共有7种,其中分布在中国海域的有五种,分别是绿海龟、红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和棱皮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南以及南海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等海域。

2012年底,丁利踏上了琼岛这片热土,成为海南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她发现,这里经常有受伤或搁浅的海龟需要帮助,渔民误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受伤的海龟要送往哪里。恰好丁利所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龟鳖动物的研究,因此,一些受伤的海龟被慕名送到了这里。

“如果能建立一个平台,既能救助海龟,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在做的动物保护工作,那该多好啊!”团队老师们时常这样想。2013年,丁利参与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家海龟救助站。“这个救助站就像海龟的医院,为患病或受伤的海龟提供治疗,帮助它们恢复健康,重新回归海洋的怀抱。”

救助站坐落在校园内部的生态园,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和救护设施。成立之初,面向全校学生招募核心志愿者,经过层层考察筛选,几十名候选者留下的不足十人。当时,国内鲜有救治照料海龟的书籍和教程,志愿者队伍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救助经验,大家几乎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丁利是学动物医学出身,她和团队老师们负责为志愿者提供培训和指导,带领他们参与到救助中。

丁利还记得,海龟救助站成立后收治的第一只海龟是文昌边防部门送来的。这只海龟由于在甲板上待的时间太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症状。志愿者们迅速判断海龟病情,为它输液补充体力,志愿者们的细心、耐心和爱心,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误食塑料和鱼钩、被渔船螺旋桨打断鳍、搁浅脱水、背甲溃烂感染……被送到救助站的海龟情况各不相同,丁利时常和志愿者们会诊,确定专业诊疗方案。“海龟经常将塑料袋当做水母误食,这时就需要催吐;误食鱼钩,要在最小的伤害范围内将鱼钩从体内取出;有创伤的海龟,要先清创,再消毒包扎,防止伤口感染。”在志愿者们的精心救治下,受伤的海龟重获新生,救助站也被更多人知晓。“有几次,村民发现海龟后联系志愿者,是连夜送到海龟救助站的。”

在丁利看来,海龟很通人性。“起初遇到生人时,它们会用鳍拍打表示不满。但当志愿者们为它们刷背甲时,它们会感到舒适,并用鳍撑起身体,左右摇摆。”救助站里的海龟越来越多,大家为它们起了昵称——体型最大的得名“鲲鹏”,背甲高隆的取名“平平”,背甲上被人刻了红色字迹的得名“丹枫”,还有布栗、苇杭、玄灵、皮皮、胖胖、明朗、果果、史蒂芬、月生、羽毛、潜艇、赫尔墨斯、波比小姐……每一个名字中都蕴含着志愿者们的期盼和祝愿。

其中,有一只名叫“游游”的海龟,一度是救助站中的“明星”。游游是一只刚满周岁的小海龟,被人用铁丝钩着准备售卖时被好心人救下。送到救助站时,它已奄奄一息,全身多处受伤。它是那么小,陌生的环境令它不安,它一直有气无力地拍打着已经严重受损的前肢,大家知道,那是它对生命的渴望。志愿者们为它清理伤口,小心消毒,涂抹消炎药,配置药剂给它打针。游游感受到志愿者们是在帮助它战胜痛苦,慢慢地安静了下来,配合治疗。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游游开始尝试独立进食,开始试着在浅水中游动,逐渐恢复了健康。痊愈后的游游每当看见志愿者走近时,就会游过来顽皮地从鼻孔里喷出小水柱,似乎是在与志愿者嬉戏,亦或是在表达谢意。最终,康复后的游游被放归了大海,大家期盼它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可以在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大海是海龟最好的归宿,每次将恢复健康的海龟放归大海,都很舍不得,经常偷偷落泪。”丁利感慨。

海龟救助站成立以来,丁利便和团队成员一起志愿服务于中国南海地区海龟的救助、保护及公众教育工作,培训海龟救助志愿者。该站救助、放生海龟400余只,指导学生深入海南各地大中小学校举办“海龟课堂”等大型科普志愿宣传活动50余场,并将科普志愿宣教融入幼儿课堂,通过多种主题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生态保护的种子。

依托海龟救助站,丁利所在团队开展的“爱的龟途”海洋生物保护志愿服务项目,长期开展海龟救助救护与科普宣传工作,以海龟保护为主线,并拓展到海洋保护以及其他海洋生物救助和宣传。该项目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如“2018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2018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

探索雨林中的别样浪漫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名列其中。在这片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里,生活着4367种高等植物、651种野生脊椎动物。

自2012年来到海南师范大学,丁利所在团队在致力于海洋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深深扎根于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海南,这片生态的沃土,与我从事的生态保护专业不谋而合,因此,我时常带领学生深入雨林,探寻自然的奥秘。”

热带雨林之于丁利,是一个神秘而又奇幻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吸引力。“我热爱探索,对雨林更是怀有无比的向往。”当第一次与团队踏入雨林腹地时,感受到的并非想象中的危机四伏,而是一幅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密林之中,与风雨相伴,夜晚鸟语蛙鸣环绕,似乎有点浪漫。”当然,各种蛇等随处可见,它们时而让人心生畏惧,但更多的是带来兴奋与激动,“我们能看到它们,说明这里的环境很好,它们愿意在这里生存。”对于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的人来说,它们的存在,是这片土地生态环境的最好证明。

起初丁利常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尖叫声吓到,慢慢她也习惯了,也不忘时刻叮嘱学生们哪里可能存在危险,要做好防护措施。随着学生们逐渐适应了雨林的环境,也开始和丁利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谈论遇到的“不速之客”,再遇到竹叶青蛇时,他们会说“今天见到了一条‘小青’,可真好看”。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资源、专业的师生团队,丁利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学校成立一个志愿服务队,将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保护措施向大众宣传普及。有了这个想法后,丁利在师生中发起了倡议,“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是大家都围绕生态保护展开工作”,大家都对此十分感兴趣。

三年前,海南师范大学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在丁利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多次开展热带雨林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保护的理念。他们走进中小学,为青少年群体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深入社区,与各个年龄段的居民互动交流;在雷锋活动月期间,更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雨林保护科普宣教活动……让大众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传递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丁利又带领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和志愿者们踏上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森林公园吊罗山片区的探索之旅。丁利介绍,吊罗山地跨陵水、保亭、琼中、万宁四个市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6.26%,集中展现了热带山地雨林和沟谷雨林的典型景观。在这里,黑桫椤、巢蕨以及海南睑虎等珍稀生物竞相争艳,共同编织着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在丁利的带领下,学生们深入探索了这片神秘的绿色世界。他们拍摄科普讲解视频,通过镜头向公众展示了吊罗山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风光的雄浑与柔美;他们开展“清岭活动”,清理栈道上的枯枝落叶和有掉落风险的jzNcCI7PpJrc6lwZfhHtrg==枯木等,为雨林的生态保护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他们还积极宣传热带雨林保护理念,让雨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雨林的行列中来。

教学与科研双向奔赴

丁利出生在河南夏邑县一户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她自小便在家庭的熏陶下,铸就了坚韧、乐观与吃苦耐劳的性格。那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一些家禽和家畜,它们的生命轨迹悄然在她心中种下了对动物医学的热爱。

随着学业的逐步深入,丁利的视野从家禽家畜扩展到了更广阔的自然科学与野生动物领域。虽然本科阶段接触过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但并未深入探究。硕士阶段,她专注于动物病理学研究,逐渐关注到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进而对生态保护问题逐渐关注。

▼ 科普进校园

2007年,从河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丁利选择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起点。两年后,她再次踏上求学之路,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学习到工作又回归学习,她说:“那时觉得在本硕期间学到的知识还是有所欠缺,如果自己一直停滞不前,就无法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所以决定继续深造,提升自己。”

博士毕业后,丁利怀着对大海的向往,加入了海南师范大学。这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了她,入职后她迅速调整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丁利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生理生态及生态毒理学等多个领域,她介绍,主要是从病理学、生理学角度探究病原微生物及其他致病因素对动物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深远影响。

在科研领域,丁利以与恐龙同时代的龟类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评估了环境生态因子改变等对龟鳖动物的影响,揭示了多种环境因素改变加剧了龟鳖的生存危机。同时,她还关注野生龟鳖可能携带的致病微生物对人类的安全危害,建立了龟鳖动物常发疾病的快速诊断方法,为龟鳖动物的健康与保护作出了贡献。丁利还对外来物种红耳龟入侵半咸水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及其对海南本土龟鳖多样性的致危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一研究不仅为预测和评估红耳龟对海南生态系统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家动物保护、生态安全、入侵防控工作提供了政策参考和技术支持。

数载耕耘换来累累硕果。如今,丁利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5项,出版专著2部。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世界龟鳖物种的保护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教学方面,丁利热爱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始终将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她担任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十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去年指导了10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设计。在外人看来,工作任务有些繁重,但丁利认为遇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缘分,“学生们性格各异,但是都非常努力与优秀,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提升”。

小课堂蕴藏大智慧。作为“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丁利为每一堂课都倾注心血,不仅致力于传授知识、指导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课程的深远意义,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讲解人体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时,她巧妙地融入乐观心态与积极向上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讲述血液知识时,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献血活动,培养他们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细胞功能时,她则通过分享诺贝尔奖得主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认识到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努力和坚持。丁利以独特的魅力,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她巧妙地将生动的哲理融入知识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同时,她还引导学生明确未来方向,坚定个人目标,为他们的成长之路上点亮一盏明灯。

在丁利的课堂上,常常可以见到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陌生面孔。他们表示:“老师,您的课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们专程来听您的课。”这些慕名而来的学生既让她感到欣慰,也让她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她深知,每一堂课都关乎着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因此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走在校园中,会有许多已经记不清名字的学生跟她打招呼:“老师我听过您的课,讲得特别好。”还有已经毕业当老师的学生给她发消息说:“丁老师,我今天上课用到了您当时跟我讲的例子,学生可感兴趣了!”每当这种时候,丁利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和满足,她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任教12年,丁利先后获得海南师范大学“园丁奖”“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教学能手”“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巾帼能手”等多项荣誉,被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国际动物学会等组织授予全国“优秀青年生态学工作者”称号,被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青年联合会授予“海南青年五四奖章”,被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文明办评为“优秀科技志愿者”。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和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她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成绩的认可。

对丁利来说,荣誉只是过去的一个注脚,她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自己要担得起这些荣誉,就必须不断前行。“作为一名志愿者和生态学工作者,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践行生态环保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做生态保护的践行者、播种者、传道者,为生态文明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 陈晰